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三位专家谈国家教材委员会成立

14.07.2017  22:41

        落实国家事权的重大战略举措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原副省长 王湛
        7月4日,国家教材委员会正式成立。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战略部署,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个统筹指导管理全国教材工作的组织机构,是教育战线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我国教材建设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学校教育工作千头万绪,它的核心内容是课程教材。教育思想和理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内容等,都集中体现在课程教材中。一个国家实施什么课程、使用什么教材,反映并决定了这个国家想要培养什么样的一代人和能够培养一代什么样的人,直接关系到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发展,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关系国家的繁荣昌盛、长治久安。正因为这样,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体系,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中办、国办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从制度层面上明确了教材建设这一国家事权。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教材建设工作。1953年5月,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教育工作,毛泽东同志指示教育部宁可把别的摊子缩小,也要多调人编写社会主义教材。1977年2月,邓小平同志在教育部向国务院呈报的《关于高等学校教材编审出版工作的请示报告》上批示:“编写教材是提高教学的关键,要有足够的合格人力加以保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中小学教材、少数民族文字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材等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要求从确保意识形态安全、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高度加强教材建设。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有关部门和各地积极推进教材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在不同学段、不同领域涌现出一批优秀教材;教材管理不断规范,编写、审查、修订、选用机制等不断健全,教材质量不断提高,为促进教育改革、提升育人质量提供了有力支撑。上海学生参加国际学生评估项目测试取得优异成绩,引起世界广泛关注,英国全套引进了上海的数学教材,中国基础教育教材开始走向世界。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教材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不够;教材编审、使用、评价的体制机制不够健全,质量参差不齐,极个别地方教材的某些内容存在政治导向错误;教材基础研究比较薄弱等。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教材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当前我们正在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事业,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面临多样化社会思潮的挑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市场逐利性的挑战,传统教育方式面临着网络技术的挑战。在这样一个不同社会思潮与不同教育思想激荡、碰撞、融合的时代,课程教材如何更好地体现国家意志,明确主流价值导向,发挥应有的正本清源作用和在人才培养各环节中的统领作用,帮助广大青少年学生从小打上中国底色,植入红色基因;如何在课程教材中强化与时俱进意识,拓宽国际视野,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文明新成果,创新学术话语体系,大力提升课程教材质量,更好地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我们在这些方面的任务还很艰巨。
        新的历史时期,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有效落实国家事权,在国家层面上,加强课程教材统筹指导和宏观管理,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创新课程教材编审、使用体制机制,不断推出高水平课程教材,确保课程教材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学术导向、话语体系等始终牢固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参加首届国家教材委员会工作,我深深认识到国家教材委成立的重要性、紧迫性,也深深感受到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当与其他委员一起,共同努力,为开拓课程教材建设新局面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坚持教材建设方向 担当教材建设职责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原党组成员 顾海良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大中小学教材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健全国家教材制度,成立国家教材委员会,并明确国家教材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工作,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研究审议教材建设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研究解决教材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组织、协调各地区各部门有关教材工作,审查国家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制定,审查意识形态属性较强的国家规划教材。
        从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高度,坚定教材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方向和工作遵循。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从治国理政高度来看,建设什么样的教材和教材体系,实质上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事权。对高等教育来讲,近年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哲学社会科学重点教材建设取得了一系列积极成效,也形成了高校教材体系建设的有益经验。但从总体上看,教材体系“短板”的状况没有改变,教材建设还不能与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和学术体系建设要求相适应,还不能与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相适应。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儿。应该高度重视和切实落实教材建设中“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的问题。显然,国家教材委员会就是着眼于大中小学教材体系建设全局,以各级各类教材“教什么”“教给谁”和“怎样教”为重要职责的。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抓好教材体系建设,形成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立足国际学术前沿、门类齐全的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在去年5月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对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作了重要论述,提出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根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在去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提出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的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精神,对做好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工作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是教材体系建设的基本遵循。
        教材体系建设实质上是国家树立文化自信也是树立教育自信的基础和根据。教材体系建设中,特别要坚定文化自信和学术自信。要提升教材体系建设中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信念和信心,形成体现中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而又立足国际学术前沿、学科门类齐全而又规范有序的教材体系,成为实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任务的坚实基础和强大合力,并为提升国家教育和文化力量,体现国家综合实力作出更大的贡献。
        要统筹各种优质学科和学术资源,全面提升教材质量,完善教材体系。无论是学科体系还是教材体系建设和创新,都要高度重视各种学科和学术资源的统筹。特别是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材体系建设中,更要关注并善于融通各种资源。要坚持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资源,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理论、文化和学术资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这是21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理论资源。还要把握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这是中国特色教材建设与发展最为宝贵和最具特色的资源。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其中蕴含的具有当代价值的思想、文化和学术资源弘扬起来,融合于不同阶段的教材中,形成适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的新内容。同时还要把握好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包括世界所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取得的积极成果,使之成为有助于中国教材建设的有益因素。
        为国家教材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 韩震
        国家教材委员会担负着指导和统筹全国教材建设、贯彻党和国家关于教材工作重大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作为一名学者被聘担任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我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履行好委员职责,发挥好委员作用,必须深刻理解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准确把握自己在教材建设中的角色、定位和责任。
        一要当好教材建设的谋划者。教材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是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重要载体。加强教材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础性工程,也是关系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战略性工程。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要以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对下一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满腔热情地投入到国家教材委员会的工作当中,积极为国家教材建设出谋划策,为教材建设的顶层设计提供咨询建议,不断完善中国特色教材体系;积极参与教材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切实提高教材建设保障水平;高标准把好教材建设质量关,确保正确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增强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民族性、时代性、系统性。
        二要当好教材建设的研究者。实施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决定了下一代学什么、信什么,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和发展,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必须深度关注教材建设,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听取各方意见,深入开展教材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研究,加强关系教材建设全局和教材建设规律的基础研究,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研究,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研究,教材建设体制研究和教材内容、呈现方式、学生认知特征、中外教材比较研究等,积极建言献策,努力为国家教材建设提供科学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三要当好教材建设的推动者。教材建设是育人育才的重要依托,建设什么样的教材,核心教材传授什么内容、倡导什么价值,体现国家意志,是国家事权。作为国家教材委员会委员,必须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切实把中央关于教材建设的决策部署贯彻到履职尽责的各方面和各环节。要坚持育人为本,积极推动在教材中系统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青少年学生的血液中流淌,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要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意识、国家安全、民族团结以及生态文明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四要当好教材建设的引领者。高质量的教材是培养一流人才、引领创新发展的重要基础。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经济和各国力量对比处于深刻调整之中,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许多国家尤其是不少发达国家都把改革课程教材作为培养创新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突破口。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清国际竞争的新态势、新特点,强化教材竞争意识,拓宽视野,跟踪前沿动态,全面准确把握国内外教材发展的历史、现状、趋势,不断深化对教材建设的规律性认识,认真汲取教材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成果,推进教材建设理念、机制、方法创新,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中国科技新创造、人类文明优秀成果,使教材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有力支撑。
        五要当好教材建设的实践者。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质量有了更高期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在教材精编细选、精准求精、科学严谨上下功夫,做到体现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贴近学生思想、学习、生活实际,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广大一线教师和学生是教材最直接的使用者,他们对教材的认识和体会最深刻。作为国家教材委员员会委员,要牢固树立群众意识,积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师生的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学校、深入一线、深入师生,认真听取意见建议,切实解决教材建设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断增加教材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