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绘的重庆人民大礼堂长这样!小清新图画唤起童年记忆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资料图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全景手绘图。重庆市规划局供图
手绘的人民大礼堂什么样?这样的小清新图画,不少网友直呼唤起了童年记忆。
传统风貌街区是悠久的城市历史见证,为配合主城传统风貌街区保护修缮利用工作,重庆市规划局、市勘测院采用手绘地图的方式勾画出主城区28个历史文化街区、传统风貌区、历史文化名镇(统称传统风貌街区)。
24日,重庆市规划局、市勘测院推出了“手绘重庆”的第9处,即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
仿明清宫殿建筑设计
西南大区传统风貌保护区之一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该建筑群是重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建筑,也是重庆十大文化符号之一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传统风貌区位于渝中区上半城,西侧与北侧以人民路为界,南以学田湾正街为界,东以蒲草田及枣子岚垭正街为界,总面积12.83公顷。其中,核心传统风貌保护区约5.77公顷,建设控制区约7.06公顷。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始建于1951年,竣工于1954年,仿明清宫殿建筑设计,是重庆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新中国最宏伟的礼堂建筑之一。
这是解放后重庆市政建设的经典之作,其金碧辉煌的外观,恢弘的气势,受到无数中、外游客喜爱。
市规划局人士介绍,世界建筑学界对这座优秀建筑作品的良好肯定,充分体现出“大礼堂”在重庆地标建筑中的重要地位。如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仍是重庆旅游重要的人文景观标志。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牌坊手绘图。重庆市规划局供图
有重要建筑历史价值
这座优秀的建筑不仅是重庆召开重要党政会议和接待外宾的场所,也是重庆人民的重要集会场所,具有十分重要的建筑历史价值和文物保护价值。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中心礼堂采用仿明、清两代的宫殿建筑特色,分为中心礼堂、南楼、北楼三部分,南北楼为三楼一底。运用了中国轴线对称的传统手法布置,立体部分仿天坛及天安门形式组成。
为了避免单调,再配以柱廊式的南北翼,并以塔楼收尾。立面注意比例匀称,再加以绿色琉璃瓦屋顶,大红色廊柱,玉白色栏杆,显得格外雄伟壮观。
中心礼堂正对面系一座彩绘大牌坊,嵌有从右至左题写的“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八个金色大字牌匾一块。匾中之字,笔力遒劲、刚柔相济,但未落题写者之名。此题写之谜一直到2000年下半年,通过相关专家多方寻找,“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几个字最终查询到由曾任《四川日报》总编辑、四川省书法协会会长、书法家李半犁题写。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局部手绘图。重庆市规划局供图
新闻多一点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小档案>>
重庆市人民大礼堂的建成,与老一辈革命家邓小平、刘伯承、贺龙对重庆的关怀是密不可分的。
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任第一书记,刘伯承、贺龙分任第二、第三书记。
1949年11月30日,重庆解放。同年底,四川全境解放。
1950年1月,为了更好地接管西南已解放的城市,中央人民政府决定成立以刘伯承为主席的西南军政委员会。西南局和西南军政委员会均在重庆办公。解放后的重庆由于当时基础设施较差,没有可供千人以上的集会场所,故西南军政委员会决定筹建大礼堂。
1951年4月,大礼堂的筹建工作开始。1951年6月即开始破土平整场地,1951年7月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筹建处从5个设计方案中,选定了“西南军政委员会工程处”总工程师——张家德建筑师的设计方案。
按照设计,大礼堂外观采取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并吸取西方建筑结构特色,礼堂主体大厅屋面造型仿北京天坛祈年殿,不同之处是在角钢网壳外边附加木屋架作成琉璃瓦屋面,即采用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合的混合结构。
结构设计,采用大跨度直径46.33米的钢结构穹顶,置于现浇钢筋砼楼柱上,高度55米的大厅正中没有一根柱子,中心大厅入口处门楼仿天安门造型。
大礼堂和南北两翼配楼,最初设计为2.5万平方米,后因资金紧张,实际建筑面积1.85万平方米。建筑总高度为65米,其中礼堂高55米。整个工程耗资约600亿元(解放初期币值)左右。
1952年11月15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大行政区人民政府和军政委员会一律改为行政委员会。”原为西南军政委员会修建的“大礼堂”,也因此而改变名称。
1954年4月,大礼堂竣工后,被命名为“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并由贺龙题写。
1954年6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32次会议决定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关,1954年11月1日,西南行政委员会正式宣布撤销。
1955年,“西南行政委员会大礼堂”改名为重庆市人民大礼堂。
1987年,被英国皇家建筑学会与伦敦大学编印出版的世界建筑经典著作《比较建筑史》第19版载入史册,该刊物首次介绍1949年后建成的,新中国43项著名建筑,其中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建筑荣获第二的排名。
2000年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被公布为重庆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0年7月在上海举行的“第五届梁思成建筑创作设计颁奖大会”上,重庆市人民大礼堂获“创作设计大奖”。
2016年9月,重庆市人民大礼堂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设计师小档案>>
这座保存完好至今仍让人惊叹的优秀建筑,得益于著名建筑设计师——张家德的巧妙构思。
张家德(1913年-1982年),四川省内江市威远镇西人,中国当代著名建筑师,1934年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精于设计又通晓结构,以擅长民族建筑设计闻名于世。
1951年4月开始筹组了“大礼堂建设工程处”,调段云任处长,张一粟任副处长,张家德任总工程师,从原西南建筑公司、重庆大学、西南工专以及市属有关部门抽调了设计施工、后勤采购供应、行政财务管理等近40名人员组成的前期工作班子,雷励风行地展开了一系列工作。
设计大师们按照上级指示,先后设计出五套建造方案,会同专家学者反复研究论证,最终选定张家德设计的类似北京天坛圆形仿古大屋顶方案。
在张家德等一线人员全身心投入大礼堂的建造下,3年后大礼堂就交付使用,并向全市民众开放参观三天。
后张家德奉调北京,担任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及建筑设计院技术领导职务,1959年应邀返回重庆参加了大礼堂的维修指导工作。晚年因双耳失聪又身染重疾,于1982年在北京病逝。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蒋艳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