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平区曲水镇聚宝村:脱贫摘帽后 “亲戚”们没有走

27.04.2019  09:28

  谭家院子的土瓦房变成民宿,村民吃上“旅游饭”。本组图片均由记者彭瑜摄

  陈孝良(左一)和扶贫干部讨论发展李子种植。

  梁义宏(左一)在与种植大户王先文交流李子管理技术。

  ■聚宝村实现了整村脱贫,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都没有走,是“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政策,让聚宝村实现了稳定脱贫。

  4月25日中午,骄阳似火,66岁的陈孝良站在李子园热得有些受不了。徐峰额头上的汗水抹了一把又一把,他正在李子园里忙着了解李子疏果、抗旱的情况。

  徐峰是西南政法大学外语学院常务副书记。上月12日,他被派驻到梁平区曲水镇聚宝村担任第一书记。徐峰是聚宝村脱贫摘帽后,迎来的第三个第一书记。

  几年前,陈孝良也是贫困户。在帮扶干部的帮助下,聚宝村实现了整村脱贫。陈孝良说,“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都没有走。

  现在,聚宝村公路从5米拓宽到7米、李子园从600亩扩大到2000亩,农房也变成了民宿,村民吃上了“旅游饭”……陈孝良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是“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政策,让聚宝村实现了稳定脱贫。

   亲戚”没有走

  11年前,陈孝良得了一场大病,康复后去广东打工又患了高血压。2013年,他回家养病。当时,陈孝良治病欠了2万多元的账,儿子上大学也要花钱,家庭经济十分困难。2014年,村里确定陈孝良家为建卡贫困户。

  “扶贫干部让我多栽李子树。”聚宝村平均海拔650米,土壤肥沃、日照充足,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村民就在田边地角种植了早熟黄蜡李和青脆李。按照帮扶干部的建议,陈孝良又栽了一批李子树。“一下子李子树的规模达到了600多棵。

  扶贫干部既出点子、又帮技术,陈孝良也精心管理。到2015年,他家原来的老李子树恢复了长势,当年的2000斤李子卖了1万余元,再加上儿子大学毕业开始上班挣钱,陈孝良就主动申请脱了贫。因为李子产业基础好,这一年聚宝村也实现了整村脱贫。

  “村子脱了贫,以为他们就会离开聚宝村了,还真有点舍不得。”送李子树苗、兑现大病补助、落实助学贷款等,在陈孝良心里,他早已把扶贫干部当成了亲戚。他告诉记者,“我们脱贫了,但‘亲戚’后来没有走。

  到了2017年,陈孝良新栽的李子树陆续挂果。帮扶责任人郎绍芳、徐向阳都提醒他,全村的李子产量都上来了,要尽快学会用电商销售,不然会出现滞销。陈孝良一边联系村里的淘宝店销售李子,一边动员在重庆主城上班的儿子帮忙在网上卖李子。

  2017年,陈孝良家李子产量达到8000多斤,如不及时销售,就会烂在树上。就在陈孝良发愁之际,驻村工作队队员郎先曲、李德才及时赶来帮忙摘李子。

  “没有他们帮忙,我怕早就返贫了。”2015年1万元、2016年4万元、2017年5万元、2018年6万元,陈孝良家的李子销售收入越来越多。陈孝良说,他记住了帮助自己脱贫的“亲戚们”,“易良华、郎绍芳、徐向阳……

  村民冯家平与妻子同时患了重症。尽管聚宝村整村脱了贫,但驻村工作队员了解到他们家的困难后,随即把夫妻俩确定为建卡贫困户。除了帮助落实贫困户相关政策,聚宝村还成立了由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干部组成的“党员服务队”,帮助冯家平家管理李子园——修枝、刷白、卖李子。去年,“党员服务队”还送鸡苗给冯家平喂;今年又帮他家种了一亩蔬菜。

  “尽管身体不好,有‘党员服务队’帮扶,我们对生活还是充满了信心。”冯家平说。

   李子在“”大

  聚宝村整村脱贫后,第一书记谭佐林换成了曲水镇党政办主任赵丽。

  “600亩还是少了点。”通过走访,赵丽认为,既然聚宝村种出的李子好吃,市场行情也好,那就应该充分利用土质、气候等自然资源优势,扩大种植面积。她动员群众,“把小李子要做成大产业。

  经过两年多的发展,聚宝村在鲁家湾、枇杷梁、谭家院子等地建起了6个李子园,全村李子种植面积达到了2000亩。

  去年初,梁平区委组织部干部科长梁义宏接替赵丽任聚宝村第一书记。随后,他参与举办了聚宝村第四届赏花节和采李节。梁义宏称,虽然两次活动接待游客达2万余人次,但也暴露出聚宝村的接待能力不足的问题。

  “基础设施要提档升级,李子产业要提质增效。”梁义宏与村干部把脉问诊后拿出了两条措施,一是把进出聚宝村的公路从5米拓宽到7米,同时硬化村组公路14公里、人行便道13公里,5户以上的院落全通水泥路,85%以上的家庭通人行便道,并建产业大道2.9公里。二是组建李子产业专业化管理队伍,对全村李子产业进行社会化管理,严格规范用肥、杀虫、治病等技术,确保李子品质。

  “劳动成本降低了,李子口感更好了。”王先文是李子种植大户。他介绍,以前村民一家一户种李子,用药、用肥、修枝都不规范,导致李子品质不一样、口感有差异,影响了聚宝村的李子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口碑。王先文说,“如今我们的李子名气越来越响,我今年接到了很多来自上海的订单。

  现在,聚宝李子成功申报了“曲水聚宝李子生态原产地保护”标识,“李果老”李子品牌也越来越受欢迎。如今,聚宝李子平均每斤销售价格在5元以上。预计今年聚宝村李子销售额将实现600多万元,人均增收4200元。

  “之前有村民认为我是来‘镀金’的,待不了几天就要回城。”梁义宏说,扶贫工作队不能撤,做到摘帽不摘帮扶,就是要求我们扶贫队伍不散、扶贫力度不减,继续坚守脱贫攻坚第一线,带领群众巩固脱贫成果。“我的任务就是扎根聚宝村,把李子产业做大做强。

   土房变民宿

  聚宝村谭家院子22户村民,只有6户是砖瓦房,其余全是破旧的土墙房子。一半以上的住户都外出打工。

  然而,破败不堪的谭家院子,却被两个年轻人看中了,一个是重庆师范大学市场营销策划专业毕业的刘平,一个是做美术设计的李其龙,他们一起创建了半方公司,打算在这里建游学实践基地。

  “断瓦残垣也有用?”带着疑问,村民们将谭家院子100亩土地和8栋土墙房子流转、出租了出来。农房改建成民宿、猪圈变作了工作间、石屋改作了实训阁楼……几个月过去了,半方公司投资300多万元,改造了这些土房让谭家院子变了个样儿,李树、竹林环绕房前屋后,俨然一幅乡村水墨画。“谭家院子成了全村最热闹的地方。

  刘平介绍,接下来还将在谭家院子打造传统工艺实训基地,把梁平及周边区县的非遗,以及一些传统工艺等整合到聚宝村,同时建造操作场地,既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传承传统文化,同时为聚宝村带来人气。

  今年3月16日,谭家院子试营业。目前,重庆师范大学、重庆大学、四川美术学院、三峡学院等高等院校初步确定把谭家院子作为游学实践基地。

  “与高校学子打交道是一门新课题。”村支两委正思考如何围绕游学实践基地做好服务,徐峰就被派驻到聚宝村任“第一书记”。梁义宏改任驻村扶贫工作队副队长、村党总支副书记。梁义宏说,“徐书记有大学生服务管理经验,我们就更有信心办好游学实践基地了。

  到村一个多月,徐峰坚持带领扶贫工作队员走访贫困户,召开院坝会。虽然人变瘦了、脸晒黑了,但他对发展聚宝村的信心越来越强了。

  现在,聚宝村已建成李子文化广场、观景台和旅游停车场,同时发展了9户农家乐、11家乡村民宿,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前不久,聚宝村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后,对“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政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聚宝村党总支书记陈为新说,正因为践行了“四不摘”政策,聚宝村才巩固了脱贫成果,并逐步走上了农旅融合的路子。

   记者手记》》

  “摘帽”四不摘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有效手段

  整村脱贫4年,聚宝村接连来了3位第一书记。这就是“摘帽”四不摘的生动实践,并实实在在取得了效果。

  常言道,扶上马,送一程。如果说贫困村脱贫摘帽是扶上马,那么“四不摘”就是送一程,让贫困户真正实现稳定脱贫,从而致富奔小康。

  聚宝村整村脱贫初期,全村的李子规模还很小、市场没打开、品牌没叫响,还不能说实现了稳定脱贫,仍有返贫的可能。

  正是因为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留了下来,这些“亲戚”没有走,才带来了李子产业的提档升级、谭家院子的美丽蝶变、村民收入的稳步增长,最终让聚宝村走上农旅融合的道路。

  “摘帽”四不摘,彰显了脱贫攻坚的担当、底气、能力和决心。这是贫困村脱贫不返贫,实现稳定脱贫的有效手段。

  其实,聚宝村只是梁平区落实“摘帽”四不摘的一个缩影。据了解,梁平区严格落实了区委书记、区政府区长“双组长”制,区委、区政府还与33个镇乡(街道)签订《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责任书》,做到摘帽不摘责任;除了全面落实国家、市级政策外,梁平区还自行出台系列救助政策,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并在全区确定18个贫困组进行精准帮扶,把“摘帽”不摘帮扶落实得更具体。

  脱贫摘帽,只是取得了阶段性成效。要实现稳定脱贫、脱贫不返贫,就要践行落实好“摘帽”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的政策。(记者 彭瑜)

编辑: 王龙博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