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50)| 武隆羊角醋:被编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曾获国际大奖

28.05.2017  12:21

羊角老醋产自武隆县羊角镇,已有两百多年生产历史,它以大米、玉米、糯米,小麦、白马山脉优质矿泉水为原料,辅以四十多种名贵中药材,采用独特的传统工艺精酿而成,不含任何添加剂,品质口感独具特色,早年间就享誉川东地区,走俏巴渝,是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的一种名优特色调料制品。

2014年,“羊角老醋传统制作技艺”被纳入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场意外

造就古老的技艺

武隆县志》中有这样一段话:“清同治年间,陕西省任氏兄弟来羊角经商,凭祖传酿醋技术与当地秦老大合办作坊酿醋,以大米、麦麸为主要原料,辅以40多种名贵中药,用泉水酿造,流传至今。”这就是《武隆县志》中讲到的名优产品“羊角老醋”。

话说“羊角老醋”,很多人都知道,但是它作为一种民间技艺却并不为世人所认知,只有几户人家掌握其配料、加工制作的秘方。

那是发生在清乾隆50年(公元1785年)夏天的一件事。乌江南岸白马山北麓的李家湾发生了大面积崖崩地质灾害,垮落的几千万方巨石和泥沙堵塞了乌江河道,形成了一道五里之长的险滩,上下客、货船只得在此处卸货下客越滩而过。

由于每日有大量纤夫、船家、商贾、客人滞留,需要餐饮消费和住宿,五里滩畔便逐渐由几家草屋竹棚的小商铺发展成兴旺繁华的集镇。

后来,“羊角老醋”诞生在这里,便以“羊角”地理特征而冠名。

羊角老醋”生产制作在民间起源于清朝,距今已有近150多年历史。据史书记载,清同治年间,有山西籍任氏兄弟因战乱逃到羊角经商,遭遇瘟疫,得到当地人秦、周二家搭救。为表救命之恩,便将祖传的生产食醋秘方传给了秦、周二家。后来,秦、周二家又传给了曹、田、黄、高家。现“羊角老醋”生产者属第八代传人。

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之需,聪明的周、秦两家后人努力从家传的技艺中回忆、总结食醋制作的工艺技术,并从外地客商那里引进一些调料工艺,由自已开作坊或建厂进行加工试作,逐渐形成自家特色。羊角老醋就是在这样的时代特征和生产环境中应运而生。

因配料独特和制作工艺复杂,以前,镇上只有两三家人掌握其酿造技术。不仅如此,他们遵从家规从不外传,所以至今生产技术未被“泄露”,仍由几户人家代代相传进行传统的小作坊加工生产。

目前,该镇食醋的主要产品有“羊角醋”、“羊曹醋”和“华来醋”。以华来醋厂为主,全程保留了手工作坊的生产制作方式,其产量每年保持在1000吨左右,产值更是达到360余万元。

一种传承

飘满历史的味道

谈起现在羊角老醋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人代表,不得不提“华来醋”的传承人谢承玉婆婆。

不过,我们还得先来理一理“华来醋”的传承谱系。

周顺超,男,羊角镇长兴街人,生于1930年5月,已去世。

冉启秀,女,羊角镇花园街人,生于1932年8月,13岁开始学做手工醋,2004年去世。

谢承玉,女,生于1942年12月,羊角镇长兴街人,1994年开始向冉启秀学做醋。

龚玉江,男,生于1938年7月,谢承玉之夫,1995年开始学做手工醋,2011年11月去世。

龚梅,女,龚玉江之女,生于1965年2月。

龚容,男,龚玉江之女,生于1967年9月。

龚密,女,龚玉江之女,生于1972年4月。

华来醋”醋厂的酿造工艺自古以来以家艺传承,即使家中有女儿出嫁,也只传女不传女婿,社会上人士知之甚少,长期保持其正统性。

笔者来到华来醋厂,正赶上一锅热气腾腾的醋刚出锅,只见谢承玉的女儿龚梅正在往大缸里不停地倒灌。整个操作间沉浸在一股浓浓的醋香味里。

谢承玉告诉笔者,女儿龚梅正在忙着的是酿醋的第五道工序,下一步就将对熬制好的醋进行装瓶出厂。

谢承玉说,“羊角老醋”的制作,所用原材料十分讲究,品质要求很高,工序复杂严谨,料池需专门制作,并且,所有制作工具多为木制、布制的传统器具,只有少数为铁制。配料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药均在40种以上,比例有所不同。所用的香料和中草药大都采自白马山、仙女山和乌江峡谷,只有少数香料到外地购买。

笔者发现,在生产车间内,各生产流程环环紧扣,形成了“一条龙”生产。

谢承玉还向笔者介绍了“羊角老醋”的制作程序,主要有:选料、制曲、熬稀饭、发酵、浸泡熬制5个过程,要经过十多道工序。

制醋的主料为小麦,经淘洗、晾干磨成面,将麦面和麦麸按比例用山泉水搅和成稀浆,倒进专制的木箱内铺满密封,让其发酵,衍生曲霉菌。”谢承玉说,一般这个过程需要2至3个月的时间。“然后,将大米熬煮成稀饭,与发酵好的曲药粉末、香料混合,存放一段时间,拌入发酵好的麦浆,倒入特制的料池,再进行原料发酵。将发酵好的麦浆与麦麸皮做成的胚芽混合,加入糊米水进行浸泡。浸泡中自然产生了化学反应,飘浮在上面的便成了紫橙色的醋原液。经过加温熬制,便完成了食醋的最后一道制作工序。”看着新出炉的热醋,谢承玉满意地朝着醋缸深深地吸上好几口醋香。

一种习惯

酝酿无穷的价值

谢承玉告诉笔者,一锅羊角老醋的酿造,至少需要6至8个月的时间,这也保障了羊角老醋在酿造过程中拥有了自己独特的价值。

据了解,羊角老醋具有14种以上的香气成分,酸甜适度、香气馥郁、味道鲜美、口感俱佳。除含有醋酸之外,还含有乳酸、甲酸、柠檬酸、苹果酸、丙酮酸和琥珀酸等。另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多种氨基酸、多种有机酸、多种矿物质以及葡萄糖、麦芽糖、果糖、蔗糖、鼠李糖、维生素B、维生素C和微量元素。

不仅如此,“羊角老醋”具有长期存放不生花、不变质等优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据原四川省、重庆市等多家食品营养产品科研机构检测,它能促进人体血液中的抗体增加,起到增强免疫力的作用。还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能溶解食物中的钙和铁,便于人体吸收,是人体血液和骨骼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另外,还具有理诸药、消肿痛、祛邪毒等许多独特神奇的功效和保健作用,是供消费者药食同源双补的典范。同时,它是川菜、湘菜等几大菜系的必备佐料,也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具有特殊的实用价值。

一种技艺

成为永远的财富

走进羊角镇,大大小小的醋厂有好几家。但由于酿醋的传统生产工艺复杂,制作周期在6至8个月,用时较长,产量低,致使人工酿醋生产成本较高。

同时,笔者了解到,二十世纪后期以来,随着武隆旅游业的发展,到武隆旅游和过境客人的逐渐增加,为了满足市场对食药双补的食醋需求,“羊角老醋”的个别生产厂家为了追求产量,便脱离了手工作坊式的原始加工,改为机械化生产制作,加上新一代年轻人更多倾向于外出求学就业,不愿意学习手工作坊,致使“羊角老醋”几百年传承的手工制作逐渐弱化,失去其历史和地方特色产品的本来面目。

另外,机械化制作时渗入大量的香精及一些化学元素,也让产品失去了原始质朴清纯回味悠长的自然醋香味。再次,市内外一些醋厂生产了一些假冒产品,打着“羊角老醋”的旗号,扰乱市场,以假充真,以次充优,侵占“羊角老醋”的品牌及文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危及其良好的产品信誉。

近年来,羊角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羊角老醋”的发展,已将其申请为重庆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注册了“羊角”地理标志,加强其原产地保护工作。自2005年以来,更是吸引外资80万元,对醋厂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包装质量、健全市场销售网络。同时,镇政府通过与有关部门联系协调,陆续为“龚、谢、曹”三家醋厂解决了30万元项目发展资金。在不久的将来,羊角老醋将以全新的面貌,以独特的乡土人文气息,展现在更多人的面前,让醋文化走得更远,醋香飘得更远。

多项荣誉

被编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曾获国际大奖

羊角”牌老醋,1985年被编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1992年获首届巴蜀食品节“优秀产品”称号;1992年、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消费者最喜爱产品;1994年省内外大专院校20多位专家学者在三峡移民项目论证会上品尝“羊角”牌老醋时,认为该产品口感和氨基酸含量在国内同类产品居领先地位,1995年荣获国际食品博览会银奖;2000年获重庆市质量效益型企业称号;2001年“羊角”牌老醋被重庆市评审为“重庆市著名商标”、“重庆市知名产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现已发展成为年产2500吨食醋生产专业厂家。

综合自华龙网 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等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