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气象之名谱写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21.06.2017  03:00
    北碚,在历史上,南齐时曾设为东阳郡,清代为巴县之白碚镇。因有巨石伸入嘉陵江中,曰碚,又因在渝州之北,故名北碚。北碚位于重庆市区西北郊的缙云山下,嘉陵江畔。20世纪20年代末,由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开拓,抗战时期为陪都重庆迁建区,被誉为“陪都的陪都”。袁隆平、侯光炯等科学家从这里走出,世界第一张家蚕基因图谱绘制于此。1940年3月,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竺可桢先生在北碚象山购买土地,修建办公楼、宿舍及观测场,建起了第一个气象站,称为“象庄”。几十年风云变幻,现在象庄已荡然无存,但北碚区的气象事业,却如滚滚车轮,一直向前。为北碚气象事业做出贡献的人,以气象之名,谱写出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百年变迁见证历史
    在北碚区北温泉街道,安静的坐落着几栋民国时期的建筑,它们是曾经的中国西部科学院。提起中国西部科学院这个名字,已经鲜有人知。即使在机构的创办地重庆也不例外。然而在上世纪三十年代,西部科学院的名号那可是响当当的。
    中国西部科学院是中国第一家,也是西南唯一的一家民办科学院,创始人是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卢作孚任中国西部科学院院长,下设理化、地质、生物、农林4个研究所,先后设有图书馆、博物馆、学校、气象测候所。这里的气象测候所便是现在北碚区气象局的前身。
    北碚气象测候所从1931年开始气象观测,直至1934年12月19日,才正式宣告成立。测候所最初建立的时候,位于重庆北碚的东阳镇石子山上,地势开阔,便于观测。1942年初迁至朝阳镇的水岚垭山顶,持续观测到1945年底。
    在1939—1946年间,北碚地区同时存在的气象机构还有中央气象研究所(原南京北极阁气象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中央气象研究所被迫从南京內迁至重庆,并在北碚张家坨租赁了三栋房屋作为其测候所临时办公地点,进行了两次短期的连续气象观测。1939年5月以后,由于重庆市区受到日本飞机轰炸的威胁,中央气象研究所的行政机构陆续从市区迁往北碚。中央气象研究所的大气组因对场所有特殊要求,暂时借住西部科学院。
    直至1940年3月,竺可桢先生在北碚象山购买土地,修建办公楼、宿舍及观测场,称之为“象庄”,气象研究所这才由北碚张家坨迁入象庄。12月30日,气象研究所建立的水井湾象庄地面观测场正式启用。
    1946年元旦起,民国中央气象局正式接管中国西部科学院附属的北碚测候所。5月18日,北碚测候所迁至北碚象庄气象研究所原址,统称“中央气象局北碚测候所”。
    后来,民国中央气象局北碚测候所又被重庆市军管会接收并撤消了办事处,保留重庆气象台(今沙坪坝区气象局),北碚测候所便更名为中央气象局测候所。此后,又几经变迁,便有了今天的重庆市北碚区气象局。
    北碚区气象局拥有近百年的变迁,在见证历史的同时,也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混浊的水清澈的心
    1966年,年芳十八的江桂香,第一次来到北碚,人生地不熟。从重庆开往北碚的汽车刚到站停下,三十出头的张朝禄便向车内探个脑袋,一眼就认出了他的新同事:穿着一件红衣服、扎着两个辫子、带着一个红木箱。
初来北碚的江桂香跟着张朝禄一起下了车,走到嘉陵江边,坐上小船,再踏过全是鹅卵石的江边,最后经过一路爬坡上坎,终于到达了当时的四川省重庆市北碚气象站。
    “这一趟爬坡过河的,觉得不容易,可后来才知,让人觉得更不易的是用水问题。”江桂香说,她才来气象站时,每个人都得轮流做饭,做饭时还得拿着小铁桶去外面的蓄水池提水。
    “蓄水池的水非常浑浊,特别是下大雨之后,蓄水池的水就跟泥浆似的。所以每次水提回来之后,还必须沉淀一段时间才能使用。
江桂香口中的蓄水池,还有着一段小插曲。
    “蓄水池原定计划是修在观测场旁边的,时任站长谢永葆一听,坚决不同意。他说修在观测场旁边肯定会影响观测数据的准确性,便四处奔走,找领导协商。”张朝禄说,当时气象站也迫切需要蓄水池解决用水问题,但是一想到蓄水池要修在观测场旁边,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会影响观测。好在最后圆满解决了这个问题,将蓄水池修在了办公楼和住宿楼之间。既不影响观测,又解决了周围农户和气象站的用水问题。虽然用水困难,但北碚气象职工的心都透亮着呢,保护气象观测环境是每一个气象人的使命。
    除了保护观测环境外,在那喝着浑浊的水的年代,北碚气象人一直都在克服艰难困苦,一心为着北碚气象事业的发展,努力着,坚持着。张世达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张世达毕业于西南空军司令部气象学校,后去到福州军区,直至1955年他20岁时才来到北碚气象站工作。张世达来到北碚的第一感觉是环境好,可生活条件却不如福州军区。可这点困难根本不被张世达放在心上。
    “看到其他的气象部门都能自己编写气象日历了,我们也不能落后啊。”张世达就是这样一个不服输的人,在他的带领下,北碚气象日历很快出炉。
    埋头致力于科研创新,他与同事合作的星座判别分析法及其在天气预报中的应用项目获四川省科委科技成果二等奖,星座判别法及其在伏旱强度的客观预报中的应用项目获重庆市科委科技成果三等奖。
    “我没多大的科研能力,只是把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了而已。”张世达谦虚地说。
    “那时候资料少啊,只能出去学习的时候要些资料回来。”张世达回忆道,那时候没有高铁、没有飞机,只能坐火车和轮船,去江苏、南京、浙江等地学习,在路上就得花很长时间,但是想想每次出去学习都能有所收获,能拿到一些资料,也就觉得在轮船和火车上的日子没那么难熬了。
                                           深情地爱着这片土地   
    回忆往昔,82岁的张朝禄眼眶泛红,讲述着让他难以忘怀的往事。
    “我单站是报对了的,雨量是9毫米,我报的是小雨。可没想到在北碚和合川交界的地方下了冰雹,还那么严重”。1979年夏的一场冰雹让张朝禄至今难忘。
    虽记不清具体是哪一天,但是张朝禄却还能记清楚当时知道北碚遭受冰雹灾害后的心情。他说:“当时能用的资料不多,通讯手段也有限,气象信息来源主要是收听成都中心气象台广播,以至于很多地方收不到。自己对这次冰雹灾害漏报一直很遗憾。
    冰雹之后,张朝禄和同事一起去调查灾情,心情十分沉重。从当时的北碚转龙山公社走到澄江镇,再坐船渡过嘉陵江走到西山公社,直到与合川交界才算完。沿着这条冰雹带,张朝禄和同事走了接近两天时间。看着沿途被冰雹摧毁的庄稼和树木,张朝禄的心里有着不能言说的沉重。时至今日,回想起这段往事,他还不禁一直摇头。
    1981年是典型的洪涝灾害年,7月15-17日的洪水使北碚区11个公社不同程度受灾,被淹土地达12000多亩,黄桷、澄江两镇街道全部被淹没,朝阳地区被淹没近30%,渝碚公路被淹,封路半月,黄桷-东阳公路路基被洪水冲跨。这次大洪水淹到了气象站所在地的半山腰。
    “当时站在观测场往下看,全是汪洋一片。”张朝禄说,气象站所在的山下有一个制药厂,药厂的厂房被洪水淹没了,厂里的职工只好纷纷往山上跑。
    “我虽不知道药厂里具体有多少人,但当时气象站不管是办公楼还是我们的住宿楼都装满了人。”张朝禄说,气象站的所有职工把除了自己睡觉的地方和保存资料的地方全腾出来让给厂里的职工落脚。
    几天时间里,北碚气象职工与无处可去的药厂职工同吃住,践行了天灾无情人有情这句话。
    “现在好了,科技越来越发达,天气预报也越来越精准了,大家再也不会因为资料不齐全,让自己心怀内疚,也不用担心大灾大难来临后有人无处可去。”满头白发的张朝禄环顾着四周崭新的办公环境,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是的,随着时间的推移,科技的快速发展,北碚区气象信息网络在快速的更换着。从在收音机里收听成都中心气象台广播获得气象信息来源,后又配置了ESQ-1A型天气图传真机、开通了甚高频电话,到实现与重庆市气象局微机联网,建成了远程数据传输终端,到1999年建成VSAT气象卫星单收站、2002年建成帧中继接入重庆市局办公自动化系统,再到2008年12月建成SDH线路接入重庆市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直至2018年北碚要率先在全市气象部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北碚气象局正在努力向前发展,以他们的方式保护这方他们深情爱着的土地和人民。
                                           前人奠基 后人加瓦
    “北碚区气象局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积淀,经历过7次搬站,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偏远小站到气象现代化的文明单位,是依靠一代又一代气象人不懈努力取得的,北碚局的凤凰涅槃让我更知感恩前辈,以积极的面貌、认真的态度对待现在的工作。”北碚区气象局局长徐前进说道,历史的变迁使北碚区气象局从人丁单薄的偏远小站蜕变成人才辈出的先进集体,现在的北碚区气象局台站面貌焕然一新,已然成长为一个设施先进、科研创新、氛围和谐的优秀集体。
    近年来,北碚区气象局基础业务质量和气象服务水平一直名列全市前茅。秉承着张世达等老一辈气象人的优良传统,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北碚区气象局自2011年以来,开展课题研究10余项,撰写并发表论文41篇(核心期刊26篇)。
    在气象科普宣传方面,北碚气象局倾力打造了以“气象科技教学”为特色的大磨滩小学。这座头顶着“优秀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重庆市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站”等光环的学校,让北碚校园气象全国闻名。如今,北碚区最大、最有影响力的朝阳小学也建起了气象观测站,建立了气象工作室,并获得了“气象防灾减灾示范校园”、“全国气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园气象站”的称号。
    “历届北碚气象人精诚团结、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真抓实干的优良传统,是激励和鼓舞我们不断战胜困难继续前进的宝贵财富和精神食粮。”徐前进说,北碚气象人一定会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坚持不懈地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努力提升北碚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
    “北碚区气象局将踩着前人开辟出来的道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协调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法治建设、气象改革和党的建设,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为北碚区建设‘一区三地’做出新的成绩。”徐前进如是说。
    “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则无不成也。”北碚气象人共怀愚公之志,同尽担当之责,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谱写创新发展新篇章,朝着率先在全市气象部门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目标而努力奋斗。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