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开州区扶贫办探索多种形式资产收益扶贫的调研报告

01.09.2016  14:11

  脱贫攻坚是一场时间紧、任务重、必须打赢的硬仗,开州区扶贫办倾心投入脱贫攻坚。近年来,该区扶贫办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体、依托市场、农户受益”的原则,探索“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资产收益扶持机制,在本区范围内贫困村组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和乡村旅游业的过程中,组织贫困农户充分发挥既有资源和资产的作用,以入股或委托的方式参与贫困村主导产业的发展成为股东获取分红或租金收益,实现增收脱贫,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做法是:

   第一,参股入社。 以村为单位组建产业合作社,村内贫困农户和其他一般农户一样以承包土地、森林资源、水面、房屋及农业机具等资源资产折价入股,加入产业合作社,成为合作社的社员和股东。2013年以来,已在11个乡镇街道37个贫困村重点示范推广。目前,全区共有1.52万亩土地、4000亩林地入股到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其中贫困群众5600余人入股。

   第二,配股到户。 在不改变资金使用性质及用途的前提下,将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扶贫开发资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等各类资金量化为贫困农户持有的股金,采取集中投入、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的方式,集中入股到扶贫龙头企业、产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贫困农户按股比例分享收益。投入到产业合作社的财政性资金所有权属村集体、使用权属合作社、受益权属贫困农户。普遍按照每户2000—5000元的标准配股到贫困户,使其成为合作社股东,共享收益。2015年以来,全区共投入2000万财政性资金为贫困户配股。

   第三,按股分红。 贫困农户配股后,可享受分红、就业、技术指导、产品回购等多种收益。据开州区扶贫办统计,长沙镇齐圣村猕猴桃专业合作社,村民土地入股有512户,折合股金75万元,现金入股95万元,建起了1500亩红心猕猴桃基地。2014年,红心猕猴桃挂果投产,销售商品果8万余斤,利润102万元。按合作社章程,将盈利部分的60%用于股权分红,总额达60余万元,77户贫困户因此受益。2015年,该村猕猴桃等水果产业利润分红比例达到35%,财政资金投入的每股2000元资本金分红700元,成功实现了财政扶贫资金给贫困农户带来稳定的资产性收益。2016年,贫困户户均分红可达6000元以上。贫困农户除了享受分红收益外,还可优先在合作社返聘务工,获得劳务收入。2015年,通过股权收益,全区5000余贫困人口平均增收1100元以上。

   第四,脱贫转股。 贫困户在越线达标脱贫后,其财政配股资金由专业合作社按照建社时群众讨论形成的规则并结合配股农户的家庭现状,调整配股到村内其他还没有脱贫的贫困户作为入股股金,对财政配股资金实行动态管理,仍然按照每户2000—5000元的标准配股,实现贫困户的动态受益。

   第五,滚动使用。 在全村所有贫困户轮流享受分红收益脱贫后,原配股到贫困农户的财政性扶贫资金收归村集体所有,其收益仍然按照分配给贫困农户的计提比例计算,专户存储,用于村内低收入家庭看病、读书及其他特殊困难救济及扩大再生产等方面,解决村集体经济组织无收入的问题。

  通过开展以上多种形式的资产收益扶贫,给贫困村及贫困户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一是 切实增加了贫困农户收入和村集体的经济收入; 二是 推动了农业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三是 盘活了农村的沉睡资源,促进了各类资本要素的有效流动; 四是 提升了农户特别是贫困群众的素质; 五是 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增强了凝聚力。 六是 增强了贫困村、贫困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可以说,贫困村的每一步发展,贫困户的每一个可喜变化,都凝聚着我市扶贫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我们深深体会到,探索创新这些扶贫开发模式,总结这些扶贫模式的叠加效应,有几个因素的考量至关重要: 一是 要有一个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群众信服的带头人; 二是 要有一个好的班子和队伍; 三是 要有一个群众充分信任和接受的发展机制; 四是 要有一个群众完全放心的管理制度; 五是 要建立与市场相吻合、产品能适销对路的的后续发展机制。实践证明,创新产业扶贫机制,开展资产收益扶贫,是开发式扶贫的核心内容,是贫困农户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重要举措,我们必须抓紧抓好落实,为全面实现小康作出贡献。

 

        产业开发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