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报集团发行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思路一变天地宽 “卖报小行家”讲出生鲜配送好故事

14.01.2021  06:51

二○二○年二月十四日,重报生鲜配送中心江津双福分拣中心仓的员工正在打理菜品。

二○二○年五月七日,重报生鲜配送车队准备出发。

重庆日报消息,队伍长期稳定在2200多人,2020年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再次双双增长50%以上,照此增幅,这个一度被视为包袱的业务板块,很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能拿出部分利润,反哺“娘家”。

发行量锐降、不少报纸被迫停刊休刊、全国超过一半的报业集团都取消了自主发行的当下,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下属发行公司(简称“重报发行”)这一成绩分外亮眼,弥足珍贵。

啦啦啦,啦啦啦,我是卖报的小行家……”上世纪30年代,一首《卖报歌》让人耳熟能详;90年后,这首歌又被重庆“小行家”唱出了新意。他们凭啥?重报发行党委书记、总经理方晓冬揭秘:思路一变天地宽。

从卖报纸到不仅卖产品更要卖服务

物流司机罚款500元、物流部门主管罚款800元、分拣员罚款200元、配送员服务态度不好罚款1000元……上个月,因为配送不及时,客户有投诉,重报发行给旗下的生鲜配送中心开出了一串罚单。

服务业就必须客户至上,客户不满意,相关人员就要受罚,这在重报发行公司已不是新鲜事。

但是,面对处罚,却没有一例“不服”。“这在过去完全无法想象。”重报发行老员工姜春宁回忆说,以前,送报不及时,客户有投诉,发行员所遭受的处罚,“顶格”也就罚20元,但不少人还要吵嚷。如今,罚款翻了几番,大家却心服口服,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发展思路改变了,员工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上上下下都意识到,我们现在卖的不仅是产品,更是服务。

受新媒体冲击,2015年后,重报发行代理发行的多家本地都市报和外报外刊,从之前最高峰时的150万份,缩减至目前的20万份。受此影响,专职报纸发行员从最高时的3200多人减为500多人,人均收入也降至1000多元。

如何稳住队伍、稳住收入?结合自身的资源禀赋和能力寻找新机遇,重报发行一班人很快有了新发现。

2014年后,电商成交量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爆发式增长,但物流配送却成为行业初期发展最主要的掣肘。“双十一”“双十二”等高峰时段,配送周期甚至长达一周以上。自建配送体系投资大,见效慢,回报周期长,于是大部分电商平台选择与当地配送企业合作。

报纸发行具备“网点全、渠道广、人员多、仓储设施齐备、运载工具齐全”等优势,承接电商平台“最后一公里”城市配送,可谓天时地利。

不过,卖自家的报纸,投递到户就了事;给电商“俯身”做服务,东西送到只是基本要求,有时哪怕只是说话声音大,也有可能被投诉。过去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如今要去“服侍”人,这转变适应得了吗?

市场机遇面前容不得迟疑,与其“等死”,不如放低姿态,主动出击。2015年中,重庆物流行业迎来了一支新队伍——以原重报发行为班底组建的重庆重报电商物流有限公司(简称“重报物流”)诞生,其主要业务,就是承接电商平台“落地配”(即“最后一公里”配送,含开箱验货、代收货款等)服务。

有了生存的“”,接下来是一系列的员工培训教育。

把客户服务好了,大家有活干了,每月增加几千元收入,你干不干?”方晓冬说,几个月时间,他们召开了大大小小上百场不同形式的座谈会,用“算账”的方式直截了当告诉大家,要想活,就得变。逐渐,“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成为全体员工新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从“挑水”到“挖井

30余年报纸发行经验,3000余人覆盖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这样一张“大网”,看起来很“威猛”,但真刀真枪干起来后,大家才发现,事情远比想象的复杂。

例如,由于没有物流配送的管理经验,最初货品入库、出库没有全程记录,配送过程中货品丢失时有发生。旗下一家分公司曾在两个月时间内丢失了3台苹果手机,原价赔偿,损失惨重。

入行不到一年,亏损上百万元。“放弃吧!国企是干不下来物流配送的。”重报发行副总经理谢京蓉去某知名电商平台总部拜访时,对方指着高得离谱的客户投诉率,冷冷地说。

开弓没有回头箭。形势逼人,重报发行挤出专项资金,迅速建起自己的信息系统,设置专门的分拣中心并安装全覆盖的监控摄像头。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工作流程,有哪些环节,谁负责做,做到什么程度,在系统上一目了然。

一番“武装”,依然没能打消客户顾虑,再三游说,才争得机会试一试。于是,2015年“双十一”出现了这样戏剧性的一幕:在重报发行分拣中心现场,某大型电商平台驻扎了一支几十人的备用团队。用来干啥?当重报发行出现分拣能力不够或其他意外情况时,第一时间顶上!

这一次,重报发行狠狠地“刷了一把存在感”。三天时间,“备用军”压根没派上用场,数十万件商品入库、分拣、出库、送抵客户,毫厘不爽,客户满意率高达99%。

一战成名。2016年,重报物流的非报刊经营收入突破6000万元,一跃成为全重庆业务最繁忙、送单量最大的本埠电商落地配物流公司。其中,“落地配”全年日均单量突破4万单,“双十一”期间每天超过20万单,天猫商超重庆“落地配”配送质量做到全国第一。

艰难的转型终告成功,但喜悦很快被浇灭。从2018年开始,唯品会、苏宁易购、天猫等大客户要么自建物流配送渠道,要么调整配送模式,纷纷取消合作,导致重报物流最核心的“落地配”业务,遭受断崖式下滑。短短两年,订单从日均4万单急剧萎缩到不足3000单而被迫终止业务。与绩效挂钩的员工月收入,从最高峰的6000多元,锐减至2000余元。

满怀期许,一朝清零,怎么办?

反思中,重报发行意识到,“落地配”业务完全靠上游电商平台“赐予”,人家不给,自己就得饿肚子。方晓冬将这种依附性业务比喻为“挑水”——“客户、数据、结算和平台都在电商平台,我们只有‘扁担’和‘水桶’。仰人鼻息,生意做不长久。

要把命运捏在自己手上,就得凭借自身难以替代的优势,培育核心竞争力。

那么,重报发行的优势在哪儿?除了既有的庞大网络和配送能力,还有国企品牌和市场公信力。有了前两者,就有了上下游组织能力;有了后两者,就有了市场开拓力。品牌+配送,电商产业链中的两个主要环节都占据了,何须再帮人“挑水”,为啥自己不能挖一口“”?

2018年,重报发行启动二次转型:“卖菜”!他们首先瞄准的,是学校食堂生鲜配送。

踩住了市场新“风口”,有国企品牌“背书”,再加上做电商“落地配”时锻炼出来的“身手”,重报发行打败了多个竞争对手并逐渐被客户和同行认可,订单纷至沓来。

现在,每天早上凌晨一两点,重庆最大的“菜篮子”——双福农贸市场旁一间硕大的分拣中心仓里,灯火通明,近百名工人各就各位,忙中有序。每天,数百吨蔬菜被打理分拣,然后装箱,从这里送至近400家学校、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食堂。

从挖一口“”到挖多口“

生鲜配送,犹如一口源源不断冒水的“”,每天给重报发行带来上百万元的销售收入。这样的“”,能不能多挖几口?

2019年末,重报发行开始向生鲜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多元化延展。在上游,他们以发起人身份牵头与渝教集团等本地大企业组建了“重庆生鲜配送联盟”,凭借销量规模,获得更低的拿货价甚至独家代理权。通过这种“以量换价”的方式,目前,重报发行已经拿到了金龙鱼、太太乐鸡精、黄花园酱油等30多个粮油品牌的一级代理权。这项业务,成为一口新“”。

在下游,重报发行凭借价格优势,拓展市场、挖掘新“”。一方面,各粮油品牌数以千计的二级批发商,需要从重报发行手中拿货。沿着这条通道,重报发行的生鲜产品找到了更多的销路。

从粮油供应入手,如今,新世纪超市多个种类的水果和蔬菜,都由重报发行供应。在盘溪农贸批发市场,目前已有30多家批发商成为重报发行多个生鲜品种的经销商。

另一方面,凭借粮油一级代理的优势,重报发行还自建零售渠道。南坪南城发行站增设“重报粮油店”,短短3个月来,月销售收入已突破60万元。按照计划,今年内,重报发行旗下30多家发行站将全部增设粮油门店销售业务。

据生鲜配送中心负责人谢建星透露,当客户积累到一定量时,他们打算创建重报生鲜自有品牌,甚至建立自己的粮食、水果、蔬菜生产基地,在种植、加工、仓储、运输、配送等全产业链上“挖井”。

围绕上述目标,一批项目已经启动。

在位于巴南区的重庆公路物流基地,一块近60亩的地块正在平场。在这里,重报发行将建设自己的生鲜冷链物流园,从全国乃至全球采购而来的生鲜食材,将在这里仓储、中转,再分发至既有销售网络的各个终端。

生鲜业务最初的单位食堂食材配送也在精耕细作,增加“出水量”。目前已有数家单位食堂,将附属的小卖部交给了重报发行。重报发行还在谋划组建厨师团队,承接食堂劳务。

方晓冬介绍,2020年公司经营收入(不含报刊发行)达到2.83亿元,同比增长9920万元。按照公司“十四五”发展规划,到2025年,重报发行经营总收入将突破10亿元。

原标题:“卖报小行家”讲出生鲜配送好故事 ——重报集团发行公司的转型升级之路(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
重庆一男子名下两家公司涉偷漏税等被处罚八百余万元
澎湃新闻消息,1月13日,澎湃新闻查询国家税务总局重庆市税务局重大税收违法案件信息获悉,重庆大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重庆大唐测控技术有限公司存在偷税及其他涉税违法问题,共涉及税款2498.重庆晨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