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特产传说(32)| 川东明珠——梁山灯戏

30.04.2017  15:10

梁山灯戏是全国稀有剧种之一,根据历史资料考证,起源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年),距今已有500年历史,因史称梁山县而得名。

梁山灯戏也叫“包头戏”、“端公戏”或“胖筒筒调”,具有民众化的题材、口语化的台词、嬉笑闹扭跩跳的表演风格,深受老百姓喜爱。其主要声腔梁山调(胖筒筒)流传影响长江中上游13个省数百个县的地方小戏。早在2006年就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波澜壮阔,深远流长

梁山灯戏,是梁平土生土长的民间戏曲剧种。远在明正德年间,它就从川东梁山县的民间“玩灯”和“秧歌戏”母体里脱胎而出;到清代中期,遍及城乡,节日盛会筑台竞演,昼夜都有,可谓兴旺。其主要声腔自南岭到秦岭、峨眉至武夷山纵横几十万平方公里,跨越影响四川、湖北、江西等13个省区数百个县,渗透几十个戏曲剧种,可见其影响之远、艺术感染力之强。

优美朴实,风趣幽默

在演化过程中,梁山灯戏更是吸取了丰富的民间文艺精华,在声腔、乐器、表演形式等方面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具有农民口头文学的风采,民歌、薅秧歌的音律,花灯、车车灯的舞姿和民间杂耍的技巧,是表现巴渝民间风情的综合艺术。

梁山灯戏不局限于戏曲‘手眼身法步’五功,它有自身的表演特色——嬉笑闹扭拽跳,而且特别好动。这种好动又不同于轻歌曼舞,而是热烈、放纵,甚至粗野。尤其是女角,她们在台上不知疲倦地扭动、拽动和跳动,集嬉、笑、闹的表演于一体,令人开怀捧腹。

梁山灯戏多用丑角,有“十灯九丑,无丑不成灯”之说。人物脸谱变形夸张,丑得可笑可爱,与“嬉笑闹扭拽跳”达成和谐,有强烈的视觉效果,深受观众喜爱。

亟待保护,努力传承

梁山灯戏作为民间戏种,以一种自然传承的方式存在于民间,与人民的生活紧密相连。但是传统民间艺术基本是农耕社会的产物,当传统生活方式发生改变时,梁山灯戏也不可避免的在逐渐失去它赖以生存的基础。加之传统剧目的剧本多是口传心授的“腹本”,民间老艺人的先后辞世,导致传承人青黄不接,传承、发展梁山灯戏也面临着举步维艰。

另外,灯戏用扬琴、笛子、琵琶、二胡等民乐伴奏,由于乐手流失,不得不采用电声乐器加民乐来“凑合”。年轻人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对传统的、民间的东西接受困难,灯戏的传承问题日益严重,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巴渝古文化)

原标题:川东明珠——梁山灯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