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每天19万条交通数据,拿来干啥用?

06.03.2019  22:40

重庆日报客户端消息,“城市建设,以人为本。可以什么为参考依据?答案就在城市中人群的行动轨迹里。

高志刚是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他在解释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城市建设的作用时说。

这个平台每天平均收集19万条交通数据。这些数据,汇成数字的海洋。但在经过筛选、整理和分析后,就成了极具价值的“大数据”,为城市的交通运行以及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3月4日,重庆日报记者走进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探索交通大数据之所以能“诊断”城市建设情况的奥秘。

城市组团“体检报告”能说明什么?

准确地说,‘诊断’是我们运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对交通大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处理后作出的。

高志刚介绍,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每天平均收集19万条交通原始数据,它们来自RFID(射频识别)、社会车辆车载系统、公交和出租车GPS、公交IC卡、手机信令、气象等16个端口。

城市中,人来车往,看似没有规律。但运用大数据分析,就能筛选出一段时间内人群的行动轨迹。

下一步,将重庆主城分为20个组团,根据人群行动轨迹,分析出哪些组团之间人群来往最频繁。术语称为“出行联系”。

可别小看“出行联系”,掌握了它,就能对主城各个组团“解剖麻雀”,进行评估和诊断。

以人气最火爆的观音桥组团为例,数据显示,2019年2月,人和组团的居民最喜欢往观音桥组团跑,日均出行超过14万人次。

而从整个观音桥组团的出行量来看,其中33.7%都是跨组团出行。也就是说,观音桥每迎来100人次出行,其中就约有34人次来自其他组团。

这些人到观音桥干什么呢?一部分是去观音桥上班。今年2月,仅在就职通勤方面,渝中组团每天要和观音桥组团“交换”58752人次。

另一部分是购物。2018年底的大数据显示,观音桥商圈周末单日吸引客流约19.8万人,其中七成以上为主城长期驻留人口(即在主城每月停留超过18天以上)。

从普通市民看来,观音桥组团人气火爆有了数据证明。但从内行的角度来看,高志刚有不同的看法:“一方面,观音桥的‘火’是不争的事实。另一方面,大量人流、客流持续涌入观音桥,对组团和商圈造成了压力。

也就是说,在“”的背后,也体现出城市商圈配套尚显不足,人群购物需求还不能在本组团内得到满足。

这就是交通大数据为城市组团“体检”后,拿出的一份“诊断报告”。

如何辨别是工作还是休闲购物?

拿到了“报告”,“对症下药”就有了依据。

近年来,重庆主城北部区域新建了一批商圈,如嘉州新光天地、爱琴海购物广场、宜家-奥特莱斯等。

为什么要新建这些商圈?因为主城北部区域人口快速增长,带来居民消费快速增长。

2018年底的数据显示,主城北部区域长期驻留人口达321万。”高志刚介绍,为此,重庆主城北部区域开通了前述商圈,作为次级商业中心。

这些商圈表现如何?交通大数据也有把握。

2018年底数据显示,爱琴海、新光天地、宜家-奥特莱斯周末单日各分别吸引客流约1.8-2万人,其中接近八成是主城区常驻人口。其中,新光天地、爱琴海的客流吸引平均距离为5.1-5.3公里。

此举效果显著。以人和组团为例,跨组团出行中,购物目的的出行比例从2014年的83%,大幅降低到2018年的36%。

也就是说,主城北部区域的居民,基本能在家附近满足购物需求了。

不过,一定有细心的读者想问,交通大数据怎能分辨人们出门的目的是工作、购物、还是休闲娱乐?它的“诊断”结果准确吗?

这需要我们对大数据进行分类、综合分析。主要经由不断深化的大数据算法来实现。

高志刚介绍,交通大数据的重要来源之一是三大运营商的手机信令。人们出门时随身携带手机,根据信令停留的时间、位置和频率,可以分析出不同的出行目的。

例如,手机信令在工作日高频率出现的地点,有可能是工作单位。相应地,如果这一地点在休息日基本不出现或低频率出现,是工作单位的可能性就更高。

反过来,在工作日低频出现或不出现,但在休息日高频、长时间出现的地点,更有可能是购物、休闲地点。

在此基础上,还可以增加停留时间的筛选条件,如工作日停留5小时以上的地点更有可能是工作单位,休息日停留2小时以上的地点更有可能是购物娱乐目的地等。

此外,大数据算法还会对同期数据不断进行比较,多方面考察和优化计算结果,力求使大数据挖掘结果更准确。

目前,我们还在对这一算法不断进行深化。”高志刚说,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出行联系等结果还存在继续优化的空间,所以要不断改进算法,让结果更精准。

为城市建设和规划提供参考

仅仅“诊断”某一个城市组团,还不是交通大数据应用的全部目的。

2018年起,依托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和相关大数据作出的分析结果,已经应用到城市规划领域,参与指导城市土地投放。

交通大数据能够为城市规划提供可视化、数据化、全面化的参考。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小勇介绍,提起城市规划,人们最怕的就是决策“拍脑袋”“凭感觉”。过去,技术条件有限,城市的许多基本情况只能靠实地踏勘、摸排等采集,很难摸清城市真实的全貌。

就拿道路来说,主城区道路有多少公里?哪些地方是最恼火的堵点?以前,解答这一问题的方式是找一辆车,装上相关的测量设备,把主城区的路全部跑一遍。

这种方法的不足显而易见:万一测量的那一天,某个堵点刚好不堵车,后期规划不就漏掉了一个堵点?

过去的‘笨办法’不能满足日新月异的城市发展,我们必须做出改变。”唐小勇说,早在多年前,交通规划行业从业者就形成了一个共识——必须用数据说话,而且最好是实时、全面的数据!

2011年,重庆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在当时的市规划局和市公安局交管局支持下,启动交通综合信息平台建设。

如今,该平台已经成为重庆最全面的交通数据汇总、处理、共享平台。可实现数据汇集,并实时监测人口活动、车辆出行、道路运行、公共交通情况。

如此一来,城市运行的实时状况得以通过实时数据,直观准确地反映出来。打个比方,掌握了交通大数据,从某种意义上就像掌握了城市这个庞大生命体的“一呼一吸”。

高志刚说,通过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不仅能及时判断堵点,还能预测次日堵点,并进行同比比较,形成定期交通状况报告。

从更广的层面来说,相关部门还能通过平台了解到,哪些轻轨站周边缺公交覆盖?哪些小区的居民还需要步行长时间才能到公园?哪些组团的就业机会还不够,常驻人口需要跨组团就业……

这一系列问题的答案,正是城市规划需要重视和解决的内容。”高志刚说,今后,他们将更好地运用交通大数据的分析结果,更深入地参与到城市规划、建设中,将重庆打造得更加宜居宜人,为更多市民提供美好的高品质生活。

新闻链接>>

家门口新设了轨道站?

交通大数据提供了参考意见

家门口就是轨道环线的站点,我的‘人品’太好了!

最近,家住南岸区东海长洲的市民李桦心情很好。去年底,轨道环线涂山站开通,与小区之间直线距离不到300米,李桦日常出行方便了许多。

不过,为啥轨道站刚好就在家门口?李桦也不太明白。

轨道站建在哪里,就与交通大数据有关。”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院长高志刚介绍,轨道环线的规划设计,参考了交通预测模型的研判结果。而这一结果,是基于对涂山站周边交通大数据的分析。

也就是说,环线涂山站刚好在李桦家门口,交通大数据的“意见”很重要。

高志刚解释,轨道站点的规划设计,需要总体考虑周边人居情况、人流量、步行覆盖距离等因素。区域内住的人越多,人流量越大,附近步行覆盖距离越远,设置轨道站的可能性就越大。

交通预测模型以具体区域的相关交通大数据为基础,通过特定算法,模拟出单个轨道站点的客流承载量和覆盖面积,从而为站点规划选出最佳的位置。

所以,对李桦来说,并不是家门口“”了轨道站,而是这片区域中,最适合建轨道站的位置就在他居住的小区附近。(完)

新闻链接>>

这里开通了公交优先道

为何仍然没有改善路况?

去年,重庆的多处道路开通公交优先道。早晚高峰乘坐公交的市民出行更加有保障。不过,也有细心的市民发现,在有些地段开通公交优先道后,路况似乎还不如以前。

这是为什么呢?

市民程涵宇家住大学城,在西永微电园上班。他注意到,去年9月开通西永至大学城公交优先道后,早晚高峰时其他车道“积压”的车辆好像变多了。

之前,路上的车子自由择道,比现在的效率更高些。”程涵宇说,自己每天都要搭乘公交,对于开通公交优先道很满意。但观察到的路况变化又是怎么回事呢?

实际上不是其他车道‘积压’车辆,而是这里开通公交优先道对路况改善不明显。

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唐小勇介绍,针对西永至大学城公交优先道的情况,他们利用重庆市交通综合信息平台跟踪监测,发现公交优先道开通前,该路段运行情况已经较好,全程仅有28%路段高峰缓行,而地面公交运行已处于较高水平(车速为每小时24.8公里)。

所以,开通公交优先道对这一路段的路况提升效果并不明显。同时,因为这一路段高峰班次间隔有4分钟左右,客观上在高峰时期对公交优先道的资源还造成了一定浪费。

对此,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建议,应进一步优化组织运营,通过调整部分公交站点线路停靠、调整共线公交错站停车等方式,解决公交优先道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记者手记>>

大数据既要运用好

信息安全也须跟上

当下,大数据智能化应用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新技术、新应用带来的便利、快捷背后,同样也伴随着一定的安全风险。

2018年7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了《大数据安全白皮书(2018年)》,其中指出,大数据因其蕴藏的巨大价值和集中化的存储管理模式成为网络攻击的重点目标,针对大数据的勒索攻击和数据泄漏问题日趋严重。

如今,随着智能化设备普及,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大数据内容的提供者之一。如何保护大数据安全、保护个人信息,是大数据研究者、使用者必须考虑的问题。

无可置疑的是,交通大数据及其应用将会让智慧交通的脚步加速,让我们所生活的城市更加智慧。与此同时,如何做好大数据安全工作,为智慧交通乃至智慧城市提供更加坚实的保障,也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今后,伴随着更多的大数据智能化应用到来,更加先进、完备的大数据安全技术也必须跟上。

交通大数据平台能干哪些事

1、使用交通数据模型,预测次日路况。已应用于重庆交巡警发布的路况预测中。重庆交通广播等媒体报路况也靠它。

2、各卡口收集的数据汇聚成大数据池,进行数据清洗、挖掘、分析后,将相关数据反馈给企业优化产品。已应用于重庆城投金卡、驾图信科技等企业的相关产品。

3、监测城市交通状况,形成周报、月报、季报。每年发布的《重庆市主城区交通发展报告》等就要用到它。

4、为特定道路、桥梁、隧道的维修、改建等进行事前模拟、过程监测、事后评估。嘉陵江牛角沱大桥施工限行、石马河立交桥二期开通运行情况,都在它掌握之中。

5、对全市地区间联系、全市货运联系等特定问题进行监测、分析。

重庆日报记者 申晓佳

原标题:经济周刊·交通大数据|每天19万条数据,拿来干啥用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