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沱走出的画家 把长江石画进作品

26.08.2015  09:07

翁雪松正在作画。

重庆晨报记者 王梓涵 报道

国画的风格,用油画的方式来展现。初一听会觉得有些怪异,但真正看见这些画作之后,才会觉得里面有一种别样的美感。在北京市东北部的何各庄,翁雪松的工作室就在此地。

出生于重庆的翁雪松,从小就立志当一名画家。如今,已是油画大师的他,依旧在不断地进行创新、创作。

18岁就在李家沱画电影海报

4月17日,在自己的工作室里,翁雪松开始了一天的工作。一般到了下午,他会为自己安排创作的时间。在工作室二楼的大厅里,摆放着一幅还未完成的作品,他正为画上色。这是一幅《山石系列》的作品,如同八卦阴阳图一样,一侧山石厚重,一侧山石淡然。

今年53岁的翁雪松,出生于沙坪坝,成长于巴南李家沱。从小他就喜欢画画,经常出门写生。为此,家人还专门给他找了一位国画老师。每到周末,他都会背上画板,沿着长江走到鱼洞或菜园坝写生,一走就是一整天。

尽管未能考上川美,但他的艺术梦依然炽烈,展开自我训练,自学成才。18岁时,翁雪松开始工作。第一份工作是在李家沱电影院,从事电影海报绘画。而这份工作,也相对轻松,他还可以抽空出门写生。

上世纪80年代,如果你曾在李家沱电影院看了红极一时的《追捕》、《甜蜜的事业》等电影,那些海报都是出自翁雪松之手。

逐梦深圳一次赚到了7万

1992年,对于翁雪松来说,是一个转折。这一年,大批内地青年去沿海逐梦。24岁的他辞去了电影院的工作,带着100元存款,乘坐火车去了深圳。

很快,他便在当地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制画厂做画工。这份工作,主要就是对名画进行临摹,然后交由工厂生产。不过,翁雪松很快便对这份工作失去了好感,在他看来,这种工作,对绘画是一种玷污。

一个画工每天临摹七八幅画,45分钟就能临摹一幅《蒙娜丽莎》,然后一个月给500元工资。”翁雪松说,他最初一天只能画五幅,还会因为画得太厚被工厂拒收。由于和理想差距太大,他选择辞职。

他的圈外好友南乡子就曾说:“他接活儿时很看重创作体验,要是没有意思,提不起创作的冲动,即使赚钱,也宁愿不接。

很快,他找到了新工作——室内设计。这份工作,让他赚得很大“一桶金”。当时,一家香港的服装公司找到他,让他设计驻深圳办公室的室内装修。翁雪松为这两层楼设计了一套图纸,并经过半年装修,终于完成。这一次,他得到了7万元的报酬。这对于上世纪90年代的人来说,真是一笔不菲的收入。

重拾画笔痴迷山石画作

2000年,多地奔波的翁雪松,最终定居北京,开始继续绘画。他曾抽空去了一趟王府井新华书店,在这里,竟然看到了自己十多年前画的素描。他感觉当初绘画的梦想依旧还在。

成为职业艺术家,翁雪松需要与众不同,他选择了山石。他说,作为重庆人,从小背着画板外出写生,映入眼帘最多的,要属重山与河中的石头,他时常会选择长江石来创作。

他的朋友汤静说,初见雪松的油画,几乎很少有人会不喜欢。《山石系列》就是这种内化成熟的结果。他几乎每个月都会回重庆,与家人朋友相聚。他说:“俯视重庆城,那些闪烁的霓虹灯,川流不息的车辆竟使我分不清是在北京还是重庆。

年过半百,翁雪松对于重庆的爱,越来越深。他喜欢记忆中的老重庆,喜欢南山、缙云山中的茫茫雾霭,以及老街的旧房子。在工作室的墙上,那些朦胧般的画作上,或多或少,都有着他对故乡的记忆。

回到重庆,我喜欢开着车,到江边转一转。我最喜欢以前的十八梯,这是一个梦里面的重庆,有山有水有雾气,这是一种让人想起小时候的感觉。

人物

翁雪松,1962年生于重庆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学艺,从一名普通油漆工、木工、海报画工、雕塑工到今天中国画坛享有盛誉的艺术家,被艺术界誉为“饱含传统与当代中国人文精神及生存品质的智性融合”。他练就扎实的造型功底,多年沉浸于绘画探索中。代表作品有《山石系列》等。

对话>

重庆晨报:为什么会选择以山石系列油画来作为自己的代表作?

翁雪松:慢慢地明白了自己的性格,我其实是摸索到了这一步,把这些放大、弄清楚,一辈子做这样的事情,就是成功。

重庆晨报:从小到大,你的理想是否因为人生阅历的变化而变化?

翁雪松:小时候,觉得画画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是一种能够让我静下来的艺术。而后来,画画又成了一种展现自己世界观的方式。我也希望我的画能够创造出一种潮流。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