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试点东风改变气候困局——潼南区气象局融入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侧记

15.04.2017  01:07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二十一世纪,中国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定义为现代化建设的新格局。
      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印发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了全国共28个地区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这些地区将在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中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采取有效行动,实现城市的安全运行与可持续发展。重庆市潼南区便位列其中。
      潼南区地处四川盆地边缘,重庆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极端最高气温42.2℃,极端最低气温-3.8℃。明显的立体气候使得潼南区气候资源丰富,但大雾、高温、干旱、暴雨等气象灾害常有发生。且近10年来,潼南区年均温度相对较高,气候有变暖的趋势。
      “气候变化对潼南区水资源、城市地下管网工程、城市交通、建筑等都有所影响。”潼南区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骆洁告诉笔者,潼南区老城区基础设施差,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比较弱。1998年,潼南实施东移北下战略,整体搬迁城区。当时的城市规划设计理念尚不成熟,缺乏海绵城市、适应气候变化的设计理念,导致城市建筑群密度较大、交通规划不合理,无法应对城市热岛效应、气候变暖等诸多问题。这让潼南区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2015年潼南撤县设区,为了加快潼南的建设,适应气候变化,潼南区一直在寻求解决之道,力求走出困境。
      “潼南区入选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正是打破相关气候因素对潼南发展阻碍僵局的大好时机。作为潼南区的一份子,气象部门在前期就做了大量工作。”潼南区气象局局长邹华介绍,该局将辖区有气象资料以来的气候背景资料进行分析并及时提供给区政府,同时与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工作组一起论证了作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试点区县的可行性。另外,该局还按照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到当地气象因素,对《重庆市潼南区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工作方案(2016-2020年)》(以下简称《方案》)进行了评估及部分内容的修改。
      “接下来,气象局将持续为潼南区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提供气象科技支撑,做好各项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并积极寻求上级部门的技术指导和支持。”邹华表示,区气象局将瞄准《方案》中“气候适应型城市”建设的实际需求,开展探索性研究,将气象融入城市的功能区建设,探索气候适应型城市的优化设计与置。
      在城市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中,潼南区气象局还将与重庆市气候中心加强合作,建立城市气候变化跟踪趋势评价指标体系,制定综合评价模型,形成城市气候适应性考核评估系统。同时,进一步完善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升级改造现有气象灾害监测站网,应用气象卫星遥感等科技手段,对气象灾害、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状况开展全天候监测,形成潼南区域气候适应性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提高环境风险防控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也是潼南区气象局努力的方向。
      建设气候适应型城市,开展前瞻性和创新性探索,提高城市适应气候变化能力,需要潼南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会建立气候变化风险评估与信息共享机制,与潼南区发展改革委、城乡建委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形成信息共享, 制定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措施和应对方案,提高气候变化风险管理水平。”邹华介绍,在强化部门联动的基础上,区气象局还将充分利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公共气象服务平台、三农服务终端、校园气象基地等,做好气候适应性科普宣传工作,切实夯实应对气候变化基层基础。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