战火中徒手刨出被埋战友 92岁老兵讲述一段红色记忆
彭水快报消息,1950年10月,为保家卫国,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作战,抗美援朝由此拉开大幕,大批军人也义无反顾地奔赴前线作战。
3月18日,记者走进居住在汉葭街道临江花园的抗美援朝老兵唐代华家中,聆听他当年的战斗故事,还原那段战火纷飞的浴血岁月,感受一代军人深厚的爱国情怀。
今年92岁高龄的唐代华,1928年出生于铜梁区,1950年9月入伍到北京军区服役,半年后他受命奔赴朝鲜战场,与朝鲜军民并肩作战。一生戎马,获得“和平纪念章”等奖章无数,先后立下三等功5次。
战场上背炮弹扭转战局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役爆发。次年10月,唐代华和战友们一起成为志愿军参加了著名的朝鲜文登里阻击战。
战争激烈而残酷,唐代华是一名炮兵也是反坦克队的一员,专门负责摧毁敌军的坦克,增援战役一线的步兵。唐代华所在部队受命驻守离上甘岭10公里的文登里防线,由于志愿军刚刚接防阵地,美军装备强,志愿军反坦克火器配置低,反坦克的设备都只能分散安置,因不能把握射程而阻击敌军坦克的效果不佳。美军坦克长驱直入,给步兵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导致大量的一线战友伤亡。
“当时,第一门炮设置太近,炮弹打出去后根本打不到坦克,只能白白地浪费火力,第二门炮能打到敌军的坦克,但炮弹的威力却没有一门炮的强,不能将敌军的坦克摧毁。”唐代华的儿子唐勇说,父亲曾多次告诉他那场激烈的反坦克阻击战。
眼看着在前线的步兵战友伤亡惨重,作为增援部队的炮兵无力摧毁坦克,唐代华和战友们急上了火。关键时刻,作为班长的唐代华鼓动战友:我们去背炮弹吧!
就这样,唐代华和十几名战友们冒着枪林弹雨奔到了第一门炮点位置,一枚炮弹重达几十斤,一人只背得起一枚炮弹。在硝烟中,大家背着炮弹回到第二门炮点。有了强力的炮弹,第二炮很快就发挥了作用,接连摧毁了敌人的坦克,减缓了前方步兵的压力,扭转了战局。唐代华在这场战役中立下了三等功。
战火中徒手刨出被埋战友
战争还在继续,在寒冷的冬季作战更是艰辛。为了能让战士们有体力作战,炊事班的战友只能在做好隐蔽的情况下为大家做饭。
可寒冬里的炊烟暴露了唐代华所在的营地,敌军对营地进行狂轰乱炸。危急时刻,唐代华带着战友们躲进了防空洞。敌人的炸弹像冰雹一样落在营地,不少战友永远地倒在了战场上。
一枚炸弹炸塌了唐代华隔壁的防空洞,三名战友被埋。唐代华冒着生命危险冲出防空洞,用双手刨开泥土,想救出被埋的战友。坍塌的泥土实在太多,战友被埋得太深,敌人的炸弹不断地落在唐代华的身后,爆炸的弹片四处飞溅,唐代华也没有放弃,他不断用双手刨着泥土,连手指甲刨掉了都没察觉。
“战友都刨出来了,可惜都没了命。”唐代华说,战友被埋的时间太长,他使出全身力气最终只刨出来战友的遗体。战火停息后,战友们才发现,唐代华在徒手刨战友时已经被炸弹的碎片击中。弹片划破了厚厚的棉衣,残留的弹片烫糊了他后背贴身的衬衣。
唐代华在危难关头对战友的不抛弃、不放弃感动着所有人,也鼓舞了战友们的士气,由此立下了第二次三等功。
退伍后成地方建设行家里手
战争结束后,唐代华在部队带兵训练,至1962年成为上尉副营长。在部队带兵、练兵中,唐代华表现突出又先后立下了3次三等功。
1963年,唐代华退伍回到重庆,组织上安排他在彭水县供销社工作。唐代华在地方建设上也时时、事事、处处冲在最前面,始终保持军人的优良作风。在供销战线上,唐代华严格要求自己,虚心学习供销知识,积极探索供销一体化,为民服务的方式方法,将供销合作社搞得红红火火。
在供销战线上工作的28年里,唐代华一生正气,两袖清风。他从外行变内行,成为供销战线上的行家里手和行业标兵,为当地的供销事业奉献了第二次青春,直到1991年退休。
如今,92岁高龄的唐代华老人子女孝顺,儿孙满堂。因为年事已高,唐代华记忆已经衰退,可依旧耳聪目明,乐观开朗。目前,儿子唐勇在照料他的生活起居。
采访结束时,唐代华说,他十分愿意将自己抗美援朝的浴血故事讲述给后辈听,也愿意将他获得的奖章等物件捐献给彭水县退伍军人事务局陈列展览。
记者 陈兴盛 蔡秀
原标题:92岁抗美援朝老兵的红色记忆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