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日报:我市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2.03.2015  11:19
一江碧水  两岸青山

森林旅游  蓬勃兴起
      “2006年的大火让北碚茅庵林场数千亩森林被毁。”然而,近日,当再次来到北碚茅庵林场时,却被当地优良的生态环境所吸引——几年来,北碚区通过引入业主,大力栽种红豆杉,如今的茅庵林场,已变身成为重庆红豆杉产业园,成片的红豆杉不仅使当地重获良好生态环境,红豆杉精深加工和旅游,还成为当地的一项新兴产业。
      “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的顺利推进,为各地生态环境的改善、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市林业局局长吴亚说,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紧紧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林业、民生林业建设,呈现出森林面积不断增加、林业产业快速发展、生态状况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
      截至2014年底,全市林地面积增加到6551万亩,森林覆盖率上升到43.1%。全市林业产业总值达到521.9亿元,农民林业人均收入达到800元。
      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 理清林业发展思路
      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是一个系统工程,林业系统通过举办专题培训、学习讨论会,分赴各地走访调研等方式,逐步理清了林业的发展思路。
      吴亚说,全市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盘棋发展,林业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需始终坚持差异化发展、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为此,市林业局组织编制了《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并经市政府第4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提出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的目标,为五大功能区域林业发展作出定位:
      都市功能核心区:精品林业展示区,突出林业的生态宜居支撑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主城生态屏障区,突出林业的生态屏障和生态隔离功能;城市发展新区:城乡林业统筹发展区,突出林业在城市集群发展中的生态支撑作用;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三峡库区重要生态屏障区,突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提供生态产品等功能;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武陵山重要生态屏障区,突出生态保护、森林旅游、生态产业以及生物质能源基地等功能。
      《纲要》不仅明确了未来五大功能区域的林业发展思路,也为各地生态文明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实施重点工程 加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
      “2014年,全市将实施退耕还林65万亩,共涉及25个区县。”2014年11月7日,随着林业系统贯彻落实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的第一个会议——全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会的召开,我市新一轮退耕还林工作全面启动,成为我市2014年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又一重大标志。
      “这仅仅是我市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部分。”市林业局造林处负责人说,围绕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我市陆续实施了包括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和绿化长江等一大批重点工程,植树造林、封山育林效果明显。
      其中,自2000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重庆市完成退耕还林营造林1917.5万亩。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共落实4505万亩公益林管护责任。石漠化治理工程也扩大到全市16个区县,共治理石漠化面积达134.5万亩。长江两岸森林工程也顺利推进,全市22个区县完成营造林334万亩,基本实现“无裸土、无天窗”,工程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达到45%,比项目实施前提升22.8个百分点。
      截至2014年底,重庆市林地面积达6551万亩,湿地面积达310万亩,森林面积达5334万亩,林木蓄积量达1.97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43.1%。
      划定“三条红线” 强化底线意识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林地、森林、湿地等也面临着与耕地保护一样的巨大压力。但我市却按照“五个决不能”底线要求,科学划定了全市林地及森林、湿地、物种三条生态保护红线,制定出严格的生态红线保护管理办法。
      “这对我们强化底线思维,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严守生态红线,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吴亚说,“三条红线”是维护生态安全的底线,基本勾勒出未来重庆林业生态建设的方向和蓝图,我市也正按照“三条红线”要求,加快推进全市生态文明建设。
      在林地及森林保护红线方面,要求到2020年全市林地面积不低于6300万亩,森林面积不低于5600万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5%以上。目前,我市已将林地及森林保护红线落实到图斑和山头、地块,严格加以保护。
        在湿地保护红线方面,要求到2020年湿地面积不低于310万亩。目前,全市已建立湿地公园22个、湿地自然保护区11个,保护湿地面积达150余万亩。同时,开展三峡库区湿地消落带治理试点,积极探索生物治理措施初见成效。
      在物种保护红线方面,要求到2020年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率达到95%。全市林业系统已建自然保护区52个,其中国家级6个、市级15个,保护区总面积达1035余万亩,占全市幅员面积的8.38%。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9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9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11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7种,我市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增强。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 夯实生态基础
      2014年11月7日,南岸区南山森林防火视频监控(二期)工程已开始建设,未来,南山森林监控覆盖率将达到90%,这也是贯彻落实全市生态文明建设大会精神,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的新亮点之一。
      “可以说,我市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对促进森林资源数量增长、夯实生态基础起到了重要作用。”市林业局资源处负责人介绍,2014年,我市继续加大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力度,成效显著。首先是加强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林地征收占用审核(批)管理,建立和落实分级管理、差别管理、定额管理等林地保护利用制度。并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12月15日,市林业局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在前期清理排查的基础上,对开展非法侵占林地清理排查专项行动进行再动员、再部署,并派出多个由局领导带队的督查组,赴各区县实地督查专项行动的开展。截至年底,全市森林公安机关共办理涉林案件3775起,挽回经济损失2100多万元。
      其次,我市严防森林火灾,逐步构建起地面巡查、航空巡护、卫星侦测“三位一体”的森林火灾防控体系,2014年发生森林火灾9起,过火面积15.6公顷,受害森林面积3.3公顷,与近三年同期平均值相比,分别下降了88%、96%和98%,取得了近9年来的最好成绩。
      同时,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也取得较好成绩。2014年各级财政共投入1.13亿元,开展以松材线虫病防控为重点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保护了全市2000多万亩松林。
      加快林业产业发展 大力建设民生林业
      “野生油茶也能刨出‘金娃娃’。”近日,酉阳县的林农很是高兴,因为酉阳又将开始新一轮野生油茶的改造。
      而通过改造,遍布酉阳的10万亩野生油茶,带动了当地油茶产业的发展,仅2014年,酉阳全县年加工茶籽能力达7820吨,产茶油1955吨,油茶成品油销售额突破了2000万元。
      “这是我们围绕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不断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持续推进民生林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市林业局合作产业处负责人说,随着我市加快民生林业的投入与扶持力度,目前,石柱黄连、巴南花木、江津花椒、荣昌麻竹、铜梁枳壳、梁平寿竹、黔江蚕桑、石柱黄连、巫山党参、垫江丹皮、秀山金银花、酉阳油茶等已有一定名气。
      特别是森林旅游发展迅速,目前,重庆境内有市级以上森林公园85个(含国家级森林公园25个),其中仙女山、茶山竹海、黑山谷、小三峡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入选全国100个“中国最美森林旅游景区”。2014年,全市森林旅游人数达5800万人(次),直接旅游收入86.5亿元。
      推进林业改革 增添发展活力
      近日,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绍庆街道弹子村六组村民传中平喜上眉梢,原因是他的25亩林地,在不改变权属的情况下,按照250元/亩的价格,将林地的景观资源使用权流转给了阿依河景区,为此,他获得了6250元的收益。
    “这是我们不断深化林业改革取得的又一成果。”市林业局林改处负责人说,不管是生态林业建设还是民生林业发展,都需要一个合理顺畅的体制机制做保障,为此,我市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比如探索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开始为新造林经营业主颁发《林木证明》等,这些都对盘活森林资源,促进林业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全市流转集体林地面积达546.4万亩,流转金额14.1亿元,森林景观资源有偿使用流转也实现突破,流转面积达91万亩。
      同时,全市开展多种方式的林权抵押融资,全市林权抵押贷款余额达到224亿元。森林保险面积也不断扩大,全市森林保险面积达到4250万亩。

                            主动适应新常态 加快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访市林业局局长吴亚

      重庆日报: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一个新常态,我们该如何认识重庆林业“新常态”?
      吴亚: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之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引领全国人民奋力书写生态文明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讲话、论述、批示超过60次,譬如:林业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和重要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生态保障;我国总体上仍然是一个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国家,植树造林,改善生态,任重而道远;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我国自然资源和自然禀赋不均衡,森林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够;要一代人接着一代人干下去,坚定不移爱绿植绿护绿,把我国森林资源培育好、保护好、发展好,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加大人工造林力度,扩大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增强生态功能,保护好每一寸绿色;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李克强总理也多次强调,要大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卫和创造绿色财富;森林草原、江河湿地是大自然赐予的宝贵财富,须倍加珍惜;要适当扩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增加转移支付规模;扩大天然林保护范围,提高补助标准;新增退耕还林还草1000万亩。这些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和重大工作部署将林业上升为国家战略,进一步激发林业的内生动力。
      从全市改革发展全局看,林业的地位和作用也进一步凸显。正在深入实施的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把生态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市已踏上生态文明建设新征程。孙政才书记多次强调要严守生态文明建设“五个决不能”的底线,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追求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能以牺牲绿水青山为代价换取所谓“金山银山”,决不能以影响未来发展为代价谋取眼前利益,决不能以破坏人与自然关系为代价获得表面繁荣,决不能对突出问题束手无策、无所作为,对苗头性问题疏忽大意、无动于衷;强调走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绿色发展路子,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面上保护、点上开发。黄奇帆市长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扩大退耕还林范围,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及石漠化、水土流失 综合治理,搞好工矿采空沉陷区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资源保护,启动国家公园建设试点,保护生物多样性;划定生态红线,开展生态补偿试点,加快制定和修订林地和湿地资源保护的行政规章等。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对林业作出了明确阐述,在9个方面35条的表述中,涉及林业的有8个方面27条;在提出的194项重点任务中,43项涉及林业部门。可以看出,林业在全市改革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很重、作用很大、分量很足。
      直辖以来,全市林业取得长足发展,森林面积、林地面积、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生态建设和保护成效明显,林业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但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新形势下林业发展还存有短板,具体体现为“六个并存”:林地总量较大与林地价值不高并存,林业资源总量提升与森林粗放经营并存,社会生态需求增加与投入严重不足并存,社会高度关注与生态损害并存,改革动力释放与体制机制不顺并存,政府生态投入加大与社会配置资源不足并存。这反映了我市仍然是缺林少绿、生态脆弱的地区,加强生态保护、维护生态安全、开展生态修复、发展生态产品等任务仍然十分繁重。
      重庆日报:面对重庆林业新常态,我们该如何推动林业发展转型升级,加快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吴亚:面对林业发展新常态,我们要全面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维护生态安全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指示、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市委的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好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精神,深入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主线,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要求,逐步实现“四个转变”,加快建设长江流域重要生态屏障。
      一是逐步从规模向效益转变。要在效益上下大功夫,充分发挥林业的多种功能和作用。坚持积极培育、严格保护的原则,提高市域国土绿化质量,增强生态保护效果,健全生态安全体系,不断提升林业的生态效益。坚持科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调整产业结构,选好主打品种,优化产业布局,完善支持政策,努力打造质量佳、叫得响、反映好的产业品牌,不断提升林业的经济效益。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会的原则,加强绿道建设,提高林业开放度,定期公布空气负离子浓度,让群众享受林业发展成果,不断提升林业的社会效益。
      二是逐步从只重视造林向造林经营保护并举转变。注重“一分造九分管”,既要抓造林绿化,尽最大努力扩大森林面积,更要抓森林经营和保护,尽最大努力提高森林质量、增加存量。要大力开展森林抚育和林相改造,逐步改造低质低效林,不断优化树种结构,真正解决好林相单一、结构不合理,林木生长缓慢、品质差、单位面积蓄积量低下,森林的生态功能不强等问题。
      三是逐步从数量向质量转变。在严守林业生态保护红线的前提下,一方面要确保数量合理增加,能造林的尽量造林,能纳入保护范围的尽量保护起来,继续保持量的扩张。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强化质量优先意识,把种下的树能否成活、成活的能否成林、成林的质量怎样、保护的质量如何,作为衡量林业发展好坏的关键,建立健全林业建设质量制度体系和考核机制,实现质的提升。
      四是逐步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要坚持科技兴林,把科技贯穿于林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用科技手段育苗、造林、抚育、管护、加工、管理等,逐步提高林业发展科技含量和水平。
      重庆日报:我们该如何充分发挥林业的作用,为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做贡献?
      吴亚: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市政府办公厅印发的《重庆市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林业规划纲要(2014-2020年)》要求,实施好生态修复、生态富民、生态保护、生态服务和生态文化等林业重大行动,做好“十二五”收官和“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充分发挥林业在改善生态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为建设碧水青山、绿色低碳、人文厚重、和谐宜居的生态文明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一是严守生态红线,加强森林资源保护。要把林地、森林两条生态“红线”作为警戒线、高压线,决不能突破,把林地和森林红线落实到山头地块。强化林地一张图管理和林地用途管制,建立和落实林地分级管理、差别管理、定额管理等长效机制。
      二是实施重点工程,加大生态修复和生态治理力度。实施好新一轮退耕还林工程,加强天然林资源保护,扩大石漠化治理区域,继续推进三峡库区生态屏障建设,启动实施森林经营工程等。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推动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突出抓好森林旅游、木竹加工、木本油料等林业主导产业,在城市发展新区发展木竹加工业,在渝东北和渝东南地区因地制宜发展森林旅游、休闲养生和游憩产业,在渝东南秀山、彭水、酉阳和渝东北奉节、万州等地发展木本油料产业。探索用市场力量推动林业产业发展,转变投入方式,加大对林业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力争全市林业总产值和农民林业人均收入每年增长10%以上。
      四是进一步深化林业改革,增强林业发展活力。放活对集体林、商品林、人工林尤其是速生丰产用材林、短周期工业原料林的采伐管理。扩大林权抵押贷款规模,加大银林合作力度,着力解决林业行业贷款成本高、评估体系不畅等问题。全面启动国有林场改革,发挥好国有林场在资源培育、生态保护和生态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五是进一步推进依法治林,加强林业治理体系建设。启动《湿地保护管理条例》立法工作。对《重庆市林地保护管理条例》等9部地方性林业法规、规章进行清理梳理。继续开展简政放权,完善林业行政执法监督体制机制,强化案件审批管理、案件执行等监督工作。进一步加强以森林公安为主的林业行政综合执法能力建设。同时,加强能力建设,加快森林消防应急基地和林业防灾减灾、预警监测、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深化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等。

      链接:http://www.cqrb.cn/html/cqrb/2015-03/12/006/content_894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