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说到气象防灾减灾,这几个名词你需要知道!

02.12.2017  00:55
    盘点     说到近几年的气象防灾减灾进展, 重庆的“永川模式 贵州的“三个叫应 辽宁的“全流程留痕管理 浙江的“德清模式 都是不得不提的。经验值得反复借鉴,今天,我们再来一起系统学习下~!
【重庆:永川模式】
1.定义、亮点
    “永川模式”是指2010年重庆市永川区政府在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的基础上拓展构建的“一个组织体系、两个主干网络、五个功能平台”为主要内容的自然灾害预警联动体系。(分别为预警工作体系、自然灾害监测网络、预警信息传播网络以及信息共享平台、联合会商平台、预警信息发布平台、联动响应平台和灾情速报平台)
    该体系较好地发挥了信息共享、联合会商、预警信息发布、预警响应等防灾减灾成效,2011年被重庆市政府命名为“永川模式”并在全市推广。
2.发展情况及成效       “永川模式”的建设推广,形成了政府主导、气象部门管理、基层单位落实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格局,已成为重庆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模式在全市推广,相关平台网络已向农村延伸,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实现城乡全覆盖。建成1个市级平台、40个区县级平台和492个部门、1024个乡镇(街道)子平台,接入显示屏2647台、专用预警终端2587台、公交移动电视屏1.1万台、农村大喇叭6.6万只,与各区县政府门户网站、电视频道、广播电台建立了发布机制,与三大电信运营商建立了预警短信全网发布机制。
    机构队伍向农村延伸,预警信息工作体系实现基层全覆盖。市级和各区县均成立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建立了预警工作站1516个,将49.8万名相关人员纳入平台,实现了预警信息发布工作机构区县全覆盖、预警工作站和协理员乡镇(街道)全覆盖、信息员村(社区)全覆盖。
    职责任务向农村延伸,预警信息管理工作实现常态化。修订出台《重庆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明确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加强对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履行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应急处置、信息传递、灾情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职责。        风险管理向农村延伸,基层防灾减灾标准化制度逐步建立。重庆市政府印发乡镇气象灾害防御规范化建设标准,推动乡镇加快建立气象防灾减灾责任体系、气象灾害群测群防体系、预警信息传播体系和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完成403个乡镇4030幅精细化气象灾害风险图绘制,认定市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628个,乡镇达标率达到61.3%。     2014年重庆市遭遇多次暴雨洪灾袭击,各地及时利用平台研判会商,发送或传播紧急通知、预警583万人次,发挥了重要的防灾减灾作用。
        2014年9月1日,受持续强降水影响,重庆巫溪县遭受严重暴雨洪灾。记者从巫溪县委宣传部获悉,截至当日14时,巫溪县仍有17个乡镇(街道)通讯中断,该县3条省道全部中断,省、县道共计断道41处。目前暂无人员伤亡报告。图为巫溪县古路中学校园内被水淹没的车辆。谢道玖 摄
    在当年“8.11”暴雨应对中,开县岳溪镇工作站及时转发预警,要求加强对危旧房屋和滑坡易发点的监测,村干部强化巡查,及时组织群众撤离,该镇龙王村许家坪发生整体滑坡,459间房屋完全垮塌淹埋,190人安全撤离,无人员伤亡;在“8.31”大暴雨应对中,巫溪县蒲莲乡工作站及时转发预警,当地提前转移1100多人,虽出现200多处滑坡,但无人员伤亡。
3.发展方向
    ▲ 强化基层建设,持续把完善基层预警体系和预警平台建设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扎实提高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组织领导、群测群防、信息传播、风险管理能力;
    ▲ 完善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和统筹协调职能纳入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救灾领导机构职责中,依法明晰各级各部门的气象防灾减灾责任,完善多灾种的信息共享、联合会商、联合发布预警机制,强化气象灾害敏感单位管理,引导相关组织、气象灾害敏感单位和个人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救灾活动;
    ▲ 推进气象防灾减灾现代化建设,依托重庆市社会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和市政府应急应战指挥平台,基于大数据、空间信息等新技术,实施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升级工程,推进灾害监测、联合会商、信息发布、联动响应和决策辅助支撑等功能智能化发展,升级和构建智能预警APP、智能预警微信、智能预警应急广播三大权威渠道。

【贵州:三个叫应】
1.定义、亮点
    贵州强降水多发生在夜间,气象预警信息传播效果受到影响。为此,省气象局创建名为“三个叫应”的预警联动机制,即在发生强降水时,通过电话将气象预警信息“点对点”传递到县、乡镇、村领导和有关责任人,提醒各级政府和涉灾部门做好防御,充分发挥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做到突出重点、点面结合、提升预警传播的有效性,真正做到气象预警“发得出、送得到、叫得应”。
    ⊙ 该机制倒逼气象防灾减灾责任的落实;     ⊙ 有效破解预警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难题;     ⊙ 促进气象监测和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发展;     ⊙ 厘清预警发布流程,规避风险。
2.发展情况及成效
    贵州省气象局自2010年开展“三个叫应”服务机制以来,内涵不断丰富发展,已从对象单一的外部“叫应”,发展成为内外结合的综合“叫应”;从基层单位的简单“叫应”发展成为上下统一的规范“叫应”;从气象部门的点上“叫应”发展成为政府主导的面上“叫应”。     2016年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汛期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实现“三个叫应”的政府化。全省各市州和81个县(市、区)政府以规范性文件明确了“三个叫应”的叫应标准、对象和应对要求,对叫应后不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的单位或相关责任人明确追责措施,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合力,防灾减灾成效凸显。       2014年汛期降雨量是是1980年以来最多的一年,有10站次突破历史极值,而因灾死亡人数远低于1980年以来的年平均值;2015年是自1961年以来区域性暴雨最多的一年,但也是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历年较少的一年。     贵州平坝遭遇特大暴雨,15万人受灾,县城一片汪洋。2014年6月3日,积水消退后,平坝县人民医院门口一片狼藉。图片来源:新华网
    今年汛期,贵州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较2016年多15次,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偏多9%,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而伤亡人数较2016年减少34%。6月28日夜间到30日,黔南州龙里县出现持续性降雨天气,最大降水量达145.9毫米。面对强势来袭的暴雨,县气象局及时开展“三个叫应”服务。
    6月29日0时18分至23时31分,业务值班人员根据雨情先后对应急办、防汛办、地灾办、醒狮镇、洗马镇、龙山镇、湾滩河镇、冠山街道办事处开展“三个叫应”服务32次;向县委书记、县长、分管副县长等开展叫应服务15次。29日16时25分,石板滩水库水位一度超过警戒线,位于水库下游的哪嗙社区街道被洪水淹没,沿街的商铺和住宅一层均被洪水包围,出现停电状态。由于龙里县气象局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并开展叫应服务,县委书记、县长及时赶赴石板滩水库指挥转移安置工作,有效开展救援。此次暴雨天气过程,龙里县紧急转移安置1244人,无一人伤亡。
    贵州省副省长刘远坤指出:“贵州省气象局‘三个叫应’是气象服务的一次重大创新,将气象预报超前直接服务到可能的灾区。多年的实践结果显示,该做法可大幅减少或避免了灾区群众的生命危害和财产损失。
3.发展方向
    贵州省气象部门今后将从内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级气象部门启动叫应的标准和致灾阈值;建立“12379”电话叫应系统,实现对“三个叫应”全程追溯、全省组网及自动统计,提高叫应效率,强化服务评估,改进服务手段,提升服务效益。
    对外,落实好“三个叫应”服务机制,强化部门信息共享,整合防汛、国土、民政等部门部门信息,联合绘制、完善综合防灾减灾“一张图”,以县城为中心,分别以40公里、80公里、120公里为半径,划分气象灾害风险的责任区、警戒区、监视区;在省、市、县一体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业务系统上,与卫星云图、雷达回波、雨量实况等实时监测信息叠加显示,确保灾害性天气监测不漏网。并以此为基础,着力构建注重灾前预防的气象灾害防范工作机制,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确保监测精确、预报精细、预警及时、服务到位,为灾害风险的提前预警提供科学精准的支撑,为各级政府领导精准指挥防灾救灾提供“标靶”。

【辽宁:全流程留痕管理】
1.定义、亮点
     “气象业务全流程留痕管理”是指辽宁省气象部门创立的,为认真依法履行气象主管机构的安全生产职责,以明确政策依据、明确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为原则,对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各类气象业务进行全流程工作记录和存档留痕,以规范和强化预报预警气象服务。
    既是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背景下,检验气象部门工作是否正确履行职责的依据,又是提升气象部门履职尽责能力和气象业务水平的一种管理模式。   2.发展情况及成效
    2012年起,辽宁省气象局陆续在规划全省预报预警系统建设和推动县级综改过程中不断强化全流程留痕管理,建立省市县三级气象业务全流程留痕管理制度体系,将全流程留痕管理嵌入乡镇天气预报发布业务系统、县级综合预报预警业务系统、省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业务平台、全省高速传真系统、一键式预警信息发布系统、省市县一体化风险预警平台等预报预警系统建设中;     建立预警接收号码更新制度、重大气象灾害预警电话叫应制度、预警信息发布“五个五分钟确保”制度、暴雨气象服务情况记录和反馈制度、重大天气过程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材料存档制度、预报预警业务值班日志填写归档与检查通报制度等,确保重大天气预警服务工作全程可查。     2014年,辽宁省气象局提出要“参照质量管理体系,建立东北区域气象中心标准化业务管理制度,实现气象业务各系统之间的有效衔接”, 在标准化气象业务制度建设中引进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建立“八定”业务制度,即“定工作职责,定业务产品,定岗位人员,定工作流程,定考核指标,定技术规范,定业务系统,定业务经费”。
    在“八定”业务制度建设基础上,省气象局充分利用计算机、大数据等技术,建设信息化全流程留痕管理系统,实现自动化、电子化留痕管理。目前,该省已实现各级气象业务管理人员可短信获取多种业务数据分析考核和质量监控情况,对于灾害预警信号则实现了通过监测所有风险预警的生成、推送、接收、发布4个关键时间节点信息进行全流程智能影像日志记录与存档管理。
    2012年8月2日20时至5日08时,受台风“达维”外围云系影响,辽宁省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天气。多年后,在2016年12月12日、2017年3月28日,某媒体先后报道岫岩县和辽阳县瞒报洪灾死亡人数事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其中均提到“百姓反映没有收到预警信息”。随即,鞍山市委组成调查组对2012年岫岩8.4暴雨灾害死亡人数进行调查。     虽然时隔多年,但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快速、准确、全面的形成了当时气象部门预报、预警的发布情况的总结材料,用详实的留痕记录复原了气象部门当时的履职尽责工作情况,消除了不实报道带来的负面影响,收到较好应对效果。
3.发展和方向     为适应十九大以来综合防灾减灾救灾“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要求,下一步,辽宁气象业务全流程留痕管理模式发展重点将是从组织管理层面提高气象业务全流程留痕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程度。     辽宁气象部门虽已实现预警信号发布全流程关键时间节点记录和屏幕操作影像的自动录制、上传和自动存储管理功能,但在预报、观测、服务等多个气象业务领域还停留在手工填写值班日志的传统形式。未来,实现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所有气象业务全流程留痕信息化管理,是适应防灾减灾新要求的发展趋势。目前,依托沈阳智慧气象平台的开发,沈阳市气象台已经完善了值班日志模板的编写工作,研发了相关业务全流程留痕管理信息化平台,实现了值班日志、短期预报、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制作发布、决策服务等信息的自动记录存档。该相关业务全流程留痕管理信息化平台将向全省示范推广。


【浙江:德清模式】
1.定义、亮点
     “德清模式”是浙江省气象部门以气象“三延伸”为举措,在全面推进德清全国新农村气象示范县建设过程中创建的气象为农服务的新模式。
    ⊙ 三延伸是指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向农村延伸,加强气象为农村改革发展服务;     ⊙ 气象应急管理体系向农村延伸,强化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管理;     ⊙ 公共气象服务向农村延伸,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
    浙江省气象部门及时凝练“德清模式”中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并通过一系列标准规范固化,有力促进了的试点工作经验在全省推广实践,在农村预警信息发布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2.发展与成效
    2008年以来,在中国气象局的支持和指导下,浙江省气象局在德清组织实施了全国新农村气象示范县建设,初步建成农村新型气象工作体系。
    2009年,中国气象局对全国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示范县进行授牌,并要求在全国推广。
    在“德清模式”的基础上,2016年,浙江省地方标准《乡村气象防灾减灾建设规范》正式颁布实施。《浙江省农村气象工作管理办法》《浙江省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办法》等规范先后出台。自此,乡村防灾减建设有规可循。目前,全省已建成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乡镇1320个、标准化村2559个,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中心村。 浙江同时开展了以“监测全覆盖、预警全覆盖、信息传播接收全覆盖、防灾减灾工作体系全覆盖以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等“四覆盖+一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随着“德清模式”在德清大地稳稳扎根,“两个体系”建设持续向前、不断深入,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工作网络更延展、预警更精细、保障更有力、效益更显著,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基本做到“测得到、报得准、传得出、收得到、用得上”,越来越多的农民正从中受益。       近年来,浙江气象部门不断深化和拓展“德清模式”内涵,推动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作融入式发展,在“融入全域旅游,融入现代生态高效农业,融入基层综合防灾体系,融入部门共建共享”进行了积极探索实践。     入梅后,德清县连续降雨,东苕溪水位持续高水位运行。2015年7月4日开始,德清县普降大雨,东苕溪水位快速增长,至7月6日9时,已超关闸水位40多厘米。7月6日10时,接县防指3号指令,德清大闸、洛舍大闸梯次关闸。图片来源:@德清发布
    ⊙ 在德清,当地先后对全县3A以上景区进行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并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乡村旅游气象应急响应机制;     ⊙ 将气象防灾减灾组织建设融入基层社会管理和应急体系,村(社区)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融入当地自然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建设;     ⊙ 建立多部门合作机制和信息共享平台。
3.发展方向
    下一步,浙江气象部门将按照中国气象局的总体部署,牢固树立“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新理念,继续深化“德清模式”内涵,持续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基层气象防灾减体系建设。     结合浙江实际,加强法治体系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建设;     加快推进基层改革,明晰职能定位,全面形成“省级部署、市级监督、县级组织、乡镇落实”的四级气象灾害防御组织责任体系;     不断提高精细化气象预报水平,加快形成精准化、网格化的气象预报体系;     进一步“融合式”发展,强化部门合作与共享,完善信息共享、联合预警和应急联动机制,全面提升部门协同综合防灾减灾效益,探索“气象++”防灾减灾,推进精准高效的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