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3D打印人工椎体 手术次日能下地 同等标准比国外的便宜好几万

06.09.2018  07:13

医生们正在给徐女士做手术。

昨天,重庆晨报记者从陆军军医大学大坪医院获悉,大坪医院骨科团队近日完成了中国西南地区首例3D打印人工颈椎椎体植入手术。

医生犯难 

脊髓受压需植入新椎体,传统材料功效有限

今年7月份,59岁的徐女士突然发现自己的四肢慢慢变得越来越麻木,即使双手打在腿上,有时也没有多大感觉,“而且走起路来晃悠悠的,很容易摔跤。”原本以为只是偶然出现的现象,但过了一个多月,徐女士的症状不仅没有减轻,反而开始影响正常生活。

8月中旬,行走已经困难的徐女士来到大坪医院骨科中心就诊。经检查,医生们发现徐女士的颈椎C4-5及C5-6椎间盘巨大突出,从而导致了颈脊髓严重受压,而且她的后纵韧带已经骨化,“若不及时治疗,以后会严重影响她的生活质量。

最终,因为突出物巨大,医生们决定将徐女士颈椎C5椎体进行大部分切除,并且植入新的椎体。

新椎体用什么材料呢?这让医生们犯了难。在传统的手术治疗中,手术采用的植骨材料多为钛网,以及来自他人的的同种异体骨环。然而,这些材料在过往的临床经验中,被发现有很大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假体沉降。

大坪医院骨科主任刘鹏介绍,因为钛网是网状的,其他传统材料也大多横截面积比较小,与人体骨骼的接触面很小,在植入人体后,经过一段时间,可能向下沉降,“这样,椎间就会高度丧失,出现缝隙,假体原本的功效就会大打折扣。

成功解决 

国产3D打印人工椎体,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地走路


3D打印椎体植入到徐女士体内。

为了能最大限度地帮助徐女士在未来恢复正常的生活,并且尽可能地避免后遗症,大坪医院骨科查阅了大量资料,最终选定了一种完全中国制造的新型材料。他们找到在北京的一家专业公司,将徐女士最新的CT和MRI的影像学数据资料传输了过去,几天后,对方按照1:1的3D打印复制模型,制造出的一个长度2厘米、直径1.4厘米大小的立体精确全颈椎假体被寄送回来。

这次我们选用的,是国内原研、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人工椎体,而且已经达到国际标准,是真正的中国智造。”刘鹏说,这次选用的新材料,由钛合金粉末通过3D打印技术制造完成,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而且是按照仿生学原理,且经过力学优化后制造的特殊结构,比传统技术制造的钛网具有更强的承重力,“能克服钛网存在的缺点,与手术处上下椎骨完全嵌合。

8月30日,大坪医院骨科团队在显微镜辅助下,帮助徐女士实施了手术,手术后第二天,徐女士就能下地正常行走,此前四肢麻木等症状也消失了。

刘鹏介绍,此次手术,是西南地区首例3D打印人工颈椎椎体植入手术,“而且用的是全国产的材料,在同等标准下,比国外椎体的价格低数万元。

目前,国内医学界对于3D打印技术的研发越来越重视,究其原因,刘鹏认为,3D打印的骨小梁结构,拥有类松质骨的弹性模量,避免了应力遮挡和骨吸收,还可以诱导骨细胞进行迁移和增殖,具有可靠的骨整合性,“而且,3D打印的椎体与上下相邻节段之间是面与面的接触,可以有效地避免椎体终板塌陷和塌陷后颈椎之间缝隙增大等问题。

新闻纵深

人体的这些部位 都能3D打印

距骨(连接下肢和足部重要枢纽):2016年7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骨科,完成了世界上首例3D打印的个体化全距骨假体植入手术,这个由3D打印机打印出来的假体,具有生物学功能,植入后,不仅能恢复行走,连踢球都不是问题。

2018年智博会期间,当时为这例手术主刀的西南医院骨科运动医学中心主任唐康来介绍,到目前为止,西南医院骨科已经成功实施了十多例3D打印假体植入手术,并成功应用到腕月骨、桡骨小头、颌面骨、牙齿等假体的植入中。

颅骨:2016年,因头部骨瘤,20多岁的刘女士切除了部分颅骨。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利用1:1的3D打印复制,制造出一个6厘米乘9厘米、精确达20微米的具有复杂立体结构的颅骨假体,刘女士病变部位切除后装上该假体,与正常侧一模一样。这也是全球范围内首次将3D打印技术用于额面部颅骨畸形置。

换。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石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