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江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到2017年,基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基本建成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

24.12.2014  18:39

           

              近日,黔江区委、区政府出台《关于建立精准扶贫机制强力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17年,基本改变贫穷落后面貌,基本建成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示范区。力争用4年时间,实现3万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以及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有保障的“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力争完成40个贫困村整村脱贫任务,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贫困村因病、因学、因灾致贫率控制在2%以内,返贫率控制在3%以内。

 

坚持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

 

        全力实施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坚持“群众自愿、贫困优先”的原则,强力推进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实现“应搬尽搬”。抓好市级搬迁示范点建设,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各具特色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示范点、农民新村和特色大院。完善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机制,到2017年,实施27个整村(整组)搬迁和3.5万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深度贫困户兜底搬迁490户、1557人。力争完成现有农村危旧房改造任务。

 

  坚持特色产业扶贫,提高贫困群众致富能力

 

        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因地制宜抓好生猪、烤烟、蚕桑等现有骨干产业,结合资源和发展潜力,积极发展猕猴桃、生态蔬菜、中药材等特色效益产业。到2017年,贫困户每户拥有1项以上稳定收入项目。着力构建“一村一品”、“一户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避暑纳凉、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全区每年新增乡村旅游户200户、接待床位1200张,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6000元以上。

        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城市资源下乡、龙头企业进村建立产业基地,共建农业产业园区,开展农产品深加工。鼓励农户以农家乐、“森林人家”为依托,加工生产地方农特产品,逐步培育地方品牌,把农家土菜、苗族刺绣、土家织锦逐步商品化、市场化、产业化。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进产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发展。鼓励贫困村发展专业合作、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的农业合作社,引导规范运行并加强组织建设。

 

  坚持教育扶贫,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推进义务教育工程。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严控村级小学撤并,保障贫困子女就近入学,优先保障农村中小学用编需求,配齐配强农村师资队伍,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到2017年,寄宿制学校普及率达10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8%,初中毕业升入高中、中职学校比例达95%以上。

        推进教育资助工程。对贫困家庭子女进行资助。建立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机制,在金融扶持、就业创业政策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切实解决贫困大学生就业创业难。改善农村中小学食堂供餐条件,进一步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午餐工程。

        推进职教培训工程。每年开展各类培训1.5万人次,实现就业率70%以上,创业率30%以上。

 

  坚持基础设施扶贫,切实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改善交通出行条件。推进重点交通项目建设。2015年初实现黔江-恩施高速公路初通,及早开工建设黔张常铁路、黔江-石柱高速公路,加快武陵山机场扩建工程建设。实施干线公路改造。到2015年底全面完成主干道升级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公路建设。到2017年,行政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具备条件的村客运通车率达到100%,撤并村公路通达率达到100%,建成乡镇等级客运站24个,建制村(居)汽车停靠点185个。

        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加快农村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整村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优先安排实施37个贫困村的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完成山坪塘整治500口,有效改善贫困村农田灌溉。

        改善农村用电条件。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提高农网升级改造技术标准,保障农村地区用电需求。到2017年,全面完成升级改造任务,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的农村电网。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条件。到2017年,贫困村森林覆盖率达到56%。实施中小河流和水土流失治理,加强水源涵养保护和生态修复。

 

  坚持合力扶贫,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凝聚扶贫攻坚合力。巩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优化专项扶贫资金支出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施各类扶贫培训,改善基本公共服务环境。整合交通、水利、电力、农业、国土等行业扶贫资金,优先用于贫困村、贫困户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和基础设施建设。

 

  着力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解决贫困群众民生问题

 

        不断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面向贫困户子女定向招收医护类大学生(含高职),实行免学费、住宿费和补贴生活费,鼓励引导其毕业后回乡行医。用两年时间完成10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为每个村卫生室培训一名村医,村卫生室乡村医生专项补助每人每月不低于400元,并逐步提高标准。

        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开展文化网络电视试点,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入户(站),让贫困群众方便快捷地享受文化、信息和技术服务。建成一批文化中心户,打造一批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到2017年,农村贫困户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的参保率达到95%以上,60岁以上居民全面享受每月不低于80元的基础养老金。

 

  坚持机制创新扶贫,不断提高扶贫绩效

 

        完善融资服务机制。2014-2017年,每年安排100万元贫困户小额贷款贴息资金,专项用于贫困户小额贷款及贴息。探索建立农村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与贫困村资金互助社合作模式,全面提高资金周转率,优先支持贫困户发展乡村旅游、特色产业等致富项目,发挥资金最大化效应。做好农村三权抵押贷款工作,切实缓解融资难。

        建立精准扶贫机制。从2014年起,对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立精准扶贫对象信息库。开展7个方面的精准到户扶贫,即:对象识别、分类指导、产业扶持、基础设施、技能培训、基本保障、结对帮扶,集中力量推进新一轮扶贫攻坚。

        建立党员干部帮扶机制。建立和完善党委政府和社会力量参与帮扶贫困户制度。建立区级领导、区级部门(单位)联系帮扶贫困对象机制,明确帮扶职责,做到定单位、定户、定人、定责包干帮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