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渝大地扶贫一线见闻 “第一书记”“钟扶贫”扶贫记

29.06.2016  12:58

  钟兴平(左二)与贫困户交流,现场解决脱贫中的困难。记者 王亚同 摄

  开栏的话

  1919个贫困村、165.9万贫困群众,要在既定时间脱贫,这是去年全市扶贫攻坚工作会议定下的目标。一年来,巴渝大地的扶贫一线,处处可见党员的身影,他们之中,有扶贫驻村工作队员,有村“第一书记”,有乡镇干部,也有普通的村社干部。

  扶贫攻坚行动中,广大党员干部们如同一面面鲜红的旗帜冲锋在前,啃下了一个个“硬骨头”,成为我市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坚实堡垒。本报今起推出“扶贫一线党旗红”栏目,与大家分享扶贫一线党员们的故事,敬请关注。

  个子不高,头发斑白,浑身透着一股干练劲。

  这就是现年52岁的钟兴平,一个有着15年党龄的党员。他原为万州区财政局干部,自2013年6月被组织选派从事扶贫工作以来,他先后在万州恒合土家族乡3个村担任“第一书记”。三年来,钟兴平带领群众改善基础设施,发展产业,让一户又一户贫困户脱离贫困,被当地群众亲切地称为“钟扶贫”。

  6月21日,记者走访了钟兴平驻扎过的几个村。现在,我们就来摆一摆“钟扶贫”的故事。

  “拐棍书记”念真经

  钟兴平扶贫的第一站是恒合乡枫木村,2013年6月到村里担任“第一书记”的第二天,他就背着行囊走访农户。

  枫木村到底有多穷?该从何做起?两眼一抹黑的他,通过一户户地走访交流,开院坝会和村组干部会,终于摸清了情况。

  “贫困人口有63户,210人;基础设施差,几乎全是泥土路,一下暴雨就没人敢下山;村民多靠打工、种包谷和养羊为生,没有核心产业。”钟兴平介绍,起初村里的干部对于脱贫大多没信心,村“两委”连开会都聚不齐人,他只能不断地给大家打气。

  “村里的事,就是我的事。”他对村民许诺。

  “你要是能把路修通了,我们就信你。”村民们将了他一军。

  修路,成了钟兴平的头等大事。为此,他带着村干部们四处“化缘”,一趟趟地往各个区级部门和企业跑,最终筹集了530多万元,硬化了11公里村道,整修了原来破烂不堪的村便民服务中心,还建起了文化广场。当汽车摁着喇叭开进了村里,村民异常振奋。

  然而,有了信心还不行,脱贫还需要有产业带动。钟兴平把目光投向了村里那些荒山,引进一家农业公司流转了1380亩土地种李子树。

    此外,他还根据村民有养羊的传统和当地山地多的实际,从区里争取到扶贫借款15万元成立了互助合作扶贫协会,发动村民养殖“扶贫羊”。

    “我家的羊今年达到了130多只,收入也翻了一番,这离不开钟书记的辛劳。”曾经的贫困户蒲东奎说。

    村干部盘志凡告诉记者,2014年一个雨雪交加的日子,钟兴平查看正在修建的人畜饮水池时,不慎坠下山崖。为了不耽误工作,他硬是拄着拐棍继续工作,村民们都亲切地称他“拐棍书记”。“没有这个‘拐棍书记’,我们枫木不会发展得这么快、这么好。”盘志凡说。

    2014年12月,枫木村顺利通过市级脱贫达标验收。

    如今的枫木村,基础设施完善,硬化的水泥路像叶脉一样连通各家各户;连片的李子树长势喜人,预计今年产值可达120多万元;羊儿在山上四处觅草,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群众叫他“钟扶贫

    去年,钟兴平被提拔为恒合乡副乡长兼乡扶贫攻坚办主任,不久后,他又被组织派到该乡玉都村和八一村担任“第一书记”。

    “能扶贫、会扶贫、真扶贫的钟兴平要来了!”与枫木村相隔不远的玉都村和八一村都是贫困村,得知这个消息后,村民们奔走相告:“‘钟扶贫’终于来我们村了。”

    村民们的认可,是钟兴平苦干实做换来的。

    地处边远山区的玉都村,贫困户多达76户。担任“第一书记”后,钟兴平依然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输血”、“造血”的组合拳,帮助村民脱贫。在他的带领下,玉都村不但修通了5公里的水泥路,还种上了500亩的元宝枫。八一村的土壤和气候都适合种植烟叶,钟兴平就鼓励村民种植烟叶,目前已种植上百亩。

    “书记有经验,发展产业一看一个准。”玉都村贫困户乔昆仑介绍,钟兴平来村后不久,就引来业主发展元宝枫产业,他家通过土地流转和务工工资,一年收入有5000多元。自家没有流转出去的1亩多荒地,今年也种上了元宝枫,“元宝枫叶子可做茶,果子可打油,两年后挂果上市,我的收入还要高。”乔昆仑说。

    现在,钟兴平仍三天两头就往村里跑。不少人说,老钟扶贫办法多经验多,早就是“扶贫专家”了,钟兴平却告诉记者:“尽心尽力为群众干事就是自己的宝贵经验。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