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作者日 | 他带领团队找到了一种葡萄膜炎的耐药基因

14.05.2020  09:57

杨培增,男,汉族,河南濮阳人,中共党员,1957年生,博士学历,博士生导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

他致力于常见重要致盲眼病——葡萄膜炎诊治研究30余年,是国际著名的葡萄膜炎专家。建立了国际上单一机构患者数量最多、来源最广的葡萄膜炎诊治及研究中心、国际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患者大数据库和样本库,引领曾是我国眼科最为薄弱的葡萄膜炎研究与国际接轨,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他以第一和/或通讯作者在包括国际顶级期刊在内的著名SCI杂志上发表论文225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6项、二等奖4项。荣获“全国医德楷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好医生”“全国模范教师”等荣誉称号。

说起葡萄膜炎,许多人都很陌生,但是,它却是眼科的常见疾病,多发生于青壮年,具有高致盲性的特点。

为了让患者彻底摆脱这种疾病所致的伤害,他带领着团队进行葡萄膜炎基础和临床诊治研究,一干就是三十年。最近,他们找到了葡萄膜炎的一种耐药基因,为其精准治疗奠定了基础。

他就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眼科主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杨培增,世界上最大的葡萄膜炎数据库和最大样本库的创建者。

抓住蛛丝马迹找到患者体内的耐药基因

我们在对葡萄膜炎患者的治疗中发现,有些患者在用药后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究竟是什么影响了药物的疗效?我们一定要把答案找出来。”杨培增说。

一句“找出来“,让杨培增和他的团队扎进实验室一干就是三年。

他们在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浩瀚数据中,就像在万千个相似的图案中寻找着那细微的不同之处。

多少个日日夜夜的探索,终于带来了好消息。近日,杨培增团队已经成功找到了葡萄膜炎的一种耐药基因。

这意味着什么?

杨培增说,耐药基因的找到,不仅可以让医生们在治疗过程中,根据治疗效果及时调整药物,而且可以在治疗之前通过对患者进行筛查,就能做到有的放矢的治疗,可以避免在治疗中走弯路所带来的不良后果。

“也就是说,随着耐药基因一个个被发现,我们在未来,可以对每一位患者进行精准治疗,将会大大减少患者在治疗中因“摸索”所造成的药物浪费和因延迟治疗所带来的视力损伤。”

创建世界最大葡萄膜炎数据库和样本库

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导师毛文书教授为杨培增选择了葡萄膜炎这个课题。为攻克这一顽症,读博期间,杨培增几乎把自己所有时间花在了实验室。有时,凌晨一两点他还去屠宰场取牛眼,早上8点钟又开始准时做实验。

杨培增带领团队30年如一日,从基础和临床方面对葡萄膜炎进行了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先后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项)、重点国际合作项目(3项)、科技部十一五计划项目、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十三五)等资助。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构建了葡萄膜炎发生的免疫学、遗传学新的理论框架;在临床方面,发现和总结出我国葡萄膜炎常见类型、特征和致盲规律,绘制出我国葡萄膜炎的临床谱系,为制定科学防治策略奠定了基础。制定出系列个体化、简单化、科学化治疗方案,为来自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和部分来自美、英、法、澳等10余个国家的过去被认为无法医治的顽固性葡萄膜炎患者挽救了视力。

所有研究,只为守住患者的光明!”虽然已经60多岁,但作为眼科主任,他每天工作在临床、科研的第一线。周二、周四两天门诊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者提前数天便在医院等候。为了能够让病人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他经常加班加点,甚至顾不上喝一口水。正是这种处处为病人着想的仁厚医德和精湛医术,使杨培增赢得了患者的尊重与信任,被业界誉为“中国葡萄膜炎诊治第一人”。

走进他的诊室,你可以看见几排整整齐齐的大柜子,里面全是他亲自书写和保存的近3万份病历。

一份份积攒的病历,见证了杨培增投身葡萄膜炎临床治疗与研究的艰辛,也成了巨大的资源宝库。根据这些珍贵的临床资料,他独立完成了3部葡萄膜炎专著(400余万字),还独立撰写了一部大型英文专著(800多页,将由德国Springer公司和人民卫生出版社联合出版),并通过国际性权威杂志向世界推广中国葡萄膜炎诊断标准、治疗方案和经验,将曾经是中国最薄弱的葡萄膜炎推向了国际最前沿。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李晟 摄影 甘侠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