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水法院扎实推进人民法庭建设

23.11.2015  15:59
  彭水法院努力发挥人民法庭身处一线、贴近群众的优势,扎实推进人民法庭建设。1-10月,人民法庭审结案件同比增加26.48%,人均结案数同比上升8.42%。

  回应需求,着力效率提升。立足辖区交通通讯不便、村民居住分散、在外打工者居多、诉讼成本较高、群众对诉讼效率有较高期盼的现实,着力强化人民法庭快速办案机制,多举措提升审判效率。强化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印制小额诉讼宣传资料,利用《小额诉讼指南》、便民诉讼电子显示屏、法院门户网站和官方微博引导当事人自愿选择适用。突出重点,实施类型化案件裁判指引,加大民商案件繁简分流力度,强化速裁、庭前调解和简易程序适用,大力开展调解结案工作,主动组织“假日法庭”和“夜间法庭”,灵活使用八小时内外时间,充分利用电话短信、电子送达等便捷送达方式,积极构建集约快速审理机制,不断提升审判效率。1-10月,人民法庭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率16.81%,民商事案件简易程序适用率91.83%,件平案件审理周期缩短1.71天。

  优化结构,充实审判力量。坚持将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和优化整合审判资源相结合,根据县域工作大局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合理调整法庭布局,今年1月起在县工业园区所在地保家镇设立第五人民法庭。按照“年轻+能力+经验”配置模式,每个法庭选派一名35岁以下的优秀法官任负责人、一名具有10 年以上审判经验的资深法官和一名具有研究生学历的年轻干警,目前5个法庭35岁以下年轻干警占法庭人数的83%。积极探索人民法庭主审法官办案责任制改革,强化办案责任。组建以主审法官为中心的审判团队,强化审判辅助力量,确定6名主审法官,增加助理审判员3名、书记员2名,招录聘任制人员2名,使人民法庭人员占全院18.58%,审结案件占22.12%。

  因地制宜,践行便民利民。关注弱势群体,强化诉讼服务,设立“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法律咨询热线。探索协作调解新模式,每周二为人民调解员、行业组织调解员驻庭调解日。建立“法官-村官”矛盾排查化解联动机制, 实现法律咨询和案外调解有机结合。借助“庭、站、点、员”诉讼网络便民机制,积极开展巡回审理、上门办案活动,切实解决群众诉讼不便、成本较大的实际问题,巡回审判率同比增加3.04百分点。建立法庭干警联系辖区乡镇、指导基层组织依法调解纠纷机制,1-10月,依托驻庭调解员诉前化解纠纷198件,指导基层组织处理矛盾纠纷63起。出台《人民法庭值班和接待规范》,公布干警动向,确保上班期间有人接访答疑,周六周日有人值班接访。强化法治宣传,持续开展“庭审进镇街”活动,确保各个乡镇每年至少有一次广场庭审、每个法庭每年组织一次“法庭进校园”活动,每年由人民法庭各组织一次集镇大型法治宣传活动。1-10月,累计发放宣传资料3000余份,接受咨询500余人次。

  以人为本,提升队伍素质。完善《人民法庭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健全院机关相关业务部门对人民法庭的指导联系制度,院党组每月召开1次人民法庭例会,听取情况汇报,解决工作难题。建立交流制度,强化新进工作人员和新任命法官必须到人民法庭锻炼机制,推进人民法庭之间、人民法庭和院机关其他庭室之间的人员交流。今年,完成法庭7名干警轮岗交流。畅通法庭队伍培养渠道,积极组织干警参加业务培训,充分发挥青年法官导师作用,积极推荐优秀年轻干警到上级法院和先进法院学习锻炼,建立全方位奖惩机制,开展“比学赶帮超”劳动竞赛,季度评选“办案业务标兵”,努力为年轻干警搭建成长平台。今年9名法庭干警到北京大学及浙江大学学习培训,2名法庭副庭长到高院挂职。持续开展“两评查活动”,法庭庭长每年不少于2次庭审考评,其他法官不少于1次庭审考评,抽查法律文书每名法官不少于5篇。

  立足乡土,打造特色文化。树立“小法庭,大作为”理念,制定人民法庭干警行为规范,打造“尚法、为民、奉献、文明”的法庭文化。积极挖掘法院文化与乡土社会、司法文明与民间习俗的契合点,不断丰富人民法庭文化载体。开辟人民法庭文化墙,以通俗易懂、喜闻乐见为标准,常态丰富更新法律知识、诉讼流程、案例警示、法律名言、法官感悟等文化墙内容。立足受理案件多为民间纠纷的现实,注重邻里亲情,张贴标语漫画,构建温馨氛围,着力调解结案。打造便民司法文化,新配便民桌椅、饮水机等设备,设立便民停车位,把司法人文关怀融于细微之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宣传调研,今年法庭干警调研文章2篇被人民法院报采用、1篇被中文核心期刊采用。 来源:彭水县法院 责任编辑:宣传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