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做“码农”做果农 90后“土专家”给巫山脆李解锁新“技能”

27.11.2021  19:32

重庆日报全媒体消息,他是一名90后,学计算机出身却干起了种地的活,不仅自创技术“解锁李种植难题,还为村民“把脉”,通过农技指导,拓展销售渠道,带领大家一起致富。

11月26日,读城记者在巫山曲尺乡柑园村见到彭斌时,他正推着除草机穿梭于脆李林下,忙着冬季清园。

▲彭斌正在脆李林下除草。记者 左黎韵摄

他将脆李树剪成了光杆杆 还和父亲大吵一架

小彭,你上次说脆李冬剪要注意啥?我又忘了。”记者采访时,正好碰到一位村民来找彭斌请教技术。

就是要狠下心来,沿着主杆多剪点,这样来年结出的脆李才又大又圆。 ”彭斌叮嘱。

不到30岁的彭斌是柑园村最年轻的果农。2012年,彭斌的母亲被查出患有严重心脏病,彼时,他还在重庆工程学院上学,读的是计算机专业,为了照顾母亲,他毅然辍学返乡。“本来想当‘码农’,最后却成了‘果农 ’。”彭斌说。

脆李是柑园村的传统产业,然而那时村民们按照传统、粗犷的方式进行种植,果品品质一直上不去,卖不起好价钱。

彭斌不服气,第一年返乡,他就按照网上学来的技术,将脆李树的枝条全部剪掉,只留下一根主杆。父子俩为此大吵一架,村民们也在背地里议论,说他“不懂事”。果然,第二年,剪了枝的脆李产量少了一半,收入大打折扣。

其实,脆李剪枝后,虽然产量降低了,但脆李的个头、品质却大幅提高,亏本是因为营销方式没做好。”倔强的彭斌坚信自己没有错。

第三年,脆李收获后,他尝试着进行果品分级,将口感、外观最佳的精品果归为一类,重点营销。一斤精品果的收购价达到了20元,普通果子则卖八九元一斤。因为精品果占比大,这一年,他不仅没亏本,还小赚了几万块。

解锁”脆李裂口 他让老辈子心悦诚服

每年六七月脆李成熟时,正好是巫山的雨季。连日阴雨就会导致脆李外皮开裂,影响销售。

为此,彭斌自创了脆李环割法。“你看,这些就是环割后的印记。” 彭斌指着树干上,用小刀刻下的一圈圈疤痕告诉记者。

环割的原理是什么?彭斌解释道,脆李裂口是因为雨季根系吸收了过多的水分,环割相当于切断了部分运输通道,使多余的水分无法再抵达果实,从而缓解裂口。

这个特别的想法来源于一次旅行。

那是2017年前后,彭斌到河北农村参加大学同学婚礼,在当地果园,他看到果农们正用镰刀在苹果树的主干上割开一圈圈圆环。“树干被割裂后,果树不是容易死亡吗? ”彭斌向当地果农请教,果农们却告诉他,这样的技术能抑制冬梢萌发,非但不会影响果树生长,还能促进花芽分化、成花和坐果。

彭斌觉得自己找到了“解锁”脆李裂口的方法,他很是兴奋,还把这一方法向村民们推广。但老辈子不相信这个毛头小子,“我们种了一辈子脆李,还不清楚该干啥?”有人直言不讳。

彭斌也不气恼,他明白村民们最讲实在,只要自己努力做出成绩,自然会赢得大家的信任。去年,脆李成熟期却遇上暴雨,许多果实还没来得及采摘就裂口烂掉了,村民们很是心痛。而彭斌的果园因为进行了环割,裂口率大大降低,对销售的影响不大。

这下,不少村民主动找上门来,向他讨经验、学技术。彭斌将这几年的钻研倾囊相授。

不过,环割法只能将脆李裂果期延迟5—6天。”彭斌告诉记者,而目前,他正与村里商量为果园搭建可移动式遮雨棚,彻底解决雨季裂果的难题。

玩出“新花样” 他的脆李成了“网红

在柑园村,彭斌还是第一家利用电商平台销售脆李的果农。

过去,村里的脆李主要依靠经销商上门收购,为了赚取利润,经销商往往使劲压价。”彭斌告诉记者,由于销售渠道单一,即使明知道价格偏低,果农们也只能忍痛出货。

彭斌率先看到电商的前景,2014年夏季,他在微信朋友圈发了条脆李求购的信息,并附上了九宫格美图。“其实那时,我朋友圈里只有20多个好友,能不能试水成功,自己也没谱。”彭斌坦言。

在连续发了三天朋友圈后,终于有位上海好友向他下单,一口气就买了20斤脆李。彼时,巫山物流路网还不健全,快递用了整整7天才抵达上海,结果,新鲜的脆李已经发黄变软。好友通过微信向他委婉抱怨,彭斌立刻全额退款。

虽然第一次微信销售没有成功,彭斌却赚到了“吆喝”。通过朋友间相互推送添加,他的微信好友逐渐多起来。“现在,我已经有1000多个微信好友了,好多还是每年都会来光顾的回头客。”彭斌高兴地说。而且,得益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这几年,农村道路交通逐渐改善,从柑园村寄送的快递最快24小时就能到达全国各地,他一年网销的脆李就达4万余斤。

在彭斌的带动下,村民们也玩起了电商。一些老年人搞不懂网络,彭斌就免费为他们当“代购”。“由于省去了中间商赚差价,脆李的销售单价比过去提高了一大截,还是年轻人有法子。”60多岁的老果农张应东赞不绝口。今年,他种植的4亩脆李卖出了每斤30元的好价钱。

彭斌说,接下来,他还打算在电商推广中融入直播带货、抖音打卡等新元素,进一步拉动柑园脆李的人气,让更多村民分享到产业红利。

重庆日报全媒体记者 左黎韵

原标题:读城·故事|不做“码农”做果农 90后“土专家”给巫山脆李解锁新“技能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