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水门大桥旁的百年老宅 藏着重庆首富的消逝时光

12.09.2020  11:01

东水门至南纪门沿江一带的下半城,是重庆这座城市最为古老的城区。

早在数百年前,这一带连檐乌瓦之下,来自本帮外埠的客商贩夫、船工脚力,把重庆这片大码头营造得风声水起,热闹非凡。

彼时,贩夫船家们沿着江边码头石阶搭建起吊脚楼,比邻而居。那些家中殷实的富商巨贾,则在半山坡上,营造起山墙高耸的宽门大宅。

半个世纪以来,那些沿江层层叠叠的吊脚楼已所剩无几,那些雕镂精美的百年老宅也大都消逝。

所幸的是,道门口一处有着近三百年历史的老宅保存了下来。

仲夏,山城的阳光很好,照得人有些睁不开眼。从小什字经打铜街往道门口方向走,一路上人声鼎沸、车水马龙。

道门口公交车站对面的人行道旁,一面黄灿灿的土墙在阳光下甚是醒目。黄墙边上,“消逝的时光都让它重返”的广告语,温润,极具情怀。

家大院

一块黑色招牌上,“谢家大院”四个大字设计得颇有些现代感。从招牌左侧一条不起眼的小巷进去,沿着不到两米宽的石梯坎向下走十多步,就来到了谢家大院的大门前。

说到这座大院,不得不提到它曾经的两个主人:谢艺诚和汤子敬。

谢艺诚是江西临川人,祖辈明末清初时来到重庆。清同治年间,他开办的“谢亿泰”布行,是西南最大的布行,后来又把业务拓展到商行、钱庄,构筑起重庆最早的金融地图。

汤子敬则是谢艺诚的同乡,因兵祸致家道中落,从故乡流落到重庆。14岁时,他拜师谢艺诚,谢艺诚见其聪明笃厚,喜爱有加,手把手教其学艺。从管账、内事、跑街做起,汤子敬逐渐熟悉经商秘诀,成为谢艺诚的得力助手。

汤子敬30岁时,谢艺诚把女儿嫁给了他,并帮助他发展事业。擅于经营的汤子敬,逐渐成为重庆商界的泰斗,一度成为西南地区的首富,时称“汤百万”。

由于汤子敬大量投资购买宅院,其院落遍及重庆大街小巷,人称“汤半城”。

站在谢家大院门前的巷道,看着这挺立了三百年春秋的谢家大宅门,恍惚间给人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与小巷上面热闹的街市相比,这里十分安静。

小巷子名唤太华楼巷,呈东西向,东起江边东水门码头,向上经过湖广会馆后,再西接旧时的丝绸绢帛集散地陕西路。虽地处昔日的繁华之地,但老巷子里却显得格外幽静,深深的石阶小巷山墙高耸,少有人家,更无商户,如今只有这谢家的宅院。

老宅的大门门楼呈八字形,青砖筑墙,条石砌门,大门两侧雕刻的喜鹊闹梅图栩栩如生。门旁分列雕花石门墩,朱红色大门上古铜色的门环完好无缺。

门上还悬有木架莲花门罩,虽说有些破旧,但还算保存较好,檐板、撑拱、垂花短柱等木构精雕细镂。大门上的匾额“宝树传芳”四个字虽然斑驳,但还能依稀辨认。

大门上的匾额“宝树传芳

宝树传芳”是有典故的。相传东晋谢安因淝水之战有功,当时孝武帝驾临谢安府邸,在庭院中看到一棵非常雄伟壮硕的大树,便指着那棵大树说:“此乃谢氏之宝树也。”于是,谢家堂号就以皇帝赐句为“宝树堂”。在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里也引用了这个典故:“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后来,各地谢姓人家开始将“宝树传芳”刻于大门门楣,作为家族荣光。

进入大门后,是第二道石门。两道石门之间有一个小天井,也有叫过井的,过去有客拜见,下人进屋传话,客人就在此等候;主人作揖送客,也送到这里为止。

跨入两道石门后便入了宅院。大院分为前堂、后堂,分别有两处石板天井,天井内的石缸雕刻精美,盛满水,波光粼粼。前堂迎客、议事,后堂则是休息的地方,两侧是作卧室的厢楼,院子四角有木梯上下。同行的渝中区文管所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当年谢艺诚家人住在楼上,丫鬟和佣人则住在楼下。

屋内朱红、墨黑交错,富贵而大气。飞檐上雕刻着精美的龙头鱼身和葡萄雕像,随处可见的雕花构建让人目不暇接。繁复的花鸟纹在柱头檐口间的额枋、雀替、牛腿上缠绕盘曲,穿插自如,令人不得不佩服古人高超的雕镂技艺。

院子中间有座雕花的阁楼,是昔日的小戏台。小戏台如今已被彻底封存了起来,里面没有了漂亮的花旦、小生,也听不见那些千古传唱的浪漫爱情戏。

一块额枋的正中,刻有一幅戏文故事,二十多个人物栩栩如生,据说画的是“铡美案”,包公审陈世美的戏文。

细细想来,刻下这幅“铡美案”,或许是喜欢听戏的谢家人,定是要汤子敬引以为戒,别学陈世美做那忘恩负义之人。

原标题:清代雕花楼:重返的消逝时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