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一个人的扶贫工作变成了全家人的心头大事

05.07.2016  13:20

    作者:陈学彬

    工作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委党校

    推送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委宣传部

行走在冰天雪地的驻村工作队

他,愿意在这里教书;他们,渴望在这里读书

我的背包客

我和村民一起采摘包包菜

走访群众

    2015年8月,我受城口县委党校选派,到双河乡天星村当驻村工作队员。刚接到通知的时候,我真的很茫然!

    首先,我不知道自己该下去干些什么?自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以来,上有中央出台的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拨付大量的扶贫资金,下有县委政府的高度重视、相关部门的全力配合,以及乡党委政府的快速响应,村支两委的积极作为,从顶层设计到基层的大力实施,已然形成推动精准扶贫的强大合力,我去干什么呢?

    其次,我不知道该怎么干?尽管自己从小生在农村,熟悉农村的环境,但对于农村工作,我却不知道从何下手。况且,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关键时期,我担心自己不能担负这个重任,辜负了派出单位,耽误了天星百姓。虽然《驻村工作队职责》已经作了明确规定,但我仍是一头雾水。

    天星村,位于城口县双河乡西北部,一个“隐居”在八台山上的村落;一个挨着天边,伸手可摘星辰的地方。我想,这大概就是村子命名“天星”的来历吧。第一次进村,是村主任用摩托车送我上山的,出发前,他没有告诉我路有多远,也没有说路有多烂,只记得从山脚下开始,一路颠簸上山,感觉自己的五脏六腑都快被抖掉了,好几次差点摔下车来。每次看到前面沟壑纵横、布满大小石头的路,我不忍心看,担心村主任骑不过去;但又不得不看,总怕一眨眼车就会跳离路面,飞下山去。就这样,在紧张、担心和恐惧中度过了近一个小时,摩托车终于停下来了,但我却下不来,死拽后架的双手麻木,全身僵硬疼痛,我忍不住哭了。一位村民走过来说,这是因为很少坐摩托车的原因,习惯了就好了!可我发自内心想打退堂鼓。

     提供坚强后盾的“娘家人

    回家后,我第一时间到单位 “诉苦”,领导的答复是:尽管党校没有项目,缺少资金,不能让你带去丰厚的“嫁妆”,但“娘家人”一直是你坚强的后盾。

    为了能让我沉下身子,安下心来扶贫,党校成立了扶贫攻坚领导小组,安排专人负责扶贫工作的后勤保障,并从办公经费中列出一部分资金,为村办公室添置必须的办公用品以及我驻村所需的床被和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

    八月份派驻进村,正值包包菜丰收的季节,远近闻名的八台山包包菜就是产自天星村,但由于交通不便,无论大卡车还是摩托车均行驶困难且极其危险,所以,很少有菜商愿意上山收购,群众自己又无法将成片的包包菜运下山。如果再过半个月不销售,包包菜只有烂在地里了,看着群众忧心,我们更发愁。

    双河乡政府派人在县外寻求销路,我便着手在县内推销。首先为我排忧解难的是党校,同意把村里的包包菜作为巴山锦苑宾馆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一道菜,并发动职工利用各种渠道共同推销,同时组织职工到村里以不低于市场的价格购买群众的农产品,共同解决群众的燃眉之急,畅通销售渠道。后来,凡是遇到我个人无法解决的大事、难事,我会首先想到我的“娘家人”,寻求帮助,派出单位也总是第一时间予以协调和解决。

     甘愿默默奉献的“知心人

    尽管驻村工作属于我个人职责,但从我第一次走进天星村的那天开始,我的家人便成了我的扶贫知心人,不但了解我扶贫工作中的所思所想,而且甘愿默默奉献,共同参与扶贫,似乎村里的事就是我们家的事。

    全力支持我的是我丈夫,甘当我的全能型“秘书”。首先,他是我的司机。每次下村,他总会早早地起来,开车送我到双河乡,然后看我坐上村主任的摩托车或者出租摩托后,又赶紧开车回家上班。好几个周末,他干脆直接骑摩托车送我上山,陪我一起进村入户;他也是我的摄影师,遇到村里的老人孩子们,他总会蹲下身来为他们拍照,回家后,自己掏钱把这些照片洗出来送给他们。凡是到居住偏远、交通不便、下山困难的留守老人家,我总会顺便捎点东西去,丈夫又成了我的背包客。记得有一次,步行三小时,他的双肩被背篓勒出一道道血丝印。为了让村里的包包菜尽快卖出去,丈夫和我一起当起了推销员,并想法在城口中学食堂优先使用村里的包包菜。

    几个月时间,我已经习惯了他开车送我,习惯了他陪我进村入户,习惯了和他共同探讨我驻村工作中遇到的点点滴滴。但让我意外的是,丈夫向我提出,他想去我驻的天星村支教。这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每次进村,他总会到空置多年的村小去看看。的确,天星村需要教师,有了教师,村里的适龄儿童就不用再翻山越岭去读书;他们的父母,就不会东奔西走,抛家舍业,租房陪读。更不会额外增加他们的经济负担和生活负担。孩子们回来了,村里就会多一份生机;陪读的青壮年回来了,村里的发展就会多一份希望。我告诉丈夫,只要条件允许,我一定支持,并且保证做好天星村小学的后勤服务。他说,到天星村支教,为的是更好的支持我的扶贫工作。

    支持我的,还有远在成都的弟弟,知道我派驻天星村后,主动申请资助一名天星村的贫困学生。通过调查摸底,家住天星2社的唐明国,家庭贫困,为维持生计,夫妻两年前外出务工,读初中的女儿唐小琼只好随爷爷奶奶生活。她成绩优异,在班上一直名列前茅,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常年随老人生活的原因,导致唐小琼不善言谈,缺乏自信,过于拘谨。了解情况后,弟弟愿意资助唐正琼,他表示,尽量在经济上帮扶,在生活上关心,在精神上 “富养”,让唐小琼顺利升上高中,考进大学。

     伸出援助之手的“热心人

    驻村以来,除了我的领导同事和家人对我扶贫工作的全力支持,还有来自社会上的一些我认识和不认识的爱心人士,也积极支持我的扶贫工作。

    在调查摸底时,我走进了白远志的家,他49岁,老实本分,从小患有支气管炎,家住海拔1500米的山顶上,生活环境属于典型的交通只能靠走,通讯基本靠吼的地方。房屋还是七十年代所修,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设备,无论生产用具还是生活用品,都已经破旧不堪。让我惊讶的是,家里还有一个20多岁的孕妇,刚开始以为是白远志的女儿,后来才知道是他的妻子,外地人,患有间歇性精神病,丝毫不觉得自己生活在这里很苦,对自己身怀六甲似乎并没有清楚的认识,她更不担心,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条件,孩子生下来怎么办?作为女性,我同情她;作为母亲,更多的是揪心,一个精神病人,不可能母乳喂养,孩子生下来吃什么?到了冬天,这里极为寒冷,孩子穿什么?

    走出大山,手机终于有信号了,我立即在自己的qq群里发求助信息,希望能给未出生的娃娃找点旧衣物。毕竟,大家的力量总比我一个人强,在城口的60-70群里,得到了不少回应,一个叫李伦秀的群友(尽管是群友,但我并不认识她!),给我打来电话,告诉我愿意捐赠一批新的婴幼儿服装,因为她正好经营婴幼儿服装店。挂断电话,我既兴奋又激动,尽管下村把脚扭伤了,疼痛难忍,但我等不及去医院检查,回城后径直找到李伦秀。走进服装店,感觉自己就像鬼子进村,什么都想要,李伦秀非常慷慨,婴儿服装、用品以及孕妇衣裤,满满的一大箱,孩子穿的问题总算可以应付一段时间了。后来,孩子出生了,看到孩子,令人心酸的不是生在这样的家庭,而是生下来就得不到母爱。因为她的妈妈似乎连疼爱孩子的本能都没有,更别说抚养。

    但看到白远志的母亲,我更不忍,七十多岁了,本该属于颐享晚年的时候,却还要不分白昼承担拉扯孩子的重任!我想,要是有一个婴儿推车,老人就轻松多了,至少不用一直抱在怀里!我再次在qq群、朋友圈寻求助,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部旧的婴儿推车。没想到,信息发出后的第二天一早,曾参加党校主体班培训的学员徐声朗就给我送来了一部崭新的婴儿推车,看到推车,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这期间,还有很多热心人,以不同的方式献出他们的爱心。每一次接受他们的热情帮助和慷慨解囊,我不仅只是感动,更是激励我更好地工作的动力。

    转眼间,我走进天星村快满一年了,早已没有了先前的茫然、担心和惧怕。因为,我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环境,爱上了这份工作,喜欢上这里的父老乡亲;还因为,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走进天星村的不是我一个人,而是一个团队。所以,我坚信,困难只是暂时的,发展却是必然的!天星村要实现的,不仅仅只是脱贫,而是致富!

    (文中贫困户姓名均为化名)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活动官网:http://www.cq.xinhuanet.com/2016/wdfpgszwds/index.htm)

   “我的扶贫故事”作品精选

【我的扶贫故事】把心交给群众 我成咸宜村“自己人”

(作者:袁东笙   工作单位:重庆市城口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 

【我的扶贫故事】贫困村有了水泥路 村民出行不再难

(作者:蒋力     工作单位:重庆市大足区交通委员会) 

【我的扶贫故事】扶贫路漫漫 老高家终于住进了新房

(作者:刘泽安   工作单位:重庆市綦江区司法局)

【我的扶贫故事】曾经“扶不起的阿斗” 终于有了新家

(作者:姚谊厚   工作单位:重庆市巫溪县纪律委员会)

【我的扶贫故事】没想到人生的第一份工作就这么艰巨

(作者:谢乔     工作单位:重庆市黔江区黑溪镇人民政府)

【我的扶贫故事】贫困户把他当“骗子”,他把贫困户当亲人

(作者:龙中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潼南区委党校)

【我的扶贫故事】不到农村,不能真正了解农民的苦

(作者:唐伟     工作单位:重庆市石柱县教委)

【我的扶贫故事】海拔1000米小山村成了我第二个家乡

(作者:彭龙明   工作单位:重庆市云阳县公安局)

【我的扶贫故事】村主任成“败家子” 砍了桑树反倒赚了钱

(作者:肖正蓉   工作单位:重庆市合川区官渡镇农业服务中心)

【我的扶贫故事】天上掉下个廖小妹儿 贫困户变股权人

(作者:廖志群   工作单位:重庆市梁平县安胜乡人民政府)

【我的扶贫故事】三个光棍唱好一台“脱贫戏”

(作者:周博     工作单位:中共武隆县委办)

【我的扶贫故事】贫困户办起了农家乐 乡村旅游助脱贫

(作者:张世斌   工作单位:重庆市风景名胜管理局)

【我的扶贫故事】一碗面结下缘 他竟和朋友捐建一座房

(本文系南川区兴隆镇宣传委员邱彬按当事人李兴中口述整理)

【我的扶贫故事】多亏这4万块钱 凌舅舅住进了新房

(作者:张水凤   工作单位:重庆五斗米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我的扶贫故事】引导贫困户构建经济脱贫的自身机能

(作者:叶英琦   工作单位:綦江区永城镇综合文化站)

【我的扶贫故事】没想到,初次走访贫困户就扑了个空

(作者:冉佳     工作单位:石柱土家族自治县扶贫办)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