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时报:重庆探索消落带生态治理方法

02.11.2017  16:39

      中国绿色时报10月30日报道(记者 李娜) 在消落带,耐旱植物会在蓄水期被淹死,耐淹植物会在枯水期干死。没有植物,水土会随着江水流失,污染水体。因此,消落带生态治理被称为世界级难题。近年来,重庆市不断探索消落带生态治理有效方法,取得一定成效。
  汉丰湖是三峡蓄水后长江水倒灌形成的湖,重庆市开州区就坐落在汉丰湖畔。重庆市经过多年探索,打造了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不仅把汉丰湖建设成为新三峡的一大景观,还初步破解了消落带治理难题,并在治理过程中探索出富民增收的产业链。
  “我们根据消落带自然地形和生态特点建设了基塘。塘内种植适应消落带水位变化的植物,充分利用消落带自身丰富的营养物质,构建消落带基塘系统。”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副局长黄亚洲介绍说。
  在汉丰湖的消落带区域内不仅有200多亩的基塘,还建设了300多亩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1000亩消落带鸟类生态环境工程和总面积达4107公顷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
  “近年来,我们探索实施了基塘工程、林泽工程、鸟类生境工程和生态浮床工程四大消落带治理工程,取得了初步成效。”开州区林业局高级工程师李堂中介绍,消落带基塘工程主要是在坡面上构建水塘系统,种植适应于消落带水位变化的植物,目前开州区已建立基塘示范基地45亩,栽种了菱角、荷花等水生植物,收割后还可创造不菲的经济效益。林泽工程是通过在消落带筛选种植耐淹且具有经济利用价值的乔木、灌木,形成在冬水夏陆逆境下的林木群落。开州区已筛选出耐冬季深水淹没的池杉、落羽杉等树种,栽种了1000余亩生态屏障,经历5年水淹考验,证明其能较好地发挥护岸、生态缓冲、景观美化和碳汇功能。鸟类生境工程按照夏季繁殖湿地鸟和冬季越冬水鸟所需,进行水塘、沟渠、洼地等构建,水系连通工程,微地貌和底质改造,湿地植物群落配置,水岸及高地鸟类庇护林建设。生态浮床工程主要是在三峡水库的库湾、湖汊等水流相对平缓的区域,利用浮岛框架等种植适生湿地的植物,创造适宜多种生物繁衍生息的环境条件。
  通过实施四大消落带治理工程,重庆市已在汉丰湖四周栽植各类植物300余万株,实现湖周植被全覆盖,给鸟类留下一片栖息地。黄亚洲说,经过多年建设,目前汉丰湖湿地水清了,鱼多了,植被繁盛了,每年来此栖息的水鸟有30多个品种上万只,生物多样性明显提高。
  重庆市云阳县在消落带治理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云阳三峡水库库岸线长809公里,消落带区域5.3万余亩。为了让消落带的土壤尽量不被水冲走,云阳县林业局选择种植耐涝且根系较为发达的香根草和竹柳来固土。自2012年至今,云阳县已在库区海拔162米至175米的不同地带推广栽种竹柳10万多株、香根草5万多棵,总面积达300亩。今年春季,全县又完成了3500多亩消落带内的竹柳和香根草种植。竹柳适应性强,有较好的耐盐碱性,深加工后可用于制造建筑板材、工业造纸、生物颗粒、生物化工、生物活性炭等高端产品。这些竹柳和香根草不仅成为江边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还能在固土防沙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
  消落带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让当地百姓受益良多。渠口镇铺溪村村民陈联中就是其中之一。陈联中说,村里的农田正处在消落带上,留在村里最多只能抢种一季庄稼,遇上气候不利的年景,这仅有的一季收成也不能保证。
  “这些消落带以前十分荒凉,现在我们种上了饲料桑。这些桑树蓄水时被淹没,水位下降后它们又再次生长,不但能够保护水质,防止水土流失,还能让农民增收。”中国林科院教授任荣荣介绍,这种优选培育的饲料桑树属高抗逆性桑树,最大特点就是根系特别发达,不怕水淹。
  这种耐淹的桑树不仅能解决消落带治理难题,还正在变成农民的摇钱树。桑枝加工后可作为食用菌培育的袋料,桑叶是优质的饲料,桑葚还可以采摘加工。如今,铺溪村的大片消落带滩涂已被上千亩桑林和成片的荷塘取代。村民陈联中在桑树林务工,每年能收入3万多元。开州区在每年4月桑葚成熟季举办采摘节,每年能吸引5万游客前往采摘游玩。


链接: http://www.forestry.gov.cn/main/72/content-1041054.html


三峡“库中库”的生态红利
  在三峡库区腹地的重庆市开州区,一到傍晚,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