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住房梦 刘立明终于住上了“小洋楼”

21.05.2017  08:22

刘立明一家在“小洋楼”内看电视。 

城口地处大巴山腹地,在重庆最北端,集“革命老区、边远山区、高寒深石山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于一体,是重庆市4个深度贫困县之一。

近年来,城口县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推行“党建+精准脱贫”计划,集中精力、精准发力。64岁的城口老人刘立明,便是精准脱贫的无数受益者之一。

成家时 他的婚房是茅草窝棚

去年腊月十八,城口县龙田乡仓房村64岁老人刘立明搬新家了。在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中,老人流泪了。

刘立明出生在大山里的贫困家庭,住过茅草窝棚、木架房、土墙房、石墙房,从14岁开始,一生6次搬家4次建房,要么不能遮风挡雨,要么一家老小“蜗居”一起。“一辈子都想有个好房子”——这是他从上世纪60年代起,做了半个多世纪的梦。

结婚第二年,我花了60元从乡亲手里买回了早年地主家盖的木架房,面积有30多平方米,底层是猪圈,上面住人。”刘立明说,搬家前一晚,他和妻子仰望着窝棚的屋顶,整整一夜没睡。搬进木架房以后,刘立明把房屋从中间隔开,父母住在里间,小两口住在外间。搬家后的第三天,原来的茅草窝棚就塌了。

再后来,刘家三代7口人就在这间30多平方米的木架房里,整整挤了9年。

必须要盖个宽敞的房子”。这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刘立明一生的梦想。木架房后,他曾动员一家老小、亲友邻里齐帮忙,修建过3间土墙房。随着子女逐渐长大,这些年两个孙子出生。9口人,三间房,虽然拥挤,但儿孙满堂倒也其乐融融。

17年前 他住上了怕雨的石墙房

刘立明做梦都想有更结实、更安全的房屋。毕竟,家还是要经得起风吹雨打。

后来,土墙房住久了,墙体和屋顶逐渐出现裂缝,随时可能会垮塌。一辈子都在建房搬家的刘立明,不得不再次建房了。他拿出所有存款,东拼西借凑了8000元开始建房,原址重建石墙房。

石墙房建好了,刘立明也老了,儿女渐渐都各自成家。“这石墙房倒是结实,但是就怕下雨,一遇到下雨,屋顶就漏水。“刘立明说,想着自己也老了,修房造物应该是后人的事了。

刘立明没想到,已经不抱希望的梦想,最终能有梦想成真的一天。2年前,刘立明已放弃的梦想,被脱贫攻坚的政策再次点燃。

现在 脱贫攻坚让他住上“小洋楼

城口县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让贫困群众住上安全、宽敞、舒适、温馨的房屋,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居住条件,是脱贫攻坚的重点工作之一。

工作启动后,龙田乡村两级干部针对仓房村实际,挨家挨户走访住房困难的贫困户,征求房屋改造意见,并打算因地制宜动员部分贫困户在自愿前提下集中搬迁安置。这个消息,一时间在村里沸腾了,大家拍手称快、跃跃欲试。乡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先后几次来到深度贫困户刘立明家里,动员他集中搬迁安置。“谁不想住小洋楼!可我老都老了,要劳力无劳力,要钱没钱,这小洋楼怎么建?

一个雨天,乡村干部又来到他家,进屋时刘立明正四处摆放盆盆罐罐,接屋里落下的雨水。村支书拉着刘立明的手,语重心长地说:“老人家,还是搬迁嘛,小洋楼建好了家里就再也不会下雨了。现在政策好啊,对你们这样的深度贫困户,县上还直接补贴4万元建房费用,乡里负责选址、场平和组织施工队,既少花很多钱,也少操很多心。

终于,二女儿出4万,大女儿出1万……在政府补贴和子女的资助下,2016年5月,刘立明和其他几户贫困户的集中建房破土动工了。

2016年年底,新房建好。两楼一底,200余平方米的钢筋水泥楼,客厅、卧室、卫生间、厨房等应有尽有,小洋楼圆了64岁刘立明做了一辈子的住房梦。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王珊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