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精准扶贫”开辟武季精准脱贫长效路径

03.07.2017  19:30

  武隆区借助“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旅游品牌优势,积极探索机制模式,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扶贫,建立精准脱贫,稳定增收致富的长效路径。

   一是精心编制旅游精准扶贫规划。 按照《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的总体目标,围绕“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精心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差异发展、融合开发模式,为推动旅游全域化和扶贫精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强势推进旅游扶贫三大战场。 武隆区按照“农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联动、全域发展”的思路,强势推进“仙女山提档升级、白马山新兴开发、乡村旅游全域覆盖”旅游扶贫“三大战场”,整合涉农和吸引社会资本50余亿元,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对示范村、点、户实施补贴补助,让每一个村、每一个家庭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产业项目,确保到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三是探索旅游扶贫多元增收模式。 武隆区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融合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确立了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山等4个旅游扶贫带,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目前,全区涉旅农户达到3.1万余户,7万余人通过参与旅游相关服务解决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对劳动者报酬年均达3.06万元,全区通过旅游拉动扶贫,消除了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2.6万余人。

   典型案例一: 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比如,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401户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17户、100—500万元的285户。土坎镇关滩村发展农家乐21户,全村年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典型案例二: 生态依托型增收模式。双河镇木根村地处涪陵区武陵山森林公园、丰都县澜天湖景区和武隆仙女山景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1350米,是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全区首批脱贫和首个基本小康的行政村。截至目前,该村95%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其中365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或乡村旅馆,床位数达到8500余张,年游客接待近2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该村王小明、贾万春等3户建卡贫困户通过每户2万元乡村旅游扶贫到户资金的带动开办了农家乐,每年仅夏季3个月时间就增收达到10万元以上而实现脱贫致富。

            产业开发处

重庆市武隆区开辟“三大战场”助推旅游提档升级
    一是提档升级仙女山旅游第一战场。已开工建设仙女山旅游支线机场、星际未来城、城区游客接待中心等旅游重大项目,累计完成投资8.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