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重庆到武汉 一个“逆行”摄影者的真实记录
重庆日报微信公众号消息,疫情爆发以来,作为摄影记者,我的神经一直绷着,但脑海中,没有大片,没有大奖,只有记录,这是摄影记者的使命。镜头在前,危险在前,我亦在前。
从除夕夜算起,疫情期间,四十多天,我甚至不知道每一天过的是星期几。
从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隔离病房,再到武汉沌口方舱医院病区。
一路走来,有时候觉得像梦一样,让我有些记忆模糊。
事实上,这是一场每个中国人都参与了的战斗,我只是走到了战斗的核心区。记得去武汉那天,父亲对我说:“当年老山战役我上过战场,今天你也要上战场,一门双战士,我们谢家自豪得很。”我的眼泪包在眼眶里,不敢让它掉出来,因为我幼稚地认为掉出来就不是战士了。
我的战斗,在每一个新闻现场,亲眼见证并用镜头记录下来。
从抗击疫情开始,重庆积极响应,市民主动配合,让我感受到了什么叫团结。
一批又一批重庆医疗队出征湖北勇敢“逆行”,让我理解了什么叫无畏。
在隔离病区,白衣天使们用尽全力为患者治疗,让我明白了什么是医者仁心。
驻地里与医护人员一起生活,才明白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和病毒抢人。患者鞠躬抱拳,向救治了他们的人表示诚挚的感谢,感恩在心,却无法言表。
这些天,从重庆到武汉,经历很多,感受很多,都在照片中、视频里……
01
战“疫”开始
1月24日,正值除夕,早上7点出门,初一凌晨回家,做了三个采访,工作18小时,全天驱车150公里。别样的除夕,正是我战“疫”的开始。
△1月24日,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传染病负压隔离病房区,医护人员与工作人员各司其职坚守岗位。
△1月25日,重庆华岩旅游风景区,入口处拉起了警戒线,执法人员在此劝离前来观光旅游与烧香祈福的市民。
△1月26日,解放碑步行街,重百大楼发热监测点,医务工作者坚守岗位等待需要测量体温的市民。
△1月27日,家乐福(金观音店),市民在选购蔬菜,工作人员及时补充货物。
02
“逆行者”
抗“疫”阻击战打响,“逆行者”的身影出现在我的镜头中。每一个拥抱,每一滴眼泪,都在告诉我,他们都是普通人。
△1月26日,重庆T3航站楼候机厅,重庆市第一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成员在闸机内与亲人同事挥手告别。
△看着前来送行的孩子和丈夫,队员罗月英(左)与他们相拥告别。
△1月28日,重庆火车北站,重庆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戴着口罩自我介绍,此行他们成战友。
△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与送行的同事相拥告别。
03
重庆一线战“疫”
1月30日,大年初六,我所在的重庆市抗“疫”特别报道组出发。当日,我随队友抵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进行扎根式采访报道。32岁的张爽,是该院感染专用隔离病房重症病区3名24小时轮流值守的住院医师之一,也是我抗“疫”报道直接拍摄的第一名病区医生,我跟踪记录了她在病区的详细工作情况。
△2月1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住院医师张爽早早到达感染科办公室,与同事交接工作,了解患者病情。
△每天,张爽(右1)必须对着镜子穿脱防护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但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滴水不漏”。
△进入病房前,张爽(右1)总会核对工作清单。隔离病区工作繁多,每使用一套珍贵的隔离衣,医护人员都会尽量在隔离病区内多做一些事情。
△与患者沟通,了解即时信息,这是张爽每天的工作。
△患者在病房里时常情绪低落,需要医护人员的鼓励。张爽(左1)对患者竖起大拇指,表达着自己的赞许。
△张爽弯着腰操作设备,查看患者生命体征数据,随时准备向同事反馈。
△张爽一手拿着手机与同事交流治疗方案,一手拿着筷子扒拉着盒饭,这已经成为一种常态。
△凌晨1点,高强度的工作后,张爽打了个哈欠,伸伸懒腰解乏。此刻,还不是睡觉的时候。
04
一碗汤圆 无言相依
2月8日,元宵节,本是一个万家团圆的日子。疫情当前,无数医护人员离开亲人,不眠不休地奋战在抗疫一线,今年33岁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内分泌科护士长助理张莲琴正是其中之一。当日,她的丈夫抱着孩子提着汤圆,来到病区。与丈夫孩子隔着十几米的距离,张莲琴开始了“一碗汤圆无言相依”的故事。
△2月8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隔离区外,张莲琴丈夫为她加油,她落下了眼泪。
△父女将汤圆放在远处,张莲琴只能远远地向他们比了比爱心。
△回到重症病区办公室,张莲琴一边吃着汤圆一边与女儿视频。
05
摄影者的“逆行”,抵达武汉
“逆行者”是疫情爆发以来,听得最多的词。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一批接着一批出发,2月12日我通过微信告诉部门主任,如要派记者,让我上。2月13日零点11分,主任微信来了:“说什么来什么,准备好没有?”“ 我去!”隔着屏幕,我毫不犹豫打出了这两个字。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统一安排,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160名队员2月13日11时45分出征武汉。我作为重报集团摄影记者,随队抵达武汉,开始了摄影者的“逆行”。
△2月13日,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前注射提升免疫力的药物。
△抵达重庆江北机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准备出征。
△在重庆飞往武汉的g59005次航班即将抵达武汉时,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重医附一院副院长肖明朝通过扩音器向医疗队员再次叮嘱注意事项。
△2020年2月13日,重庆飞往武汉的g59005次航班抵达武汉,机长朝窗外的“逆行者”挥手告别。
△踏上武汉天河国际机场的廊桥,队员们信心满满。
△来到驻地,队员们开始搬运物资,此刻的他们更像一名战士。
06
武汉采访第一天
就这样,我从重庆到了武汉,我不知道这里会发生什么,但我知道这里一定是他们故事开始的地方。2月14日,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正式接管武汉市第一医院责任病区。
△2月14日,武汉市,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一名队员笑着摸了摸刚剃的头。
△到达武汉市的第二天,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党员们举行了向党旗宣誓仪式。因时间紧迫,经半天培训后,第一批82名队员于下午3点抵达武汉市第一医院责任病区,展开救治工作。
△随后,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党员医护者们来到武汉市第一医院。
△武汉市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八批医疗队队员张彦(左)与同学在战场重逢。张彦曾在武汉读书五年,15年未见面的同寝室同学紧紧拥抱在一起,令人心碎的相逢!
07
刻不容缓
2月15日,武汉市迎来了一场大雪,当地人说这是瑞雪,预示着疫情很快会散去。此刻,身处一线的医护人员们却丝毫不敢放松,因为他们很清楚,救治患者刻不容缓。
△2月15日下午4点30分,湖北省武汉市硚口区,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王小文与邓红彬医生,在出发前相互检查防护是否到位。
△王小文与邓红彬医生走在满是冰渣的路面上。
△一路“滑”步而行,两人终于抵达武汉市第一医院。
08
重庆医疗队在武汉
每一批重庆医疗队抵达武汉后,都第一时间展开了对患者的救治。队员们精湛的医术与细致的工作,获得了患者们的一致好评。
△2月18日,武汉市第一医院,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领队肖明朝牵头组织成立了患者心理干预小组。
△2月16日,在武汉市东西湖方舱医院,第四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正在穿防护服。当日,是该批医疗队在东西湖方舱医院工作的最后一天,随后他们被调往沌口方舱医院支援。
△2月2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重庆医疗队医生正在办公室查看患者病情。
△即将进舱的重庆医疗队队员正在检查防护用具穿戴。
△一名刚从病房出来的重庆医疗队队员,眼神乐观坚毅,其额上勒痕清晰可见。
△第三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穿戴上自制挎包准备步入病区。该挎包是医疗队利用零食口袋与绳索自制,方便在病区为患者携带物品。
△2月21日凌晨3点29分,武汉市第一医院,重庆市支援湖北第八批医疗队队员文坤从缓冲区出来进行喷淋消毒。
△凌晨3点45分,武汉市第一医院外,重庆市支援湖北第八批医疗队队员王雪琴、文坤等轮换下班,走在空旷的街道上。
△凌晨3点58分,第八批医疗队队员王雪琴、文坤等终于回到驻地,接受院感消毒。
△2月24日,武汉市,重庆市第二批支援湖北医疗队驻地,张晞正在房间内整理队伍工作日志。
△在武汉市沌口方舱医院,重庆医疗队医护人员巡床查看患者肺片。
△在办公室内讨论患者病情。
△询问患者身体情况时,两名患者远远地为队员们点赞。
△巡床查看完患者肺片后,获得患者的称赞与感谢。
09
一次临时的回家,与父母隔栏相见
蔡佳是武汉人,毕业后在重庆工作,目前是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的副主任医师。2018年与父母见面后,蔡佳做了一个手术并开始休养。休养结束后,自己又到国外进修,一来二去,他有近两年没有回过武汉,本来定了机票准备回家过年,没想到他以另一种方式回到了武汉。2月13日,刚结束医学隔离的他随重庆市第八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回到武汉。2月29日,医疗队领队重医附一院副院长肖明朝与蔡佳闲聊中得知,医疗队住所与蔡佳的家,仅20分钟车程。一次临时决定的返家行程就这样开始了。
△2月29日,坐在回家的车上,即将见到父母的蔡佳,眼角都透露着微笑。
△在小区大门口,蔡佳把自己的心意送到父亲手中。
△在小区大门口,蔡佳的父母在围栏内与儿子挥手告别。
10
武汉的人们
武汉人与重庆人,同饮一江水,同样热情,同样耿直。武汉人的生活,不是完全的冷清,也不是完全的紧张,他们的坚强,感觉得到。
△3月8日,沌口方舱医院,出院患者乘坐大巴车来到隔离点。
△2月17日,武汉市硚口区,当地市民骑车到指定地点购买食材。
△走在街上的市民,已经做好严实的防护措施。
△2月18日,一位市民为自己的爱犬梳理。
△2月17日,一位市民摘下口罩打电话。
11
治愈出院
武汉胜则湖北胜,湖北胜则全国胜。随着方舱医院的休舱,武汉人民终将满怀感恩之心,重新回到生活的常态。
△2月20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东院区,第三批重庆支援湖北医疗队治愈出院首个重症患者在临行前向医疗队员鞠躬表示感谢。
△2月21日,武汉市第一医院门诊门口,年龄最大的80岁黄婆婆出院了。
△3月8日,沌口方舱医院,重庆医疗队队员龙和平正在为出院患者消毒。当日,该医院患者清零。
重庆日报记者 谢智强
原标题:从重庆到武汉 一个“逆行”摄影者的真实记录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