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科教文卫体:消除制度壁垒 提升公共服务
市科委
●非行政许可 13项非行政许可已取消6项,已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2项,拟调整为行政确认的5项。
●在行政权力清单清理工作中 取消行政权力1项,下放3项,保留37项。
●对保留的行政权力 也逐项编制了权力清单和规范运行流程图。
市教委
●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 市属高校共有7所高校具有正高评审权,6所高校具有副高评审权,9所高校具有正高学科评议权,9所高校具有副高学科评议权。
●教育领域其他改革工作 理顺管理体制,下放了8所委属中小学管理权;精简行政审批,取消了“教育网站网校审批”等数10项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12项;推进依法治教,完成了《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立法等。
市文化委
●2015年,38个区县(自治县)向社会购买公共流动文化服务3.8万场,惠及群众1367万余人。
●逐步扩大低票价补贴范围和力度,在第四届重庆演出季期间共推出20台国内外优秀剧目“惠民低票价专区”,优惠票量占总票量的20%以上。
市卫计委
●去年完成984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改造650个行政村卫生室。
●38个区县出台规定,要求农村常住人口所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金额的40%用于购买村卫生室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市体育局
●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活动审批。
●成功设立了1000万元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制图/丁龙
日前,2016重庆城市欢乐跑赛在南滨路举行,吸引了全市5000多名跑步爱好者参与。
与市体育局举办的许多“老牌”赛事不同,这项赛事从赛场布置到比赛组织安排,“主角”并不是市体育局,筹办工作全权交由企业来完成。
“这正是我市体育赛事实行‘简政放权’后的缩影。”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我市在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积极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市科委: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政策障碍和制度壁垒
为逐步消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政策障碍和制度壁垒,推动全市实现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全市科委系统按照“办好三件事情、追求一个结果”的思路,即:以科研项目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技术供给”问题;以科技金融管理改革为突破口,着力解决“资本来源”问题;以科技载体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创新生态系统”问题,通过技术、资本、生态系统的深度融合互动,大力发展科技型企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企业,着力培育市场优质主体,推进科技系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目前,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已初见成效。
市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市科委原有行政审批项目15项,包括2项行政法规设定的行政许可、13项非行政许可。通过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目前13项非行政许可已取消6项,已调整为政府内部审批的2项,拟调整为行政确认的5项。在行政权力清单清理工作中,市科委取消行政权力1项,下放3项,保留37项。对保留的行政权力,也逐项编制了权力清单和规范运行流程图。
围绕资源配置这个“牛鼻子”,市科委还从项目、经费、金融管理入手,推出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的“九条新政”。比如在科技经费管理上,将科研项目人力资源费比例提高到政府资助经费的30%-60%,实行签字领取;在科研项目管理上,对纵向课题与横向课题一视同仁;在科技金融管理上,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参股组建子基金的出资比例最高不超过40%,只参股、不控股。
此外,市科委还通过统筹布局研发机构、众创空间、科技园区三大创新创业载体,构建科技股权投资、债权融资、众筹募资三大体系,集中策划和滚动实施重大主题专项,引领培育新兴产业,建设科技服务公共平台等,加快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该负责人透露,下一步,他们还将以建设西部创新中心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统揽,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加快相关工作向纵深推进。
市教委:系列改革措施为教育强市注入新活力
去年下半年,重庆医科大学几名教师通过学校高级评审委员会评审,顺利评上了正高职称。“职称评审权下放到学校后,对于我们来说简便多了。”该校一名教师感慨。
“近年来,按照国家规定,我市先后7次开展了高校职称评审权、评议权下放工作。截至目前,市属高校共有7所高校具有正高评审权,6所高校具有副高评审权,9所高校具有正高学科评议权,9所高校具有副高学科评议权。”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扩大高校用人自主权,我市支持高校在核定编制及岗位职数内自主聘用教师、引入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对符合条件的高校,下放教师高级职务(职称)评聘权。除此以外,我市还在加强高校经费使用、成果处置、绩效工资、设备采购、学科专业设置等方面的自主权上下足功夫,让高校自主办学的步子迈得更大,办学成果也更加显著。
不仅如此,教育领域其他改革工作也进展顺利:理顺管理体制,下放了8所委属中小学管理权;精简行政审批,取消了“教育网站网校审批”等数10项行政审批事项,仅保留12项;推进依法治教,完成了《重庆市教育督导条例》立法,出台了《重庆市民办非学历教育培训机构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实施意见(2016-2020年)》等文件……这些系列措施,为教育强市注入新活力。
市文化委: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
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促进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服务文化体系,是我市实施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举措之一。
首先,在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方面,2014年9月,由市文化委牵头成立了重庆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组,推动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我市研究制定了公共文化服务单位常规管理办法、免费开放绩效评价办法,推动出台了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标准,完善了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模式,促进了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多元化。
其次,在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方面,我市着力推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的社会化,全面实施政府购买公共演出服务,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采购目录制度,出台了《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演出服务实施方案》。
2015年,我市38个区县(自治县)向社会购买公共流动文化服务3.8万场,惠及群众1367万余人。我市还逐步扩大低票价补贴范围和力度,在第四届重庆演出季期间共推出20台国内外优秀剧目“惠民低票价专区”,优惠票量占总票量的20%以上。
此外,由重庆演艺集团牵头,我市组建了重庆演出院线公司,并已于2015年开始试运营。目前,该院线公司已有成员单位10个(其中直营剧院2个、加盟剧院8个),成功整合了剧场资源,2016年已为成员单位引进或推广了各类演出共54场。
第三,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方面,我市成功申报了江津区、潼南区、荣昌区为第三批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项目)创建城市。重庆图书馆第一届理事会成立大会于2015年12月26日顺利召开,标志着重庆图书馆法人治理结构试点工作迈出关键步伐。
市文化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有效激发了文化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市卫计委: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日前,在合川区钓鱼城街道北门社区居委会,24岁的罗润兰正在办理二孩的生育服务证。让她惊讶的是,与3年前为一孩办生育服务证不同,办证不再审批,在递交身份证、户口、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等资料后,她当场就拿到了生育服务证。
这正是我市实施的一孩、二孩生育登记制度,也是市卫计委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措施之一。
据统计,今年1—5月,全市共有14.08万对夫妇进行生育登记。其中,二孩生育登记7.55万对,首次超过一孩生育登记。“这些家庭在办理生育服务证时,就不用跑两趟了,而是一次解决。”市卫计委基层指导处处长陈平说。
为提高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去年,我市还完成984个“撤并村”卫生室建设,改造650个行政村卫生室。38个区县出台规定,要求农村常住人口所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金额的40%用于购买村卫生室服务,不断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此外,自2014年以来,市卫计委共取消、下放行政权力90项,占现有行政权力的30%,并下放行政审批权限,将499张床位以下的综合医院、99张床位以下的专科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审批权限全部下放到区县卫生行政部门;放宽了社会资本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准入门槛,社会资本申请设置三级综合医院、二级以上专科医院等6类医疗机构不再进行数量限制;统一制定了区县卫生计生部门的权力清单;优化行政审批机制,平均审批时间压缩50%;全面推进网上审批,从今年3月起,所有行政审批项目全部在市政府审批平台单轨运行。
市体育局:“松绑”体育赛事 激发市场活力
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15年市体育局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改革赛事审批制度,取消了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的活动审批。
在取消商业赛事审批的同时,市体育局探索了引进社会力量兴办赛事的机制,市体育局及各个体育协会从技术、规则等方面进行指导和服务,成功打造了重庆国际马拉松赛、重庆城市欢乐跑赛等品牌赛事活动,逐步建立了单位、协会、企业、社会等多元主体办赛模式。
“把赛事‘松绑’交由企业主办,从策划到落地都完全按照市场需求,这样才能真正把赛事办起来。”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说,举办商业性的比赛,必须精细地计算成本,如果相关部门减少审批,增加备案管理和后续服务,就会使更多的人获利,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
以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为例,该赛事举办6年来,参赛人数逐年增加,市场运作资金及实物达8000余万元,占整个赛事资金量的80%。同时,据专业机构评估统计,近3年重庆国际马拉松赛事期间直接拉动餐饮、住宿、旅游、购物、交通等消费达1.6亿元。
除此之外,市体育局还创新体育产业投融资机制,成功设立了1000万元全市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一大批足球场、羽毛球场、健身俱乐部、漂流、冰雪等体育产业项目,引进了舒华、力勤、铭泰、乐视体育等大型体育企业落户重庆,进一步活跃了我市体育产业市场。
本报记者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