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她)们曾是军人——普通高校里有群当过兵的大学生

23.12.2015  17:13

奔赴抗洪救灾前线 本栏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雪山拉练

      本报记者 牛瑞祥 申晓佳
      在大学期间,毅然放弃“象牙塔”的舒适应征入伍;经过两年的军营生活后,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小伙伴们“造”(网络语,意即“知道”)吗,除了军事院校的学生,在普通高校,也有一群有过军旅生涯的大学生。
      近年来,为使军队素质进一步提高,教育部持续出台文件鼓励大学生在读期间入伍。2015年,教育部更是出台6项政策鼓励大学生参军。来自人民网的报道显示,今年报名应征入伍的大学生高达80万名。
      大学生们在军营里经历了什么?军营对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回校后,这群在军营里锻炼过的“兵哥哥”、“兵姐姐”,又带给身边的同学怎样的帮助?近日,记者走访我市多所高校,试图从这些当过兵的大学生以及他们的老师、同学的讲述中一探究竟。
      “参军后悔两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
      自由、轻松的大学生活,往往是许多人对青春最美好的回忆。但“兵哥哥”、“兵姐姐”们为什么要离开校园,选择在军营中度过两年?
      “可能每个男生都有一颗向往军营的心。”重庆邮电大学移通学院大二学生明旭说,自己从小就憧憬征战沙场的军人。因此在2012年的校园征兵中,他果断报名,通过体检、政审等多个环节后光荣入伍,并选择了位于东北的某野战部队。
      军营也没有辜负明旭的期待。在当兵的两年里,除了每天日常的拉练、训练外,明旭随部队参加过抗洪救灾,通信光缆施工等重要任务。在洪水泛滥的河边,他与战友们轮换着背沙袋护堤,累得差点站着都睡着了;在参加光缆建设时,他第一次拿铁锹挖地,手臂疼得晚上睡不着觉……虽然没有真正上战场,但明旭觉得,自己同样经历了军人勇敢无畏、无私奉献的锻炼,十分值得。
      重庆工商大学的大二学生樊鑫杰与明旭一样,从小也有个军营梦。大一时,他和舍友一起应征入伍。作为一名炮兵,樊鑫杰经历了毕生难忘的雪山拉练——背着40多斤的装备、干粮和帐篷,徒步翻越雪山,每天除了睡觉只休息半个小时,脚一沾地就钻心地疼。跟着战友们一起吃雪提神,经过一个多星期,樊鑫杰终于完成拉练。
      “当拉练完成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整个人都蜕变了。”樊鑫杰说,两年的军营生活,教会了自己不管多么艰苦都不找借口的实干精神。
      而在重庆文理学院大三女生赵丹看来,军营生活让自己变得更理性、坚强。
      赵丹告诉记者,两年前,自己正读大三,对就业感到十分迷茫,不知何去何从。“当时选择参军只是为了换个环境,理清思路。”
      参军后,赵丹发现,军营生活太充实,根本没时间迷茫。每天一早,就要跑操、练习队列、整理内务,接着就是排得满满的通讯课程,学习各类技术。“每个人都有自己清楚的职责,做事必须按照上级命令和规定流程。”两年下来,赵丹早已习惯了遇事主动承担,也不再对就业有“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幻想。
      “参军后悔两年,不参军后悔一辈子。”这是受访的“兵哥哥”、“兵姐姐”们不约而同告诉记者的,虽然军营生活跟校园生活相比,枯燥、单调、艰苦,但在那里学到的责任、担当和自律,却弥足珍贵。
      回到校园,他们变成了“大哥大姐”
      两年义务服役期结束后,“兵哥哥”、“兵姐姐”们回校继续未完成的学业。在他们的老师和同学们看来,经历了军旅生活的他们,无疑更加成熟、有担当,像身边同学的大哥哥、大姐姐。
      “说白了,就是感觉他们要‘老气’一些。”西南大学的大二学生王雨帆说,同班同学里就有一位当过两年兵的男生,他不仅走路带风,上课时也坐得笔直,说话、做事,总是流露出一股不符合年龄的严肃劲儿。“好像我们的叔叔辈一样。”
      对王雨帆的“吐槽”,明旭却表示理解:“回到学校后,我觉得自己好像和同年级的同学有了代沟。”
      代沟在哪?明旭坦承:参军前自己也喜欢玩“穿越火线”,现在不玩了;以前睡懒觉、熬夜是常事,现在早上5点半准时醒,晚上10点就犯困;以前遇事容易慌张,现在待人接物有了分寸……
      在如今的普通高校里,不玩游戏、早起早睡的大学生,的确算得上是“另类”。
      但这种“另类”并不是坏事。明旭的辅导员霍雅洁表示,明旭作为班级的团支书,特别爱“操心”,大到组织同学参加集体活动,小到帮换宿舍的同学“搬家”,都有明旭的份儿。“不可否认,他的心态的确比较成熟。”
      而正在一家公司实习的赵丹,目前的岗位是活动策划,经常需要干点搬桌子、拉横幅之类的体力活。比起一些不太愿意动手的女生,当过兵的赵丹相当“女汉子”。一些没人想干的枯燥工作,赵丹也乐意扛下来。
      “当过兵的大学生,一般来说比同龄人更有担当。”在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看来,这正是大学生参军的益处之一。大学生在军营中亲身体会到的责任感和荣誉感,是终生难忘的宝贵品质。
      “兵哥哥”们带来“连锁效应”
      大学生们看“兵哥哥”觉得“老气”,“兵哥哥”则觉得其他同学有点“嫩”,在走访中,记者还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
      “明哥常告诫我们,不能只在要钱的时候才想起父母。”明旭的同学周晓告诉记者,“明旭常说军营里没手机、没网,想听家里人声音只能等周末时才能打电话。大学生问候家人方便得多,应该珍惜”。在明旭的影响下,周晓坚持每周给家里打一两次电话,还教父母学会了用微信,每天都聊上几句。
      而回校后的赵丹发现,很多同学遇见老师会躲开或者“视而不见”,不跟老师打招呼。“在部队里,见到上级必须行礼问好。”赵丹说,看见老师自己会选择主动问候,因为这是应有的礼节。在赵丹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同学觉得向老师问好是件很自然的事,师生关系也更加融洽了。
      不少从事高校学生工作的教师也对记者表示,因为“兵哥哥”、“兵姐姐”们心态相对成熟,自律性强,他们更容易被选为学生干部,也能起到较好的带头作用。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大二学生吴洪邦便是其中一例。吴洪邦2014年退伍后,如今担任辅导员助理。虽然才20出头,但吴洪邦却像“老大哥”一样,不仅乐于助人,还每天坚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励志故事,为同学们炖“心灵鸡汤”。
      “一开始觉得他好‘神’,时间长了蛮佩服他的。”同学张淼说,吴洪邦总是带头参加无偿献血、科技服务进社区等活动,暑期“三下乡”、当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更是少不了他。久而久之,他将身边的同学也带得积极起来。
      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团委书记徐颖表示,校园里的“兵哥哥”会带来许多如早睡早起、乐于助人等看似“过时”的良好习惯,其散发的“正能量”可以产生很好的集体凝聚力。
      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认为,近年来,大学生越来越积极地投笔从戎,如今,大学生参军早已不只是为了解决就业问题,而更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今后的大学生士兵会成为军队的重要力量,而他们从军队中带回的积极主动、健康向上的尚武精神,也将对校园中的同学起到正面的激励作用。
      (重庆工商大学梁啸鹰、西南大学卢彧、段琦琦对此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