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影像志》重庆大轰炸珍贵影像首次披露

11.06.2015  20:32

  这不是电影场景,这是我国战争年代真实残酷的历史影像!1939年5月4日,日军用大量战机对重庆进行地毯式轰炸,每隔4秒就有炸弹投下来,成为战争史上死伤首次超过5000人的空中大屠杀。重庆大轰炸中,共有16376国人遇难。

   重庆大轰炸期间市民挖出当时世界最大防空工程

  重庆日报报道 挑石块、打洞、挖沟……《苦干》中,美国记者斯科特记录了当时重庆市民修筑防空洞的场景。

  抗战时期,在日机猖狂轰炸之下,防空洞是如何修筑起来的?在战争中,防空洞发挥了多大的作用?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开凿防空洞,比衣食住行更重要!

  《苦干》中,在一个依山的工地上,一群戴着草帽的工人正有条不紊地开展着防空洞的修筑工作:有的用箩筐挑石块;有的在山腰上凿岩打洞;还有的弓着身子挖泥土……

  这段场景的解说词是:“重庆得益于特殊的地形,使得防空洞的避难效果非常好。

  “重庆是山城,市区多山且岩石坚固。抗战时期,市民便利用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来进行自我防御,深挖防空洞作为掩体。”重庆市档案馆研究馆员唐润明介绍。

  “重庆‘五三’、‘五四’大轰炸带来了血与火的教训,让人们意识到防空洞、大隧道等避难设施在对付敌机轰炸中的重要作用,并开始建设更大规模的防空避难设施。”唐润明说。

  除了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开凿公共防空避难设施外,政府还广泛发动民众自建防空洞。

  仅1940年3月初,市区内就有120余处防空洞工程相继开工。

   在笔直的峭壁上凿出洞门来

  轰炸来临前,市民开始有序进入防空洞。洞口形状并不规则,洞外还堆放着开凿出的大石头……这是《苦干》中大轰炸来临前的一段场景。

  重庆《大公报》记者彭子冈曾对当年人们修筑防空避难设施的场景做过如下描述:“他们在冷风里从笔直的峭壁上打出洞门来,然后一点点地用炸药炸。

  唐润明表示,在战争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重庆各种建筑物资、器械等都十分匮乏,数以万计的石工、泥沙工和运输工,只能用炸药在坚硬的石坡上打眼放炮,或用铁锤、钻子、扁担、箩筐等原始工具挖沟凿洞、搬运泥土。

  “英勇的重庆市民就这样肩挑背磨、一手一脚地挖出来、炸出来一个个防空洞,构筑起当时世界上最庞大的防空工程。”唐润明说。

   国立中央大学在轰炸中零伤亡

  数据显示,在重庆大轰炸的6年间,重庆的防空设施在数量上增加了近30倍,防空洞的容量增加了约60倍。

  “防空避难设施,保障了重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也保障了战时首都正常的工作、生产与生活秩序。”唐润明说,“大轰炸期间,重庆的兵工厂、发电厂、炼钢厂等,都将重要机械移入洞中工作。

  迁到重庆的国立中央大学在抗战时期遭受过数十次的轰炸。但中央大学在沿嘉陵江的岩石上开凿了一排可以容纳5000人以上的防空洞,在整个轰炸中零伤亡。

  “在空袭警报网及防空洞之供应方面,重庆可与世界上任何城市比较而无逊色……”抗战时期英国第二任驻华大使薛穆,曾对重庆的防空设施做出如此评价。

  资料显示,日本在重庆大轰炸期间,1939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5个半人,1940年每1颗炸弹死伤约1个人,1941年前5个月内约3颗半炸弹死伤1人。唐润明称,防空洞的修建对大轰炸死伤人数的减少功不可没。 (记者 兰世秋 实习生 颜宏)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