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年内将“重生”

23.02.2016  08:50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旧址修复效果图。

  早已经淹没在一片钢筋混凝土中的渝中区天官府8号,亦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以下简称政治部第三厅)旧址隐匿之地。记者从渝中区文物管理所获悉,这座留有70多年前抗战岁月印记的老建筑,近日将启动修复保护工程,今年内有望“重生”。

  作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的政治部第三厅是一个怎样的机构?这里又曾发生过怎样的故事?2月22日,本报记者前往旧址一探究竟。

  前身是国民政府重庆市第一任市长内弟的私宅

  后为民主党派和进步人士常出入之所

  初春的寒意,未能阻止行人匆匆走过渝中区天官府的脚步,很少有人会留意路旁这座黑灰色的老建筑——政治部第三厅旧址。

  “此前,关于政治部第三厅的史料记载非常零散,直到2008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整理民国档案时,它的身份才被真正揭开。”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委会秘书长吴涛介绍,第三厅旧址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初,原名“天庐”,是国民政府重庆市第一任市长潘文华内弟的私宅,后让给国民政府作为政治部第三厅办公地。

  政治部第三厅究竟是什么“身份”?吴涛说,国民政府于1938年2月19日成立军事委员会政治部,陈诚任部长,周恩来、黄琪祥为副部长,政治部第三厅于1938年4月1日在汉口成立,郭沫若任厅长。

  抗战爆发后,上海、南京、武汉相继失守,随着战局的变化,国民政府于1938年底迁至重庆,政治部第三厅也随之迁至重庆天官府办公,是当时国统区各民主党派和进步友好人士常出入之所。

  郭沫若在此起草《文化界对时局进言

  并发起签名运动,公开反对蒋介石独裁

  政治部第三厅旧址是一幢三层楼的中西合璧砖木结构建筑,屋顶为传统的歇山式大屋顶,拱窗、外廊则为西式建筑风格。

  据史料记载,1940年9月,在蒋介石授意下,改组撤销政治部第三厅,另设文化工作委员会,仍隶属政治部领导,美其名曰“离厅不离部”。文化工作委员会仍由郭沫若担任主任委员,茅盾、田汉等10人为专任委员,老舍、陶行知等10人兼任委员,下设国际问题研究组、文艺研究组、敌情研究组等。

  “1945年,郭沫若在这里起草了《文化界对时局进言》(也称《民主宣言》),并发起签名运动。”渝中区文管所所长徐晓渝介绍,在宣言上签名的有科学、哲学、法律、历史、教育、出版、文学、戏剧、音乐、美术等文化界知名人士312人。

  记者翻阅当时的《新华日报》《新蜀报》发现,在这些报刊上发表的《民主宣言》,公开反对蒋介石独裁专制,要求民主团结,引起国内外舆论界的极大震动。蒋介石对此恼羞成怒,于1945年4月1日解散了文化工作委员会。

  旧址曾被日机炸毁

  修复后或作历史陈列馆免费开放

  事实上,76年前,这幢老房子就曾修复过一次。

  徐晓渝告诉记者,抗战期间,日本曾对战时首都重庆进行惨绝人寰的战略大轰炸,这幢老房子曾被炸毁。当时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被迫迁至现沙坪坝区赖家桥全家院子继续办公。“后来经过修复,1940年7月继续投用。新中国成立后,旧址被改为公房,分配给20多户居民居住。

  那么,本次修复后的旧址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徐晓渝说,由于老房子已有80多岁的“高龄”,许多建筑构件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为了重现这幢老建筑的风采,经过专家论证,决定对老建筑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落架维修。

  修缮施工方有关负责人表示,如今老建筑的地基部分所用的巨大条石有可能使用原有材料,老建筑所使用的灰黑色墙砖也有部分保存完好,“我们初略统计了一下,大概有30%的墙砖可以继续使用。

  最让文物修复工作人员心疼的是,老建筑上的木质构件基本不能再继续使用,“由于年代太久,木质构件绝大部分受到了虫蛀。为了保证建筑的安全使用,这些木质构件将按照原貌重新制作。

  据透露,修缮完工后的政治部第三厅旧址,将作为新的陈列馆免费对市民开放,并有可能陈列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文化委员会的各种重要文物和档案。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