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扫街6年 收罗出39条重庆主城历史文化线路
重庆市文保志愿者活动留影。受访者供图
三千年筑城史凝结的城市记忆,流淌在三千万重庆人血脉里,直到记忆成了故事,故事成了传奇。生于斯长于斯的我们这代人,对历史的了解除了从书本上来,还可以从哪儿获知呢?
打捞历史碎片编织故事画卷,让更多重庆人爱上脚下大地,是重庆市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多年来一直致力之事。本月初,他们入选中国文保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与央视《记住乡愁》栏目组、故宫新媒体团队等10支队伍一起获此殊荣。
志愿者来自市内各行各业,重庆晨报资深文化记者李炼便是其中一员,与服务队共事的经历令他感慨颇多,“文保之路像是修行,为城市延续记忆其实也是为我们自己,这是无与伦比的精神财富,它让我们的精神家园不至荒芜。”
壮大 7年间从8人到近两千人
“因为一次偶然采访,我跟服务队接上了头。”李炼说,“那是去年四五月,正是草长莺飞时节。我知道现在民间有很多类似的文保兴趣组织,起初也没太当回事,纯粹想跟着去找找写作线索,谁知就这样‘上了船’。”
年逾五旬的李炼是山城知名文化记者,供职重庆晨报多年,陆续开设了《地理发现》、《老炼带路》、《老炼闲游》等专栏,深耕本土人文地理。在第一次跟服务队下乡后,见多识广的他感到热血沸腾,“我忽然觉得自己虽已这把年纪,还是可以做点更有意义的事。”
那是渝东南武隆犀牛寨的一次古村活化调查,“当时犀牛寨在地图上没有标注,是远离喧嚣的桃源,土家族韵味依然原始古朴,志愿者们从建筑、文化等角度完成了调研记录。”李炼说,与各行业志愿者一道用行走的方式保护传统文化,实现思想碰撞的同时再通过各自渠道为文保发声,是他职业生涯未有的体验,他决定投身其中。
像李炼一样追随重庆市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的已有近两千人。“雏形始于2011年,8位文保爱好者相约参观重庆规划陈列馆,七年下来活动足迹遍及重庆城乡。”李炼介绍,“300余次扫街活动、2万余人次参与、59次专题讲座、39场志愿者培训、6次文物保护志愿者年会……为传播重庆历史文化做了尽可能多的尝试。”
李炼说,许多志愿者都与他有相似的经历,从志同道合的圈层活动走向服务社会的大众共享。“比如,凝聚了志愿者们6年扫街成果,涵盖39条重庆主城历史文化线路的《老重庆记忆路书》,已成为重庆城市历史文化之旅的经典秘籍。”
唤醒 寻访之处吸引广泛关注
李炼虽只是服务队新人,但他在本土文化方面堪称权威,去年还被评为“优秀领队”。“市区老街巷、老建筑,分散在区县乡间的古道、古村、庙宇等,都是我在重庆晨报专栏的主要写作对象,服务队有时会从那些稿件里确定寻访目的地,我便成了‘带头大哥’。”
李炼曾带队探访巴南区东泉镇双胜场双星桥和跨越多个区县的秦巴古道。“服务队听说双星桥可能因修水库淹没,于是以报纸报道为线索实地寻访呼吁保护,引起极大关注;后来带队徒步总长近百公里的秦巴古道,沿途深挖文化资源,如今古道成了重庆徒步旅行热门线路,相关纪录片也在筹拍。”
2016年11月23日,官方发布了首批176个优秀历史建筑名录,其中的水江洋房、慈云寺重庆茶厂历史建筑群、中央电影制片厂旧址等6处便是由重庆市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发现并上报的。
眼下,重庆市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正开展重庆古村落活化调查,将对市内已公布的74个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走访,深度梳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手工艺及土特产等。据了解,截至本周,已完成69个村落的调查。“乡村调查很辛苦,但大家怀着感恩之心上路,我们守卫文化遗产,不是为了别人,而是为了自己,这笔财富能让自己的精神家园不至于荒芜。”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赵欣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