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一殷姓五代人居崖洞“桃花源”:山为墙、岩为顶,最多时曾住一百多口人

23.02.2021  19:01

△川主洞,一面墙壁遮住了整个崖洞,其内房屋以山为墙,以岩为顶。

中国有句老话,叫落叶归根。不论在外过得怎么样,很多人在最后,还是会选择回到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上。2月22日,在永川宝峰镇五家坡村“川主洞”门前的坝子上,68岁的贤明打扫干净院子,喂好了鸡鸭。自去年搬回老宅之后,他便过上了隐居养老的生活,这里是他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也是他“落叶归根”的地方。

落叶归根

从大学城上高速到永川宝峰镇下道,跟着导航来到五家坡村,随便停车打听,便找到了去往“川主洞”的道路。

经过春日的田园,穿过高速路下的隧道,兜兜转转来到这样一个地方:树木掩映的陡峭岩壁下,一面墙壁遮住了整个崖洞,其内房屋以山为墙,以岩为顶。

外墙分为三层,最下层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分用泥土砌成,外墙依洞口而建,将洞口封得严严实实。上面除了十多个砖块大小的方孔和大大小小的圆孔、透气窗外,只留一扇拱形木门供人进出。

木门外的石壁上刻有“川主洞”,下书“聖源门”三字。

跨入大门,里面别有洞天,其内房屋有三,有灶台、米仓、天然水池。洞内桌椅板凳、锅碗瓢盆一应俱全,有电、自来水,山洞里还有一个小小的烟囱。虽说住在山洞,但洞内的各种设施与外界并无二般。

从洞内仰望,房屋皆不加顶,均以天然岩石为屏障。

房前有池塘、水田,附近农田可耕种。殷贤明在坝子外面的竹林里修了笼舍,养了些鸡鸭,开春的时候还种了些蔬菜。

我就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长大,以前房子有三层,后来上面两层垮掉了。”殷贤明说,他是去年搬回老宅,隔壁两家住的也是自家的表兄弟,都姓殷。

儿子不太理解,不知道我为啥非要回来住。”殷贤明叹了口气。“落叶归根,我不回老宅我去哪里?

冬暖夏凉

△崖居右侧尽处有一口约两三平方米的清澈小池

川主洞是崖居建筑,始建于民国年间。

据殷贤明讲述,其祖父殷大川早年积累了一定财富,为躲避匪患,决定在川主洞附近的老鹰坪修建寨堡。但寨子在修改过程中被匪徒破坏,于是转而修建崖居。因自身名字中有一“”字,遂将崖居取名为“川主洞”。至于为何又在门额下龛横刻“圣源门”三字,便不得而知了。

门额背面一条石上,从右往左共刻有“殷鉴亭、殷五桂、殷利兴、殷著桢、殷绍先、殷竹轩”等6人姓名。崖居建成之初搬进六户人家,这与门额背面石刻的6人姓名正好吻合。

而洞门外墙上的那些方形孔和圆形小孔,便是当年打土匪时留下来的射击孔和炮台。

我们这个崖洞冬暖夏凉,住起来特别舒服。”殷贤明说,最多的时候,这个崖居里曾住了一百多口人。

该洞长约100米,通道高8米左右。崖居内部相当干燥,过去洞内通过泥土筑墙和木板隔层的方式将其空间分成若干房间用于居住。几经变迁,洞内木板隔层已不复存,崖居右侧尽处有一口约两三平方米的清澈小池。以前崖居内住户的生活用水全部取自这里,所以即使有土匪来侵,也无断水之忧。

代代相传

△殷贤明

现在好了,路修起来了,比以前好走,去镇上二十分钟就到了。”殷贤明说,平时他也没什么开销,吃喝基本可以自给自足。屋内崖顶渗下来的水,清澈透亮,虽然有自来水,可是他常喝的还是天然水。

这就是我们家的矿泉水,我父亲在这住了一辈子,八十多岁才去世,身体好得很。

走出洞外,便见整个崖居处于山坳之中、悬崖之下,周围竹木繁茂,非常隐蔽。崖居两侧各有一座碉楼并与外墙连为一体,对崖居起着直接的保卫作用。

殷家五代人都曾居住于此,现在还有三户人家,其中一对夫妻出去打工,只有包括殷贤明夫妻在内的两户人家常住于此。

大门左侧一块牌子显示,川主洞2014年便已经被政府纳入永川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近常有市民找过来“探险”,殷贤明只要在家都会热情地带人参观,介绍房子的历史,看看天然的水源,老宅里时不时的会热闹起来。

也有人劝他干脆开个农家乐,殷贤明摇了摇头说:“开农家乐那得不少钱,搞不起,我就在老宅里养老,以后传给儿子,儿子不要就传给孙子,他们只要不拆房子爱干嘛就干嘛。

房前有池塘、水田,附近农田可耕种。开春的时候,殷贤明种了些蔬菜。

川主洞其内房屋以山为墙,以岩为顶。外墙分为三层,最下层用条石垒砌,上半部分用泥土砌成,外墙依洞口而建,将洞口封得严严实实。

上游新闻·重庆晨报记者 宋剑

【免责声明】上游新闻客户端未标有“来源:上游新闻-重庆晨报”或“上游新闻LOGO、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转载稿。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上游新闻联系。

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