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媒体走转改】以长征精神引领扶贫攻坚奔小康——重庆扶贫一线见闻

15.10.2016  21:02

    新华网重庆10月15日电(李元元 赵紫东 李海岚) 饱满的稻穗压弯了稻杆,甜蜜的果子挂满了树梢。秋风吹熟了大巴山一陇陇稻田、武陵山一颗颗果树,巴渝大地充满了收获的喜悦。

    10月10日至14日,新华网记者兵分两路跟随由中央网信办主办,重庆市委宣传部、重庆市网信办组织的“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采访团,从渝西的綦江区,到渝东北的大巴山城口县,再到渝东南的边城秀山县,辗转2000多公里,共计探访7个区县。一路上,记者们追寻红色足迹,感受山乡巨变,采取网络专题、网络直播、图片报道、深度报道、无人机新闻、VR新闻的方式,零距离触摸长征精神,挖掘发生在扶贫攻坚奔小康道路上的点滴动人故事。

     从浅河滩变“美丽乡村” 高山生态扶贫搬迁“”进幸福生活

    粟军正在整理自家农家乐的房间。新华网 李相博 摄

    白墙青瓦,勾梁画栋,一排排风格清新自然的巴渝民居矗立在阿蓬江畔……在略带寒意的深秋,走进重庆黔江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居民们热火朝天的生活景象让人难以想象在3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浅河滩。

    3年前,40岁的粟军因病致贫。少了“顶梁柱”的家庭,在这片“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高山上仅仅靠种田和养殖来讨生活,日子显得尤为艰难。

    粟军不忍心看着家人过苦日子,誓要脱贫的他想了很多办法,但现实就摆在眼前——在800米海拔高的大山中,土地贫瘠,石多土少,连下山赶场都要走一个小时。“山上雾满坡,山高路陡土地薄,辛辛苦苦忙到头,又缺吃来又缺喝。”这首民谣,真实地勾勒出当地恶劣的生态环境。

    要治穷根,搬迁下山,改变原有生产生活方式似乎是唯一的方法。

    2013年,中坝社区高山生态扶贫搬迁项目启动,粟军一家人被列入了项目名单。2016年6月,粟军和另外57户居民拎包入住160平方的江景小洋楼,看着崭新的房屋,漂亮的家具,精致的家电,这一切让粟军喜上眉梢。

    推门走进粟军家中,一楼设施完备的厨房和干净的餐厅让人耳目一新,二楼客厅42寸名牌平板电视下放着一部互联网“光猫”,漂亮的沙发茶几整洁干净……

    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对于搬出大山的粟军一家人来说,生计又该如何安顿?

    为搬迁户“找钱”,当地政府在搬迁规划之初就想好了。

    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安置点位于黔江旅游著名景点濯水古镇和芭拉湖中间,具有承接旅游产业链条延伸的独特优势。

    “我现在把自家卧室出租,搞农家乐,收入还挺不错。” 粟军说,由于村集体通过注资的形式把家具、家电给自己配好,游客一来,看到住宿条件还不错,往往愿意在自家住下休闲两天。

    粟军算了一笔账,在今年6月至今,通过农家乐,他收入万余元,对于脱贫,他信心满满。

    未来五年,中坝高山生态扶贫搬迁点将建设六大主题园,将已经成熟的濯水古镇和芭拉湖连接成“哑铃”型的旅游片区,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休闲,为像粟军这样的贫困户脱贫增收打下坚实基础。

    阿依河畔的脱贫“功臣” 夫妻俩的“甜蜜事业”甜了一群人

    汪明刚在自家的葡萄园中修剪葡萄树枝。新华网 李相博 摄

    雨后初晴的秋日午后,汪明刚家的300亩葡萄已经采摘完毕销售一空,但他和妻子还来不及享受静谧的田园生活,正站在地里忙着规划给葡萄园分片搭建搭防雨棚。

    在重庆彭水县阿依河畔种出一串串甜蜜的葡萄是夫妻俩人的骄傲,也是村里贫困户脱贫的“功臣”。

    2012年,汪明刚还顶着贫困户的帽子背井离乡在外打工。春节返乡的他听到村里正准备依托阿依河景区打造现代休闲农业园,想起城里超市卖得很贵的葡萄和自己曾学过的葡萄种植技术,汪明刚和妻子一商量,都认为葡萄适合田地采摘搞农家乐,也适合对外销售能卖出好价钱,于是俩人一合计,决心一起创业种葡萄。

    葡萄种植3年挂果,6年丰产,要取得好的经济效益必须大规模种植。看着自家微薄的存款和仅有的几亩土地,碍于现实条件,俩人准备先种着几亩葡萄,等赚了钱,再慢慢扩大规模。

    汪明刚夫妻准备种葡萄的事被村干部知道了。当一听到夫妻俩人只准备“小打小闹”时,村干部连忙问清原因。“还不是缺启动资金嘛!”汪明刚低声地说。

    “缺钱,不怕,我们有政策帮你找钱来投资。” 几天后,村干部拿着一份葡萄园建设方案找上门来。这份方案里,葡萄园规划面积300亩,启动资金100万。看到如此大手笔的方面,汪明刚很“惊讶”,觉得有些不切实际。

    “300亩土地,可以从村民手中流转过来。”“村里10个贫困户愿意把金融扶贫的50万无息贷款投资给你们,你们自己可以无息贷款10万,再通过入股和商业贷款的方式筹40万。”“县里、村里的农技专家到时再给你们技术指导。”“挂果销售的时候,我们一起来帮你找销路。”原来汪明刚所担心的问题,村干部都一条一条的想好了对策。

    “只要你勤劳肯干,加上村里的各项扶持措施,葡萄园只有赚钱,没有亏钱的理。”村干部的一席话让汪明刚干劲十足。

    于是,葡萄园在2013年顺利开建了。

    “我今年又流转了200亩土地,明年葡萄种植面积将达到500亩。”今年是300亩葡萄挂果的第一年,捧着60万收入的汪明刚不止于甩掉贫困帽,还希望通过扩大规模,套种经济作物等方式让自己在致富的道路上步子迈得更大一些。

    自己脱贫致富,汪明刚没有忘记对自己“雪中送炭”的贫困户们。按照投资协议,汪明刚对10户贫困户投资的50万设置了每户每年5000元的保底分红线,他还允诺,贫困户的分红将随着葡萄园的收益增长而增长,果园在用工上也优先雇佣贫困户。

    在汪明刚的带动下,50余户农家走上了增收致富路,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务工的方式户均增收6000元,农户最高增收近2万元。

    对于汪明刚这个“火车头”,村干部今年帮助他申请到了100万元的扶贫专项资金用于葡萄园的建设,希望能够通过甜蜜的葡萄种植事业,拉动更多的农户增收,帮助贫困户脱贫。

    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 贫困户靠旅游奔小康

    图为万隆村内的李公坝景区。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在綦江,曾经让扶贫干部们头痛的“最远、最高、最穷”的万隆村逐渐成为了香饽饽,那首“有女不嫁万隆山,天晴落雨把门关。”的民谣逐渐被人忘记,开在高山上的鲜花小镇——花坝,正逐渐成为他的新名字。

    当年的穷根出在高山上,现在的致富经也出在高山上。鲜花小镇、露营基地、花坝、李公坝等重点景区相继拔地而起,在重庆炎热的夏季,游客在景区享受到的是深秋的清凉,看到的是云雾在潺潺清溪上飘舞,闻着花香和着轻风穿越山谷的气息,过着的是世外桃源一般的绿色生活。

    景区火起来了,贫困户的日子也慢慢的有了新希望。

    看到来家乡旅游的人越来越多,41岁的贫困户穆世华3年前放弃了在重庆的打工,回家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老板,赚起了旅游钱。

    从最开始的18张床位到现在的32张床,穆世华觉得生活越来越过得有奔头。明年,他准备再扩大规模,把床位增加到40张。

    “我2013年为了开这个农家乐把全部家当都投进去了,还借了20万。”穆世华说,现在政府的扶贫政策好,自己在开业之初享受了300元/张的床位建设补贴;农家乐开业后,村干部还想办法帮他申请了2万元的微企补贴,再加上时不时的一些服务培训,自己的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火,仅今年7月至9月的旺季就有5万元的纯收入。看到旺季12点钟还有上门住宿的客人,面对一床难求局面的穆世华说:“早知道当年就胆子大一点,规模大,现在赚得更多,脱贫的步子迈得更快。

    养殖户、公司、品牌 三者联合奏响市场化发展精彩旋律

    赵孝春公司熏制房内挂满了腊产品。新华网 李海岚 摄

    在精准扶贫中,一个个带着泥土气息的财富故事正在重庆的群山峻岭中上演,这些故事的背后,是养殖户、公司、品牌的有效对接,合奏出一曲市场化发展的精彩旋律。

    说起赵孝春,大家都很熟悉,他是全国劳动模范、城口老腊肉制作工艺传承人。正是他经营的老腊肉产业,采用了“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更多父老乡亲得以在家乡脱贫致富。

    “自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我们与900余户生猪养殖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其中建卡贫困户有480余户,”在老腊肉熏制房外,赵孝春与大家分享了他的经营之道。

    据他介绍,公司以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养殖户的生猪,还给予每头生猪100元补助;同时,还为部分村民提供在公司工作的机会。这样一来,村民们不仅生猪卖的好,还有额外的劳务收入,“比在外打工强多了”,茶丰村建卡贫困户谢维芬吐露了心声。

    在与村民其乐融融的交谈中,赵孝春表示,“明年计划实‘三个一’的目标:销售收入1亿元,交税1000万,重要的是要带动100户建卡贫困户脱贫。

    村民脱贫不等不靠 悬崖上修公路 办互助“银行”携手脱贫

    巫溪县石锣村资金互助社,村民正在借款,准备扩大山羊养殖规模。新华网 李元元 摄

    巫溪石锣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地理位置偏远,海拔落差大。这里常年云雾缭绕,外人看来是一个仙气缥缈的宝地,可甘苦自知,石锣人祖祖辈辈有一个梦想,那就是修一条连通外界的公路。

    1999年,石锣村民靠锄头、撮箕、石磙这些最原始的工具,靠肩挑背磨,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了一条17公里长的盘山公路,实现了石锣人祖祖辈辈通车的愿望。

    这条公路,国家当年仅支持了30万元爆破物资费用。当时石锣村 800多名村民,人均集资100元、义务投劳145个工日。

    如今,这条公路在石锣村民的精心养护下,保护的十分完好。在实现石锣村民通路愿望的同时,这条盘山公路也承载了他们脱贫致富的梦想……

    “现在家里有成年山羊70只,随时都能出手,每只可以卖500元。”在石锣村的资金互助社,记者遇到了前来借款的村民。他打算在这里贷款再买80只小山羊,20头种猪。“等这些羊和猪卖了钱,我再来贷款,这样我家的养殖规模就会越来越大。”该村民说。

    在石锣村,这样的资金互助社起到了助农脱贫的“及时雨”作用。

    据了解,石锣村社区资金互助社鼓励农户入社,社员每年认缴100元即可获得4000元的贷款额度。半年还息一次,一年内还清,来年可继续贷款。借款对象主要照顾具有一定产业发展能力的贫困户。借款大部分用于解决危房改造、产业发展、子女上学等难题。

    以前石锣村民要借款还得走上五六十公里的路,“现在村民借、还款均可以在村内完成,而且还能节省借款成本,简化借款程序。”石锣村书记匡后明向记者介绍,资金互助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家扶贫资金和农户闲散资金。农户从资金互助社借款作为启动资金,赚到钱后又将闲散资金存入资金互助社,以此形成村民互助的良性循环。

    目前,石锣村社区资金互助社共有入社农户167户,其中贫困户58户,贫困户入社率达85%。互助资金总额111.3万元,滚动放贷500余万元。社员们已通过这种方式发展山羊养殖3000只、种植核桃2400亩和中药材300亩,改造危房30栋。

    “红色”田野上的致富故事 “女汉子”农民年入百万

    10月13日,一名农户正在李兰英家的农田中走过。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李兰英今年在自己的家乡酉阳南腰界找到了目前人生中最大的一桶金——100万。

    2009年,在广州手袋厂打工的李兰英辞职和老公一起回到了南腰界这片红色土地上种起了水稻。

    长久以来,南腰界大米清香可口、油润细滑,常常是尚未收割就被预定一空。更重要的是,南腰界大米富含硒元素,有打造富硒食品增值的基础,而李兰英看中的就是这一点。

    在当地,李兰英算得上是种粮大户。秋收时节,行走在她家田埂阡陌间,500亩健壮的稻穗随风摇曳,三十多人使用机械化收割的繁荣景象在每一陇上重复上演着。

    大颗汗水的付出带来了大把票子的回报。绿色种植出来的稻田产量虽然比别人家的低一半,但种出来的大米价格远高于普通大米,加上稻米富硒,这让李兰英每亩增收近千元,享受到了绿色种植带来的喜悦。

    但在喜悦的背后,李兰英也看到了隐忧。

    当时李兰英家的绿色种植方式亩产值已经到达“天花板”,加之种植成本一路看涨挤压利润,看着账面上赚的钱越来越少,李兰英的心情有点“”。

    李兰英所面对的“”境并不是个案。为了寻找产业新增长点,2015年,当地政府针对南腰界的气候条件和资源禀赋,看准市场,向农户推广种植经济效益高的黑珍珠米。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李兰英当年试种了20亩。

    2015年秋收完毕,数着卖黑珍珠米赚到的24万元,李兰英喜上眉梢。她粗粗一算,种植黑珍珠米亩产值能达到12000元,这比种植绿色大米翻了几番。李兰英当即决定再流转200亩土地,凑齐700亩全部种植黑珍珠米。

    在收割完毕的稻田中,记者见到了李兰英。她自豪的说,今年700亩黑珍珠米已经全部卖出,加上国家的种粮补贴,今年纯收入在百万元。

    “今年我准备再流转500亩水田种植黑珍珠米。” 李兰英说,在国庆节前前夕,有客商前来商谈明年的黑珍珠米包销香港的事宜。现在黑珍珠米供不应求,正是扩大生产的好时机。

    45道拐“天路”成黄金公路 农户吃上“旅游饭

    在重庆市级贫困村秀山县楠木村,一段不到6公里长的乡村公路,海拔落差550米,共有45拐,被当地村民称为“天路”。 新华网 李相博 摄

    “1、2、3、4、5……”当世人惊叹于晴隆24道拐的伟大时,重庆秀山楠木村的45道拐盘山公路同样令人敬佩。这两条路,一条是保家卫国的生命线,一条是村民向往小康生活的致富路。

    楠木村是重庆市级贫困村,位于秀山县“川河盖”上,平均海拔超过1000米,红军黔东独立师曾血染于此。

    长期以来的交通不便制约了产业发展。全村609户村民中,贫困户就达150户。要致富,先修路。2014年,连接连接川河盖和洪安镇的乡村联网公路启动建设。当时,不少村民自发前往工地投工投劳,遇到公路占地时,也是“分文不取”。

    就这样,不到一年时间,一条长5.5公里的水泥路通车了。

    对于楠木村的农户来说,这条,5.5公里长的水泥路如同“神笔”一样,激活了整个乡村的活力。

    因为交通原因,“川河盖”一直较好的保留了高山草地风貌,具有较大的旅游开发价值。当地不少农户依托自然资源开起了农家乐,当起了小老板,但因为交通不便,不少客人望而止步。

    “现在路好了,我们的生意也做起来了。”村民杨胜友去年在“川河盖”建起了农家乐。开业当年,杨胜友年收入达到8万,2015年就增加到11万,今年更是不得了,已经达到22万元。

    如今,像杨胜友一样的农家乐已达到7户,28户村民成为乡村旅游接待户,还新增了280个旅游商品摊点。

    未来,秀山县准备对“川河盖”进行整体打造,在联网公路修通的同时,还对另一条下山道路进行整修,将“川河盖”和临近的洪安“边城”景区串连在一起,形成了环形旅游线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靠旅游走上致富路。(完)

     点击进入专题:“长征路上奔小康”重庆全媒体“走转改”大型主题采访活动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
第二届轨道交通摄影大赛优秀奖《穿梭城市间》
  为重温重庆轨道交通的发展历程,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