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殡导师奔波几千公里接重庆烈士回家 让上千条生命“逝有所安”

06.04.2019  13:53

事死如事生。

这是30岁的王川对殡导师这一职业的思想态度,他曾主持了上千场遗体告别仪式。

在生与死的告别点,殡导师是最终“告别”的策划者。他们聆听逝者的人生和荣耀,分担生者的哀痛,将所有的敬畏和深情策划成出完美的告别。

在民政部今年公布的国殡葬服务专业人才资源库首批入库人员名单中,来自重庆市江南殡仪馆的王川入选遗体告别类专业人才资源库,也是重庆唯一入选的专业人才。

4月6日,重庆市殡葬协会公布了首次“最美殡葬人”评选结果,王川与10位殡葬从业者一同入选。

主持上千场告别仪式每次都紧张

在走进灵堂之前,王川需要对着镜子再次检查自己的着装和仪容。他的牙齿很白,有时一天要刷几次。

4月4日,我们在江南殡仪馆见到王川的工作场景,他正身着仪式服为逝者抬棺,这也是为逝者送别的尾声环节。他与同事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又送走了一位逝者......

今年是王川入职殡葬服务行业的第8个年头,丧事业务接待洽谈、主持告别活动、指导办丧风俗、全程引导家属办理丧事等是他的日常工作。

尽管主持过上千场遗体告别仪式,但用王川的话来说:“我其实每一次都很紧张。

殡葬无小事,王川紧张的是工作千头万绪,从花篮、挽联等布置到悼词的表达,他需要代表家属表达情感,让亲人“逝有所安”。

王川说,每一场人生告别会是逝者家属与逝者最后的分别,这场告别不能出任何差错,不能留下一丝遗憾。所以,他的手机里存放着家属的发言录音、悼词稿子、礼厅布置效果图,随时随地熟悉内容,在脑子里演绎告别会流程。

实习住在室内墓地“破胆

从事殡葬工作,必须要“破胆”,王川也曾经“怕过”。

高考结束后,王川在家人的建议下报考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殡仪专业,从此踏上殡仪服务之路。他的初衷是觉得“好找工作”。

王川的普通话讲得不错,这让他在学校有了更多的主持锻炼机会,提升了做这行的信心。通过学习殡葬管理、殡葬文化、防腐整容、殡葬环保、公墓与陵园管理、火化设备与技术、殡仪服务、人体解剖学多门专业知识,他不断深入了解殡葬行业并产生了极大兴趣。

真正的挑战从实习开始。王川从2009年寒假开始第一次实习,他被分配到公墓,负责刻碑、带领家属挑选墓地等后勤工作。由于单位条件有限,他的住宿只能安排在存满骨灰的室内墓地。

晚上根本睡不着,稍有响动,王川就吓得整晚失眠。

怕是心头怕,我只能一遍一遍地告诉自己:不要胡乱联想,一切都是正常的,我一点都不怕。”随着实习时间长了,王川渐渐习惯。

毕业后,王川进入重庆锡周殡葬服务有限公司莲花堂分公司工作。两年后,他因为表现优异被调至重庆市江南殡仪馆,主要负责遗体告别。

20分钟的告别仪式需要两天来准备

王川的工作需要连续三天上班,服务逝者三天的治丧,往往要从接运遗体开始。

让王川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年盛夏,他随车接运遗体。这是一具高度腐败的遗体,亲人们都不愿意靠近。他二话不说,上前清除污物,装殓遗体;楼道狭窄,他一个人肩挑背扛把遗体搬到车内。

治丧的核心是遗体告别仪式,虽然只有短短的20分钟,王川和同事们却需要花两天的时间来准备。

尤其是悼词的拟定,王川往往需要与家属们充分沟通,然后再整理成稿。有时候悼词需要修改10遍,他的仪式服兜中,随便就能摸出几份修改中的悼词。

在告别仪式中,家属们往往会有这样的分歧:老一辈希望整个仪式严肃、传统,比如哀乐、流程等等;年轻一辈则希望仪式更温馨。

这也是我们参加殡葬职业技能竞赛的考题。”王川说,一般遇到这种分歧,会综合双方的意见,给出多个方案供家属参考。

比如,保留传统的叩拜、鞠躬、哀乐、挽联等等,也会考虑点灯祈福、播放亲情的歌曲、声光电呈现逝者生平等等。

远赴3000公里让烈士回家

让烈士回家,王川与烈士家属曾远赴3000余公里外的黑龙江。

谭书彦烈士,重庆市南岸区南山街道人,1961年9月入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8679部队,先后在福建、东北地区服役,1963年7月20日在黑龙江省木兰县因公牺牲,终年21岁。谭书彦烈士牺牲后,部队将其遗体安葬于黑龙江省通河县青峰林场。

2017年5月,家属几经辗转找到烈士墓地,要求将谭书彦烈士的墓及遗骸迁回原籍安葬。重庆市南岸区民政局根据《烈士安葬办法》,于2018年10月8日派员陪同家属前往黑龙江省通河县将烈士遗骸迁回重庆市南岸区英烈园安葬。

陪同家属前往烈士墓地的正是王川,他说,接烈士回家,是了却烈士兄弟姊妹五十五年团聚夙愿。之后,谭书彦烈士安葬仪式在重庆市南岸区英烈园举行。安葬仪式由王川主持。

上游新闻 陈翔  摄影  李斌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