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干好一件事 国宝毛药师昨天迎来100岁生日

25.11.2016  10:02
【摘要】 他是厂里的宝贝,是桐君阁药厂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该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毛辑熙老人

  ▲时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于汉卿(左一)和时任桐君阁药厂副厂长苏国棣(左三) 资料图

  昨日,沙坪坝区土主镇团结湾小区,一位老人迎来100岁寿辰,五世同堂坐了15桌,热闹而朴素。寿星是国内中医药从业者眼里举足轻重的国宝级人物毛辑熙老先生,桐君阁药厂老一辈工人都尊称他为毛药师。他是厂里的宝贝,是桐君阁药厂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该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1953年,重庆市卫生局聘请他为重庆市中药鉴别整理委员会委员。1965年,他负责起草《重庆市中药成方制剂标准(草案)》,制订中药生产操作工艺200余种。他完成了1977版《中国药典》12个产品以及四川省药品标准近100个品种标准起草工作,为规范和发展我国中成药生产技艺、保证产品质量做出了巨大贡献。

  他是厂里的宝贝,是桐君阁药厂传统丸剂制作技艺第三代传承人——该项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

  专注

  一生干好一件事

  “搞哪行,就要搞好,不要半途而废”——毛辑熙

  “我18岁进入桐君阁药厂当学徒,拜的师傅有多少自己都不记得了。”毛辑熙说,最开始在渝中区太平门(现渝中区望龙门旁)当学徒,那时候前店后厂,虽然规模不大,但师傅要求很高,每道工序都要认真学习。当年没有机械,所有炮制都是人工,光是一颗药丸的制作工序最少就有10多道,多者甚至30多道。正是依靠老药师的身传口授、代代相传,手工制药技艺才得以传承至今。

  毛辑熙先生始终认为,“搞哪行,就要搞好,不要半途而废”。正是这种数十年如一日的严苛态度,1985年他获得重庆市人民政府颁发的重庆市名老中医药人员荣誉证书。现在,老人家不仅是桐君阁悠久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国硕果仅存的传统中药制药技艺国宝级大师。

  问及在桐君阁药厂工作65年的感受,毛辑熙先生有些激动:“很骄傲,一直以来我们制的药都是其他药房的样本。

  他仍然记得桐君阁药厂恪守的准则和取得的成绩。“比如,药厂有专门的珍奇部,搜罗各种珍奇名贵药材。选料认真,遵古炮炙,其他药房很难做到!

  他还记得,桐君阁熟药房门柱上刻着一副对联:“修合虽无人见,诚心自有天知。”铺内门面装修考究,店堂墙上悬挂着西康金丝猴、浙江火鸡、印度明月鸟、伊朗鹦鹉、内蒙北箭耆、北方鸿雁等珍禽异兽。店内珍奇部陈列有玛瑙、珊瑚、朱砂、海龙、龙涎香、绿毛龟、珍珠丹、紫具齿、玳瑁等珍奇药材。

  历经百年,人生走过的苦辣酸甜大多已经被岁月所侵蚀、淡化,或者全部遗忘。“年纪大了,最爱回忆以前,也最喜欢总结这一辈子。”毛老先生最大的心愿是,希望自己的老东家一如既往地把质量放在第一位,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他对年轻人的劝诫是:人生其实并不长,做好一件事,特别是做好一件自己喜欢的事,足矣。

  专业

  苛刻标准是法宝

  “要想成为赢家,你就得专业、专注、聚焦”——刘超

  沉浸在毛辑熙先生的美好回忆中,重庆晚报记者走进桐君阁药厂,采访了现任董事长刘超先生。

  刘超说:“桐君阁药厂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有很多法宝,比如管理、营销等。其中,原料药材的质量、制药工艺的专业和传承是最重要的。同时,我们注重利用好现代的先进制药工艺和设备,传承和发展相结合。

  桐君阁是重庆市民眼中的名牌,拥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国家内贸部颁布的中华老字号、重庆市著名商标等诸多荣誉。拥有12种剂型、251个中成药品种,其中国家中药保护品种11个,独家品种20个,进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产品61个。鼻窦炎口服液、穿龙骨刺片、小金片、复方熊胆薄荷含片、降脂灵片、生力雄丸(原名雄狮丸)、嫦娥加丽丸等独家生产的新品种畅销海内外。

  已有108年历史的桐君阁,形成了独特的中成药制作工艺。特别是在炮炙加工中药材中,历代传人严格遵守前辈传下来的做法,形成了独特的秘笈技艺,其中尤其以独到的泛丸技艺而闻名。因此,其传统丸剂制作技艺是中国丸剂制作技艺中唯一受保护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就在当下,桐君阁药厂仍然保留着师徒相传、遵古炮炙、循方制药等传统。

  刘超说:“专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用实打实的态度去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时代,要想成为赢家,你就得专业、专注、聚焦。宁静才能致远,战胜自己才能成功!

  专心

  最早建技术评定系统

  “历代桐君阁人沉淀下来的精湛技艺、厚重文化尤其是诚信做药的品德,岂是靠一本书就能复制的?”——苏国棣

  说起桐君阁药厂,曾任该厂党委书记的刘廷全抑制不住自豪:“我还记得当时在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颁发非遗证书,是我去领的,激动、兴奋、自豪,那一天的事至今记忆犹新。

  刘廷全觉得,桐君阁获得非遗殊荣当之无愧,在中药炮制技艺上,桐君阁人做了太多的努力。早些年虽然没有职称一说,但桐君阁药厂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实行内部技艺考核:举行技术练兵,每个工艺都力求精益求精,绝不会因为药材的名贵就减少用量,也不会因为制作工艺繁琐而简化流程。很多年以来,制药技艺在依靠师徒口手相传同时,绝不墨守成规,而是力求创新。比如很多药品具有挥发性,在制丸过程中就会把这种药品放在最里层,保证药效。这就是桐君阁独创的丸剂包合技术。

  1964-1976年在桐君阁药厂担任副厂长、今年86岁的苏国棣老人家里,珍藏着一本《桐君阁药厂操作工艺标准》,泛黄的书籍彰显着桐君阁悠长历史印记。

  他说,别小看这本小小的手册,那是桐君阁成为“北有同仁堂,南有桐君阁”的制胜法宝。“这本小册子还被偷过,竞争者买通我们内部工人,只要带着这本手册过去,立马升职加薪。但是,这本小册子可以偷,历代桐君阁人沉淀下来的精湛技艺、厚重文化尤其是诚信做药的品德,岂是靠一本书就能复制的?

  在桐君阁干了40多年中药原材料采购的颜大富,对哪些地方药材品质更好简直是如数家珍。为了买到货真价实的人参,他甚至在长白山区一呆就是几个月,和挖参人一起半夜进到深山老林。发现真的人参半夜发出淡淡的绿光,马上拉上3尺宽红布围住,白天再挖出来。

  重庆晚报记者 陈寒星 摄影报道

  记者手记

  采访桐君阁就像阅读一部中药制剂史

  从1908年(清光绪34年),重庆名士许建安仰慕药祖圣德,在当时重庆最繁华的太平门鱼市口开办桐君阁熟药房,到抗日战争时期,桐君阁药厂成立救护队,参与灭火和救护伤员,再到桐君阁药厂重组并入太极集团……“老牌桐君阁,精制中成药”的美誉广为流传。这是一个企业从破土发芽到长成参天大树的成长史,也是中国中医药发展史。

  世上从来没有无因之果,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桐君阁人的汗水,100岁的毛辑熙、86岁的苏国棣、87岁的颜大富,他们有的是制药能手,有的是原材料采购的化验机。就如刘廷全先生所言,质量和诚信,一直是桐君阁药厂的命脉。虽然退休多年,桐君阁药厂现任领导每年都会把以前在桐君阁工作过的领导、技术人才请回去座谈,探讨如何让桐君阁生产的药品更好,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步入位于南岸区茶园工业园的桐君阁药厂,现代化机械,浓浓中药香让人产生时空错觉。在这里,每天都有数十万盒中成药发往世界各地,有获得国家金质奖章的天麻丸,有获得国家银质奖章的一粒止痛丹、六神丸,还有王牌产品安宫牛黄丸、还少丹……

  不是每个企业都能传承百年仍能保持青春活力,这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执著和坚守——无论产品质量还是诚信经营。

  下周五,本报继续推出桐君阁药厂企业篇、文化篇,让读者全方位了解这家百年药厂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