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老唱片、旧唱机……渝中繁华背面有个“鬼市”
在有重庆母城之称的渝中半岛,解放碑上半城繁华之地一街之隔的中兴路,藏匿着一个“鬼市”。平时,这里要么门可罗雀,要么干脆大门紧锁,每逢周末,天还未大亮这里早已人声鼎沸——这里就是重庆最老的旧书市场——中兴路旧货集邮品收藏品交易市场。
“在这里,你能淘到很多关于重庆记忆的老物件。”
坐公交车穿通远门公交隧道,顺和平路下较场口,从转盘转下中兴路,再顺着人行道,经过精一民族小学、几个五金配件门市,一个不起眼的舞厅,一栋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楼房,一个在本地随处可见的超市,再走几步,就到了。
抬眼是气势逼人的高楼,低下头来,却又连接着散发历史味道的堡坎梯。如今,高楼的背后已经变作一片建筑工地,喧嚣沸腾,而这里,虽然开门迎客,却安静得有几分怕人。只有几位卖旧家电的老板,陪着无声的冰箱电视打发时光。
可一到周末就不一样了。一种奇特的商业现象每隔五天就在这里上演一次。从早上六七点开始,这里就人声鼎沸人头攒动,卖家背着、抬着、拖着用编织口袋或各种绳索捆扎的旧书,一字排开。买家或抄手或背手或摆手,徜徉其中,翻书、品相、议价、掏钱。一到中午十二点一点,卖家买家和那些天南地北新旧不一的旧书,又如大海退潮般轰然而来,霍然而去。俨如鬼魅。于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这里被重庆旧书圈和收藏界的朋友,戏称为“鬼市”。
“在这里,你能淘到很多关于重庆记忆的老物件。”
今(21)天,90后重庆文化爱好者赵爽带着上游新闻记者,来到这个在很多老重庆人心中“文化图腾”一般存在的旧书市场。现场热热闹闹,不仅有大量各个年代的旧书,还有老花板、旧唱机等充满回忆的物件随意对方在摊位上,仿佛一个“记忆大观园”。
“年轻人些,多看点书嘛!”
和赵爽相熟的旧书老板胡师傅已经卖了20多年旧书。回忆起从业经历他感慨万分,“20多年来,旧书是越来越好卖,特别是文化、历史类的书。但是基本都是些老头儿,像赵爽他们这样的年轻人太少了!”胡师傅介绍,旧书市场像他这样一干就是几十年的旧书老板有十几个,每本书均价在几块到十几块之间,“年轻人些,少看点手机、多看点书嘛!”
旧书市场除了旧书以外,还有各种好耍的“板眼儿”——几十年前的“房产证”房契、地契、粮票、稀有的邮票,甚至还有复古的黑胶唱片、手风琴、老搪瓷盘等充满回忆的物件,如果安心要来“淘宝”,能发现不少记忆中的宝贝。
“我是纯爱好,不卖,我舍不得。 ”
“我从2015年开始至今,收藏了四百多本跟重庆有关的旧书,现在家里的几个大书柜都堆满了,只有堆在床下面了。”赵爽一边在旧书市场的一个摊点前挑挑拣拣,一边介绍其他自己与旧书的不解之缘。
三年来,赵爽已经花了三万多元在买书这件事上。最早的时候,他的爸妈并不太看好他这项爱好,觉得“又旧又脏没得意思”。“现在他们越来越承认我的观点——旧书承载着除了课本以外重庆的历史。”作为一名90后,赵爽自嘲“跟现在年轻人有些脱轨”:手机游戏不打,电脑游戏也不打。
除了书,赵爽还收藏有五十多张旧时的地契、房契,还有以前重庆地方性粮食局出的粮票。“纸质的东西很能打入我的心,很有时代的记忆,是一种回忆的载体。”作为一名狂热的老重庆记忆收藏爱好者,赵爽淘了这些东西回去之后都会好好保存。“周围的同龄朋友中,其实也有不少朋友会收藏这方面的物件,但大多是做民宿的,收了就卖,我是纯爱好,不卖,我舍不得。”
25岁的赵爽,是重庆老建筑的痴迷者,拍摄了8万张老重庆的照片,并将部分制作成了明信片。
“今年国庆我卖了700多套明信片,每套20张。”说起自己的“业绩”,赵爽觉得自己收获最大的是,通过这种方式将重庆的故事讲给了更多人听,把重庆美景邮去了更多地方。
赵爽现在是自由职业者,设计一些跟老重庆有关的文创产品进行售卖。目前,他正在整理自己走过的那些重庆老街、老建筑、老桥,未来打算出版一本关于自己去寻找重庆记忆的书。
上游新闻记者 杨辛玥 摄影报道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