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23.10.2017  11:29



    酉阳酉水河国家湿地公园河湾段,蓝天、青山、绿水、古寨,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通讯员 杨春来 摄 
    留住绿水青山 展现生态文明之美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十九大报告中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个深刻阐述和论断,无不表明生态文明建设在发展过程中的独特作用。
      增绿护绿爱绿,巴渝大地处处披绿装
      山城,重庆最响亮的一张名片,它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山多且山高坡陡;重庆则给了它另外一种注解:披上绿装的山城,处处都是青山美景。
      “这上百亩的林子,计划今年秋季全部完成补植。”在长江北岸的丰都县名山街道赤溪河河畔,有一片区域林木稀疏,不少石块裸露在外。10月21日,正在造林的工人吴德忠说,现在大面积的荒山造林基本结束了,剩下的造林地都是这些条件很差的地方。
      为了保证林木存活率,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就是“插钢钎”。即在这些条件差的地方,利用直径3公分的钢钎在乱石堆中打窝,再栽种适应力强的赤桐,让树木能接触到石缝中的泥土,实现造林困难地的绿化。
      实际上,不管是荒山大面积造林,还是在稀松荒坡荒地上的补植,抑或农户房前屋后的绿化,重庆造林增绿的步伐从未停止。同时,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提高,自觉参与林木认养保护和义务植树的群众也越来越多,巴渝大地处处都披上了绿装。截至目前,全市森林覆盖率已提高到45.4%,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更是提高到了50.2%。
      综合整治水环境,城市乡村绿水环绕
      水对重庆来说,有特别的意义,不只在于两江环抱主城,更在于力保三峡库区洁净水质的重要职责,促使重庆不断加快整体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
      九龙坡区彩云湖,这个位于城市中心的湿地之所以名声在外,一方面因为曾经的污水横流、恶臭难闻,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污染治理后,碧波荡漾的美景吸引了周边无数市民。
      “我们投入了1.7亿元,实施了4大类11项工程。”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处一管理人员说,在彩云湖的治理过程中,通过建设污水管网、雨水处理设施、清淤、安装漂浮式水体净化装置等措施,彻底解决了湖水污染问题。同时,通过新建生态基质、新建浅水生态系统等“整妆”措施,建起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使彩云湖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在对水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上,重庆不分城乡。位于三峡库区的万州,实现了镇乡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完成了21个镇乡二三级管网配套,启动了长江干流及11条次级河流综合整治,全面改善了区域水环境质量。
      据统计,2017年1—7月,长江干流重庆段水质为优,15个监测断面水质100%达到Ⅲ类以上。
      这一切,使得广袤的巴渝大地上,蓝天碧水青山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旅游康养休闲,群众共享生态文明之美
      良好的生态环境,随处可见的绿水青山,让更多群众享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满足了群众对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优美生态环境的需求。
      江北铁山坪是重庆主城“四大肺叶”之一。几年前,在市民的印象中,铁山坪只不过是一座发展较为落后、建设档次较低、文化缺乏的小山,是一片林相单一、生态脆弱的森林。然而,立足于生态,依托于生态,如今的铁山坪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绿色发展之路。
      “我们做的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夯实生态基础。”铁山坪管委会负责人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铁山坪的生态优势,他们结合项目建设,实施林相改造5500亩,完成绿化面积100万平方米,栽植桂花、香樟等乔木1万余株,栽植夏鹃、茶花等花灌木180余万株,逐渐形成了花田觅香、禅意园、露营基地等十大景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90%以上,为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铁山坪着力推进生态区业态、生态、文态、形态融合发展,加快国际会议中心、特色风情商业街等项目的建设,进一步提升铁山坪的集聚和辐射功能,让铁山坪成为生态旅游、运动休闲、商务会议、时尚生活各得其宜的璀璨明珠。
      不仅是铁山坪,如今,我市21个市级以上林业自然保护区、26个市级以上湿地公园、88个市级以上森林公园,都成为了群众走进自然、感受生态文明之美的重要载体,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产业快速发展。
      2016年,重庆全市森林旅游人数达到7000多万人次,直接收入100多亿元,带动了约10万农民增收致富。
      本报记者 王翔
      让更多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铜梁人民公园是铜梁区最大的城市公园,占地500亩。几年前,铜梁区有关部门陆续在公园的树上安置了1000多个鸟屋,给鸟儿当家。
      “我一早一晚必来人民公园!”家住世纪阳光小区的一个退休老人说,自从安置了这些鸟屋,公园的鸟越来越多。它们一早飞出去觅食,晚上千鸟归林,都是观鸟的好时候。
      不仅如此,今年还不知从哪里飞来了20多只鸳鸯、野鸭,在公园的湖泊里安了家,每天吸引了许多市民前来观看、游玩。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并把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14条基本方略之一。”铜梁区林业局局长张光文说,目前人民对美好生活需要,已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也日益增长。
      张光文表示,铜梁林业系统将用十九大报告武装头脑,牢固树立和全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全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下一步,铜梁将以国家森林城市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全域国土绿化,让群众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在城市着力推进森林进城、森林环城,积极发展以林木为主的城市公园、市民广场、街头绿地、小区游园,增加城市绿量,增加城市色彩;在农村注重林业与经果发展、乡村旅游发展结合,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场镇将全面实施场镇绿化提档升级工程,切实提高场镇的宜居水平。到2020年,铜梁将力争实现全区森林覆盖率50%的目标。
      “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刻论述,让我市生态文明建设战线的干部职工很是振奋。”市林业局造林处处长陈明礼说,重庆地处三峡库区,加强生态保护不仅是发展的需求,也是重庆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近年来,重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护绿增绿成为了林业系统干部职工工作的重中之重,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提高了28个百分点,达到50.2%;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了45.4%,生态保护与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如今,众多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已经成为了市民休闲旅游的好去处,林业生态产业成为了众多林农增收致富的“摇钱树”。可以说,不管是市民还是林农,都切实感受到了生态文明建设带来的变化。
      陈明礼表示,下一步,林业系统将按照十九大报告要求,脚踏实地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衔接,尽快启动实施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让更多市民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本报记者 王翔 周雨
      守护绿水青山 加快建设美丽长江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10月22日,万州区环保局副局长刘国庆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万州将统筹水陆共治,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加快建设美丽长江。
      长江干流在万州境内有80.4公里的岸线。近年来,万州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截至10月21日,今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64天,同比增加12天;长江干流万州段水质继续保持优良,建成中山杉生物治理库区消落区试验示范片1500亩,完成长江生态屏障建设27万亩,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到65%。
      刘国庆称,十九大报告关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论述,是我们下一步工作的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他告诉重庆日报记者,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地带,要把保护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着力解决城乡水环境突出问题,为长江生态修复和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当日,在万州区长江二桥旁的清漂码头,10多名身着橙色工作服的环卫清漂工人,一边清理垃圾,一边讨论十九大报告。
      “清漂虽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但建设美丽长江离不开我们。”清漂队长刘古军指着清漂码头一艘新购进的全自动垃圾中转船称,这艘中转船是国庆节后刚买回来的,船舱有70立方米的容量,远距离清漂能派上大用场,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刘国庆表示,守护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加快建设美丽长江,要以更高的站位落实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万州将突出工业水污染防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加强次级河流整治,持续改善水环境质量,强化饮用水源保护,保障饮水安全,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保大格局,为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奠定坚实基础。要以更大的力度推进水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实施,实现生活污水应收尽收、污水处理城乡全覆盖,完善镇乡垃圾收运系统,加快推进餐厨垃圾、工业固废、建筑弃土场、船舶洗舱基地等项目建设,以更实的举措提升水环境监管水平。切实加大源头控制力度、严格控制排污总量,推行重点排污企业清洁生产,推动企业水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提升水环境监管信息化水平,以更严的标准打击环境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污染事件责任追究制度,严格执行按日计罚、查封扣押、限产停产、行政拘留、追究刑事责任等措施。
      本报首席记者 彭瑜
      让龙水湖这颗渝西明珠更亮更美
      “贯彻落实十九大报告精神,就要结合工作实际,把精神实质落实落细。”近日,大足区龙水湖管委会副主任邓启明说,龙水湖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科学规划与发展。
      大足龙水湖是1958年修建的人工湖泊,坐落在巴岳山下,绵延10余公里,水域面积5600余亩,常年蓄水1500多万立方米,面积相当于4个杭州西湖。湖区有108个形态各异的小岛,岛上松林蔽日,花草树木郁郁葱葱,白鹤、大雁、鸳鸯等20余种珍禽翩飞其间。美丽的湖光山色,令人流连忘返。
      但在几年前,龙水湖约有一半水面处于“分治”状态,规划、运营不一,严重制约了其保护和发展。近年来,大足整合各方资源,龙水湖的保护与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龙水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彻底取消了网箱养鱼,代之以生态养鱼的方式;将库尾地的水田、鱼塘全部还湖,提高了龙水湖自身生态修复能力;全面清理了龙水湖周边的小作坊、小企业,严格按照饮用水源地和生态红线相关法律法规予以管控。多项强有力的保护措施,使得龙水湖水质逐渐变好,已连续3年保持三类水质。
      邓启明说,下一步,龙水湖将按照十九大报告精神,科学发展规划,按照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准,全力打造国际休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级全龄养老和陪护养老产业示范基地。同时,集群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在2016年接待游客45万多人次,旅游收入3400多万元的基础上,争取有新的突破。预计到2020年末,度假区年接待量将达到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5亿元,带动就业人口2万人;力争到2025年末,年接待量达到43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0亿元,带动就业人口4万人。


链接: http://www.cqrb.cn/html/cqrb/2017-10/23/010/content_183619.htm

(重庆日报2017  年 10 月 23 日第10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