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学习·小康答卷① | 刘旗:“风景”变“钱景”老百姓吃上“旅游饭”
开栏语:
2020年,中国梦圆小康。
他们是在渝全国人大代表、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期间,曾和总书记面对面。
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上游新闻、重庆晨报将推出《两会学习•小康答卷》,讲述他们牢记总书记嘱托,带领人民群众奔小康的动人故事。
现场回放:
2020年5月23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的经济界委员,听取意见和建议。
现场,总书记和全国政协委员、市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刘旗有一次互动对话。
“武隆在重庆什么方位?”总书记亲切地问。
“在重庆一个连片的贫困地区,是重庆的少数民族地区,在渝东南。”
“当时我还去过一个山,叫什么名字?”总书记问。
“仙女山。”
2004年5月18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浙江省党政代表团到国家级贫困县重庆市武隆县视察指导工作。
“当时我向您汇报了我们发展旅游扶贫的想法。我们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实施旅游扶贫,大力发展相关产业,武隆已经摘掉了贫困县帽子,脱贫人口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0027元。”
“现在那边交通情况怎么样?”总书记听到这段回忆又问。
“重庆的旅游资源还是很丰富的。过去很多‘穷乡僻壤’现在都成了‘人间仙境’,这其中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很重要。”
“你还要继续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刘旗汇报结束时,总书记语重心长地叮嘱。
总书记叮嘱的事,干得怎么样?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在接受采访时说,过去一年里,重庆依托特色文化和旅游资源,充分挖掘贫困地区文化潜力,推动了贫困地区文化产业、旅游业和农业生产、加工制造等领域融合发展,实现了基层群众脱贫增收。
△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任刘旗。
建卡贫困户成村里“脱贫先锋”
“总书记提到的武隆,如今已经实现了‘旅游做到哪里,那里的老百姓就脱贫致富’。”刘旗说,虽然武隆的产业基础很薄弱,但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武隆已经走出了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近年来,武隆深入践行“两山论”“两化路”,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良、旅游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 文化”“旅游 康养”“旅游 工业”“旅游 农业”等融合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让乡村面貌焕然一新,让群众的腰包渐渐鼓起来。
△罗元发。
今年春节,54岁的罗元发和妻子杀鸡宰鱼,邀请亲朋好友,过了一个其乐融融的春节。
罗元发家住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位置偏僻,山高坡陡,曾是有名的贫困村。因青壮年流失,产业为零,文凤村一度成了一个“空壳村”。
因妻子常年生病就医,53岁的罗元发曾是天池坝的建卡贫困户,如今成了村里的“脱贫先锋”。
2018年,文凤村探索发展集体经济,成立了重庆市武隆区苗情乡村旅游股份合作社,村民以房子、土地入股,年底享受分红。
2019年9月,天池苗寨开寨迎客,罗元发毫不犹豫地把家里的七间房租了出去,2019年底,他拿到了2万多元的分红。
不光这些,罗元发还种庄稼、搞养殖……客人来这里,能吃上绿色蔬菜和正宗的土鸡、土鸡蛋。
像罗元发这样吃上旅游饭的村民,文凤村越来越多:2019年底,最后一名贫困户摘掉贫困帽。
自开寨至今,该村里累计接待游客4万多人,实现旅游收入600万元。
△天池苗寨。
武隆又新增了两块“金字招牌
后坪乡只是武隆通过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助力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目前,武隆后坪天池苗寨、大田湿地人家、青杠古渡驿站等100个示范村点密布全区,设计推出的5条乡村旅游精品线串联所有街镇乡,带动全区乡村业旅游持续火热。
正确的发展道路,为武隆带来了可喜收入。如今,全区10万农民吃上“旅游饭”,其中3万名贫困人口靠旅游带动摆脱贫困,1万名涉旅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以上。
去年1至10月,武隆共接待游客3144.1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38.74亿元。在刚刚过去的2021年春节期间,武隆举办了丰富的文化主题活动,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游玩,七天长假各景区共接待游客49.4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77亿元。
刘旗介绍,通过把特色生态资源转变为脱贫攻坚发展优势,武隆获评为全市唯一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入选了《世界旅游联盟旅游减贫精品案例2018》。
“这又是武隆的两块金字招牌。”刘旗说。
文旅融合发展助渝东南起飞
武隆的变化,只是渝东南变化的缩影。
“去年,位于渝东南的濯水景区和彭水阿依河景区成功创建国家5A级景区。”刘旗说,目前,渝东南正按照文旅融合的思路,大力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
“文旅融合发展,就是要在保护绿水青山的前提下,实现金山银山的蝶变。这是件很考‘手艺’的事儿。”刘旗认为,关键切入点就是保护自然生态和保护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渝东南很多少数民族聚居区,有很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去体验自然文化生态,以此带动当地农业、加工业、非遗、旅游就业、文创产品,包括电商平台对土特产的销售等方面的发展。
刘旗认为,要按照这种模式一体化推进,还必须“两手抓”。
首先,政府部门解决一些基础设施,比如交通,包括高铁、高速公路、四好公路等,打通景区“最后一公里”。
解决了基础设施,还要留住人才,这就得积极出台扶贫政策,带动人才返乡。这样,既有基础设施、又有产业支撑,渝东南一定会走出一条绿色发展新路子。
相对于渝东南来说,渝东北地区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长江三峡黄金旅游带。
刘旗说,以前渝东北发展的可能是邮轮旅游一条线,用邮轮带动长江两岸边景区的发展,但并没有向纵深推进。
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一区两群的发展战略,他们要把以前的一条线,变成一整片,让渝东北旅游覆盖更多的乡村,努力打造乡村生态旅游产业链,助力乡村振兴,让更多老百姓受益。
以巫溪县红池坝镇为例,曾经这里的产业发展面临着“谁来种地”“地种什么”“地怎么种”“如何增值”等问题。如今,越来越多当地人吃起了“生态饭”。
红池坝镇茶山村村民胡光元以往常年外出打工,去年,他回乡创业,在当地开办了第一个“森林人家”,游客来了,经营民宿,游客走了,去李子园务工,半年时间,挣了3万多元。
刘旗说,今年,渝东北片区将着力打造“万开云三峡集散中心”“奉巫巫城旅游金三角”“三峡库心·长江盆景”,提升长江游轮、峡谷观光探险、平湖休闲度假、高山生态康养、“三峡原乡”民俗体验旅游品质。
十四五期间,重庆将坚持以建设文化强市和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5%,旅游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5%。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黎静 李晟 实习生 石良宇 摄影 邹飞 高科 李化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