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英才·近悦远来|“桥梁医生”周建庭:治愈2000座病桥 助力中国从“桥梁大国”变身“桥梁强国”

13.12.2021  21:54

△周建庭(左三)和团团队在工作中

重庆交通大学二级教授、副校长,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我国知名的危桥整治专家,著名的“桥梁医生” 周建庭, 治愈全国15个省市的2000多座病桥”。

近日,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表彰会召开,周建庭被授予“第六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

桥梁医生”专治桥梁“疑难杂症

周建庭,浙江金华人。16岁那年,他离开家乡来到重庆求学。

在重庆,一则消息吸引了他的注意,“消息内容是我国众多的桥梁中,至少三分之一以上存在结构性缺陷或不同程度的功能失效隐患,需要进行定期人工检测。

看到消息的周建庭眼前一亮,出于对专业的敏感,他定下学术研究目标——桥梁安全评价技术。当晚,他查阅各类书籍、资料,发现桥梁安全评价技术在国内刚起步,资料较少,要数据,只能到工地测试数据。

1996年,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在国内首次提出并构建了“截面转换加固T型梁桥理论和技术体系”。研究生毕业后,他成为“桥梁医生”,为专注给桥“看病”,选择留在重庆。

当年在三峡成库过程中,周建庭发现水位变化会对库岸乃至桥梁基础造成侵蚀,给桥梁安全增加不确定因素时,他带领团队,不眠不休地研究、讨论、实验。终于在2000年,首次完成了三峡库区变动水位区部分淹没桥梁的主拱圈块石水蚀试验和桥基水蚀试验,用于指导三峡库区县乡公路数千座桥梁的安全性评价工作,为确保库区桥梁的安全奠定了重要基础。

目前,他已经给2000多座桥“看过病”, 专治桥梁“疑难杂症”,开出多个有效“处方”。

运用科学技术揭开桥梁隐蔽病害

△研究生毕业后,周建庭(左三)为专注给桥“看病”,选择留在重庆。

城市发展,修路铺桥已经成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何让桥梁在使用中有问题自己“说出来”,让交通基础设施更健康?20多年来,周建庭一直在研究。

为了让桥梁会“说话”, 周建庭完成 了“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桥梁监测系统的安全评价技术”,负责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大型桥梁安全远程实时监测成套技术开发研究”的安全评价核心研究工作,建立国内首个桥梁远程集群监测评价系统等多项研究。

近年来,他融合桥梁、电子、计算机、机械、数学、物理等交叉学科,进行桥梁健康监测及评估技术研究,取得良好成效。

去年他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的项目,在以前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公路桥梁内在病害感知难题,首创了基于自发磁场变异特性的桥梁钢筋锈蚀和拉吊索腐蚀断丝无损量化检测技术与装置,研发了桥梁钢绞线钢束和精轧螺纹钢筋有效预应力现场检测新技术与装置,研制了桥梁索塔裂缝自动巡检与精准感知量测技术与装置,实现了我国桥梁内在病害精准、量化、无损检测的技术引领。

周建庭说,“例如我们在桥梁的一些部位安装传感器,这些传感器非常灵感,桥梁有什么问题,传感器就会把数据传回来,实现桥梁整体状况的安全把控。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自主研制的检测装置,实施桥梁隐蔽病害的无损检测。”这样,再通过对数据、参数监测和分析,桥梁的管养人员就知道桥梁目前存在的问题,及时精准“治疗”。

担任实验室主任,为“护桥修桥”培养人才

2020年,依托重庆交通大学建设的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科技部与重庆市政府联合批准建设运行。实验室由周建庭担任主任。这是全国山区桥梁及隧道工程领域唯一一个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正式建设运行一年来,已建成国际、国内领先的多功能环境/荷载耦合加载试验系统、隧道及地下工程三维加载综合试验系统等。除了搭建高端试验平台,实验室还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彦良担任首席科学家,柔性引进全国勘察大师蒋树屏担任隧道方向的学术带头人,并从国内外知名高校引进优秀青年博士8名,为实验室建设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掌门人”,周建庭也有了更大的计划。他希望能继续引进一批高端人才,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高端实验平台,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坚实保障,为建设全国重要人才高地作出贡献。

周建庭先后主持了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0余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2项排第一、1项排第三),省部级特等奖和一等奖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9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3项;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12部,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规范6部;培养了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200余名。研究成果应用于国内15个省市4000多座桥梁的诊断与加固,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和环保效益,推动了桥梁管养的科技革新,引领了行业的发展。

上游新闻记者 郑三波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 联系上游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