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如何选拔人才?200余名专家重庆畅议

23.12.2017  18:18

论坛现场

2018年入学的重庆高一新生将面临新高考。22日,第二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选拔”高校高中教育发展论坛在巴蜀中学开幕。来自全国20余所知名高校和100余所重点高中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校长名师集聚山城,畅议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人才培养与选拔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中文系与课堂内外联合主办,论坛以“新时代、新高考、新人才”为主题,旨在创新高等教育与高中教育交流方式,解读教育改革政策,建立人才选拔与培养的教育新机制与新路径。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育部长江学者陈晓明表示,高中和高校的对接不应该局限在高考,北京大学也在不断完善自主选拔考试体系,建立高校教育和高中教育衔接的课程体系,完善关注学生人格和能力发展的综合评价体系,加大多元选拔理念的宣传力度,加强和规范自主招生等制度建设。

课堂内外党委书记、董事长刘信中认为,高校要选拔人,高中在培养人,这个平台把双方聚合在一起,共同探讨人才的培养与选拔应该怎样跟上新时代的变革和需求,找到更科学、更合理的方法,让更多的人才脱颖而出,正是举办“双高”论坛的意义所在。

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主任任学宝介绍,浙江省从2012年启动深化普通高中课改,减必修增选修,推动选课走班;2014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实行选考与多次考试。目前,浙江省现已将选择性教育贯穿各个学段的教育,推进省属高校、中等职业学校和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程改革。

高考综合改革对浙江高中教育的积极影响体现在多个方面:比如,教育思想从“整齐划一”向“全面而有个性”转变,学生学习从“指令性”向“选择性”转变,学校办学从“千校一面”向“差异化”转变,学生发展指导从“隐形”向“显性”转变。

改革面临的挑战很多。在观念性层面,学校围绕考试转的现象还比较突出,综合改革的理念从口号到全面落实还有一定距离,学生和家长存在一个适应性过程,在选考科目方面存在一定迷茫和盲从现象。

河南大学副校长刘志军说,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国家对高考的改革一直在持续,但招生录取的基础没有改变,始终是分数。根据高考分数录取,虽然能保证社会公平的底线,降低教育考试成本,但也使得高校在录取新生过程中既无权也无责,使得高校放松了自己的招生责任。

基础教育一味追逐分数的现象根深蒂固,导致不少学生进入大学后出现学习适应不良。新高考改革以“两依据一参考”为核心内容,对高校与中学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他建议在统一高考的大格局之下,采取多样化的入学方式。逐步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同时,推进考试形式与内容改革,部分科目如外语考试中,实行自适应考试,即考生可以进行多次水平测试,选择成绩最好的一次作为报考的依据。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育理论研究所所长王洪才认为,大学和高中建立起战略合作关系,是解决应试教育难题的一条出路,也是实践精英教育的一种策略。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林祺 摄影 高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