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川机器人产业:三借“外脑”突破发展瓶颈

11.04.2016  17:29

4月8日,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2016春季学术研讨峰会举行。会上,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丘立等8名专家接受永川区政府聘请,正式加入“永川国家新型工业化装备制造·机器人产业示范基地智囊团”。

算上去年底受聘的12名专家,该智囊团目前已拥有20名国内智能制造领域的“大咖”。

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应用创新乏力及应用型人才紧缺三大瓶颈。目前已有106家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企业落户,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永川,采取三种方式巧借“外脑”,力求突破发展瓶颈。

 

两年后永川高端研发人才将达150人 

借专家之脑      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

近几年来,机器人浪潮席卷全球,我国机器人产业也呈蓬勃发展之势。但由于关键核心技术缺乏,国内机器人市场约90%份额被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和德国库卡等国外企业抢占。

科研力量分散、整合程度不高,被业内视为导致国产机器人缺乏关键核心技术的主因。

人强我弱,如何迎头赶上?永川提出打造“集生产、研发、配套、应用及人才培养等于一体的机器人产业生态圈”。他们的设想是:依托已落户永川的固高科技——一家在机器人“大脑”(运动控制器技术)研发方面拥有国内一流技术的公司,打造技术研发平台,提升核心技术研发能力;打造创新创业平台,推动应用技术创新;打造校企合作平台,培养应用型人才。

去年12月,重庆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挂牌成立。该院致力于为中国中西部地区建立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研发基地,帮助重庆先进装备制造业培养一大批核心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永川区政府也聘请了20名专家,组建了机器人产业基地“智囊团”。据了解,这些专家将为永川发展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提供决策和技术咨询,有的还会亲自参与项目研发。

固高科技总裁吴宏估计,未来两年内,固高科技长江研究院高端研发人才预计将达150人,形成较强的技术研发实力。届时,这里的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有望取得突破。 

 

场地、服务、资金一样不少

借创业者之脑    推动应用技术创新

目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仍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在市场更为广阔的生活服务领域,其潜力远远未被发掘出来。这与应用技术创新乏力有关。如果说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创新主要依靠高端研发人才,那么应用技术创新则更需要汇聚众多创新创业者的智慧。

审时度势,去年5月,永川凤凰湖机器人众创空间应运而生。它由永川区凤凰湖工业园与重庆固高自动化应用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联合打造,旨在为创新创业企业提供孵化服务。

据凤凰湖机器人众创空间负责人、重庆固高总经理王军介绍,运行近1年来,该众创空间已投资数千万元建起了机器人工程中心,配置了各种先进仪器、设备,可为入驻企业提供软件测试验证、产品检测及优化改良等服务。众创空间组建的技术专家团队与咨询专家团队,可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持及经营管理咨询、辅导。在这里,企业的融资需求也会得到满足。

截至今年4月初,凤凰湖机器人众创空间已吸引了超过15家创业企业进驻,涉及机器人系统集成、自动化技术、智能家居、智慧城市及智能化太阳能应用等多个领域。其中,部分企业已取得了初步的创新创业成果。

以去年9月入驻的重庆斯达莱特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为例,这家研发微型太阳能储能应用系统的创业型高新技术企业,已研发出可用于公共空间照明、公共环境地面美化、道路边界指示和独立庭院周界照明等多款智能化户外亮化和照明产品。目前,其产品已上市,销售情况不错。

 

卖机器人还要“”员工

借学生之脑    解决应用型人才紧缺

重庆文理学院机械专业大四学生江萧还有3个月才毕业,但已是重庆固高的一名结构工程师,主要负责机器人编程、机械控制等工作。

江萧是在去年11月重庆文理学院与机器人企业举行的“双选会”上被重庆固高看中的,他是永川区向学生“借脑”计划的受益者之一。

伴随着我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快速发展,懂操作、调试和维护等的应用型人才紧缺现象日益突出。有调查报告预测,到2020年,我市需要10万名机器人应用型人才,而现阶段全市这类人才仅有约5000人。

面对困境,永川区尝试通过向高职院校学生“借脑”的方式来突围。该区是西部职教城,共有职业院校20所,在校学生12万人,每年可输出3万多名毕业生。依托这种优势,该区与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创新政策扶持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开设“专向技能班”、“企业定向班”,并定期举行“双选会”。

近两年来,落户永川的固高科技、威诺克、广数等机器人生产企业,纷纷与重庆文理学院、重庆工业技师学院等高职院校合作,采取学校负责理论教学、企业负责实训、按项目培训的模式联合培养人才。学生毕业后,少部分会像江萧一样成为机器人生产企业的员工,更多的则是作为企业拓展市场的“资本”,随着所卖的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品“奉送”给客户。

根据业务量大小,公司每做成1单机器人业务,少则会派送一两个、多则会派送10个懂机器人操作、调试和维护的应用型人才给客户。”王军透露,去年至今,仅重庆固高就与高职院校联合培养了近300名机器人应用型人才,其中近7成随着机器人去了客户处。

永川区数控办相关人士表示,此举既有利于机器人生产企业拓展业务,也能够为机器人使用企业解决招工难困扰,还可帮助毕业生轻松就业,可谓一举多得。今后,永川区将引导、激励更多企业效仿。(信息来源: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