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群阳光| 捡来的宝贝女儿谭风容:我只认一个爸爸

16.07.2017  12:11

谭风容有两个家,一个家在远远的路边,有父母和姐姐弟弟;另一个家在高高的山上,只有一个身形佝偻被叫“白老头”的父亲谭易荣,“山上的家再远再穷,我永远也只认这一个家,一个爸爸”。

今年高考,谭风容考了578分,超一本线53分。“白老头”得意的说:“20年前在菜市场上捡她的时候,一看就知道很有出息”,父女俩对望,都笑了出来。

笑脸上,一个遭遗弃女孩辛酸成长的20年,和老石匠谭易荣的孤独半生,仿佛不曾存在过。

谭石匠捡来的女儿

谭石匠老了,59岁的他一头花白的头发,近两年开始被叫“白老头”,他说自己老了就没用了,几个月前到重庆打工,做搬运钢筋的“旧活路”,不到两天,包工头看他干活太吃力,把他撵走了。

谭风容不喜欢父亲被人叫“白老头”,她脸上有不忿的悲伤,但不知道能做什么,只好多做些家务活和农活,从割猪草、打柴到做饭收拾家,她一手操办,“爸爸唯一的指望就是我了,我要争气”。

这既是两父女间亲情的反哺,也是谭风容对父亲20多年前“义举”的报答。

1997年一天的大清早,谭易荣的大姐路过棣棠乡空无一人的菜市场,听见了婴儿的啼哭,走近发现一个纸箱,里头是才出生几个月大的女婴,箱里除了婴儿和一罐奶粉再无其它,谭的大姐收拾好了婴儿,将其抱回家中。

谭家在镇上找女婴家属找了一段时间,无果,最终女婴给了谭易荣抚养,“我大姐家里已经有好几个娃,养不起”,谭易荣说。

那年谭易荣39岁,他是村里的石匠,给附近村落死了人的家里打石碑,一个月能挣两三千,但是“这活儿不吉利”,加上在谭易荣10岁左右,父母就相继去世,他就这么一直单身下来。

谭易荣抚养了女婴,给她取名谭风容。

不久,一直久寻不见的女婴的亲生父母竟找上门来,但并不是为接回女婴,反而把谭风容的原户籍、出生证明等材料带来,让谭易荣去办手续,央求他正式领养这个女婴。

我们有一个女儿了,想再要个男娃儿,二胎又是个女儿,我们要不起了”,谭风容的亲生父母这样告诉谭易荣,谭易荣没太多争执,自己交了几千块钱去办了手续。

两年后,谭风容的亲生父母如愿以偿,生下了谭的弟弟。

我们家”不是“那个家

一开始,谭易荣就没打算瞒着女儿是“捡来的”。谭风容从小就知道,她还有一个家在山的另一头。

山的这头,谭风容父女俩一直借住在她的大姑婆家里,是一座木制结构的老屋,两年前被当地乡政府鉴定为C级危房,进行了重新加固,政府人员挨着木屋又建了两间砖房,自此,谭风容父女才有了自己的房子。

凋敝的老屋藏在山腰上,最小的乡道也不能直达,下车还要走一段山路,有岩石嶙峋的险道,烂泥坑洼的土路,路围着山一弯一折,非常艰险,谭风容就走这样的路上下学,每天来回要花4个多小时。

每逢春节,谭风容要去一趟亲生父母的家里,一个小时的山路由谭易荣护送,到了门口,谭易荣也不进门,就和她挥手告别,“那种滋味很难形容”,谭风容说,在“那个家”,自己就像一个不被欢迎的客人, “小时候去,有吃的都是偷偷给了弟弟,我没有”。

亲生父母家在镇上马路边上,两层高的自建房,彩电、冰箱都应有尽有,“那个家比我们家(经济情况)好很多”,谭风容说,有时想起自己成长的艰难,也会满腹委屈,她红了眼圈,但一直坚持说那是“那个家”,而谭易荣这边是“我们家”。

春节去一趟亲生父母家,渐渐成为一个固定的形式,但上初中后,谭风容自己决定,每年年三十到大年初三都要在家陪着父亲过,过个几天再去“那个家”。

懂事的女儿带给谭易荣慰藉,这个农村汉子自己撑起了女儿原可能不知所终的20年,却轻言寡语的只会说:“女儿乖,很听话”,一边用手轻拍谭风容的肩头,眼睛里充满疼惜。

父女借钱凑学费

女儿将上大学,对谭易荣来说,这是一件忧心的喜事儿。

谭易荣做了30多年的石匠,但身体越来越力不从心了,如今打石碑的行当渐已消匿。谭易荣回忆说,在上世纪90年代做石匠,一个月能接到3单生意,最多时有4000多的收入,而今一个月也很少有一单,做不下去了。

另一方面,大型的殡葬业公司盛行,相比请乡下的石匠师傅到家里做石碑,还要给师傅“供饭”数十日,即便是偏远地区的村民,也更愿意直接向公司购置一块石碑。打石碑作为一门老手艺,面临与大多古老行业一样的尴尬。

近些年,谭易荣等不及生意上门,本来寡言少语的他也要登门拜访找生意,即便如此,每年的收入也只有万把元,还不稳定。

谭风容的学费成为他的一大心事,今年3月,谭易荣坐车到达重庆一工地,和家中亲戚一起做钢筋工人,但没过两天,包工头看他已经是快60岁的人,“直接朝我吼,喊我走了”,谭易荣说,不仅没赚到钱,还赔上了来回重庆的路费。

为了给父亲争气,谭风容从小努力读书,走完4小时山路,回到家赶紧打理好家务,深夜里挨着一只昏暗的灯泡学习,到高中一直是名列前茅。她的第一志愿填报了西南大学,其次是郑州大学,为了减轻父亲的负担,申请了高校助学贷款。

当下,谭风容唯一能想到凑齐学费的办法就是借钱了。

是否会找谭风容的亲生父母?父女俩出口一致的回应:“穷死了也不能找他们!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见习记者 向治霖 摄影 杨新宇 

你捐零花钱,助TA上大学

重庆晨报利群阳光微公益助学

利群阳光微公益助学活动与重庆晨报利群阳光助学直通车报道相结合,推出优秀寒门学子,号召社会爱心人士每人捐助10元(可自愿捐助更多),积少成多,通过“利群阳光”社会公益爱心平台,帮助更多需要资助的优秀寒门学子。

一、捐助说明

重庆晨报与重庆市大爱渝商慈善基金会联合设立“重庆晨报爱心基金”,所募集善款将与2017利群阳光助学金一道现场发放给受资助的学子。捐款方式分为两种:

1.“点对点”资助

社会爱心人士可一次性捐款5000元,点对点的捐助直通车报道中任意一位贫困学子。

2.零花钱换助学金

社会爱心人士可捐助10元以上的任意金额,每集齐5000元,重庆晨报将代表捐助人捐献一位贫困学子。

二、捐助渠道

1.微信捐款

扫描二维码,在利群阳光助学行动捐款专区直接微信支付。选择点对点一次性资助学子5000元方式的爱心人士,请提前电话告知重庆晨报工作人员标注,避免同一学子被重复资助。捐助热线:023—63907584。

2.银行汇款

社会爱心人士可通过手机银行转账或银行柜台向以下账户汇款。选择点对点一次性资助学子5000元的爱心人士,请在汇款时标注您所资助的学生姓名。

开 户 名:重庆市大爱渝商慈善基金会

开 户 行:中国农业银行重庆分行营业部

开户帐号:310 202 0104 0014 748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