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修复师指尖下的“黑科技”
弹子石摩崖造像,重庆中心城区第一石质大佛、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迄今有600多年历史。尘封的记忆,文物修复者们用双手,一点一点唤醒。
弹子石摩崖造像保护修缮工程,由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负责。他们还曾成功实施过大足石刻“千手观音”保护修缮工程。修复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包括受潮湿环境等因素影响,造像出现的风化、空鼓、开裂等问题。
2017年,修缮团队来到这里。“修缮开始前,造像病害、地质、水文调查必不可少!”现场负责人张俊杰说。为此,他们运用科技手段,全面检测文物本体及周边环境,监测分析文物病害发育程度。
基础病害、地质环境、水文环境、风化程度评估、模拟实验……数以万计的数据,被陆续录入电脑进行分析,为文物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撑。
试验模块是修缮过程中最重要的工具。前期试验阶段,修缮团队采用与造像材质相同的石材,及性能相近的水硬性修复材料,制作了15000余份试验模块,开展大量修复试验。
除了试验模块,他们还制作了造像模型,研究不同配比材料的耐老化性能等,针对文物不同部位存在的不同问题,筛选最适宜的修补材料,制定最合适的修复方案。
环境模拟实验也是前期重要的试验工作之一。“SO2/NO2试验箱,可以模拟实际的空气污染环境,测试模型的抗腐蚀能力。”张俊杰介绍。
3年时间,大量的数据分析、修复试验,为编制保护修缮设计方案、实施修缮提供了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文物修复师们的心里也有了底。2020年6月,一期修缮工程正式开工。
除尘、脱盐、清洗、裂隙修复、残缺部位补型……一期工程有序展开。由于石质文物存在特殊性,文物修复师们通过微粒子喷射清洗,高温高压蒸汽清洗等不同清洗手段,尽可能降低对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
除尘、脱盐、清洗、裂隙修复、残缺部位补型……一期工程有序展开。由于石质文物存在特殊性,文物修复师们通过微粒子喷射清洗,高温高压蒸汽清洗等不同清洗手段,尽可能降低对文物可能造成的损伤。
裂隙修复是修缮过程中的难点之一。“使用材料的性能要无限接近造像本体石材,否则对造像会有一定损伤。”张俊杰说。一些细小的裂缝,需要专业显微镜一点点找。对于文物修复工作,他们细致到近乎严苛。
对于有彩绘的造像,文物修复师们更是小心翼翼。“我们先对彩绘部分进行预加固,再进行修缮,否则会造成二次破环。”文物修复师们使用棉签蘸取清洗试剂,以滚涂的方式对彩绘层进行清洗,不敢用力过大,否则也会造成彩绘脱落。
历经10余月,一期修缮工程成功通过验收。积尘、微生物病害、裂隙、空鼓、石质残缺及岩体内部盐害等问题,得以基本消除。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文物寿命,也为未来开放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期修缮工程将于2022年实施,将开展彩绘、金箔层病害治理、佛龛、题刻修复以及大佛阁修复等。未来,南岸区将以该造像为核心,创建休闲娱乐公共活动空间,打造全民共享的开放式文化公园。
原标题:文物修复师指尖下的“黑科技”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