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区:奏响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部曲!

27.10.2015  10:57

  文/谭茭 余麗柃 图片由江北区教委提供

  核心提示

  10月29日-30日,2015年西部地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研讨会暨西部地区教科院(所、中心)联盟工作会议在将江北区召开。这是一次学习与经验交流的盛会,也给了江北一次自我展示的机会。

  江北区委书记杜和平指出,要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优先发展,让教育成为最有希望的民生。江北区区长代小红提出,要加大教育投入,加快学校建设进程,确定目标,倒排工期,实现教育全域均等化,办好老百姓满意教育。在江北区看来,建设“首善教育”,首先要保证教育的优质均衡。教育的优质均衡不只是在整洁明亮的教室和平整宽敞的操场,更在于教师队伍的的专业化成长、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和学校特色文化的独特彰显。

  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上不遗余力地花大力气、下深功夫,是作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的江北区的责任、义务与担当。正是这等气魄与实力,江北区谱写了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的“三部曲”,悠扬动听,余音绕梁。

  队伍·保障曲

  抓队伍 抓住发展“牛鼻子

  “抓队伍就是抓关键,抓队伍就是抓质量。”这样的观点在教育界早已成为“老生常谈”,在一些地区甚至沦为空乏的“口号”。然而,在江北区这一观点却是一以贯之的坚持。在江北区看来,抓教师队伍,就是抓住了教育均衡优质发展的“牛鼻子”,无论怎么重视都不算过分。

  培训是教师队伍建设中再平常不过的“手段”,但江北区却将这个“老把戏”玩出了“新花样”。仅在投入力度上就可见一斑。据悉,在江北区的学历提升工程中,区财政投入1000万元解决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的学费和差旅费,教师继续教育经费占到了教职工工资总额的4%。

  高投入带来了高“回报”。截至2014年,江北区拥有和即将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已经达到465人,占专任教师的13%,居于全市领先水平。重庆载英中学校,作为一所农村普通初级中学,毕业及在读硕士教师比例也在10%以上。

  除了个人学历、能力的提升,江北区还把教师培养的着力点放在了团队建设上。

  “我们重点培养由教学副校长、教导主任、教研组长、教研员等‘四教人员’组成的学科领导人专业团队。”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发现和培养教育学科带头人,打造教育学科专业团队。

  从2010年开始,江北区每年投入500万元实施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的师德师风、素质提升、学历提升、名师培养和能力提升的“五大工程”。建立了从区骨干教师、区学科带头人、区教育导师、区名师工作室、自主工作室主持人到市骨干教师、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市学科带头人、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共8个名师成长的专业台阶。

  “八个阶梯”的成长轨迹,让偏远的农村教师、普通的年轻教师看到了成长的希望,有了前进的动力。让更多优秀教师一步步走来,也让江北区的教师人才队伍质量日益提升。

  有了向上的推动,还得有高端引领。2014年,江北区与北京师范大学、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共同建设首批“重庆市教师教育创新实验区”,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研究中心重庆分中心”。“我们将与北师大开展深入合作,进行教师专业发展变量与学生发展变量的相关性研究、教师集群研修等,把区域教师教育的研究水平提升到全国领先高度。”实验区相关负责人说。

  借力北师大,国际教育“大咖”佐藤学、北师大朱旭东教授、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朱小蔓教授等也来到江北区,和一线教师深入交流。“大家们的思想颠覆了很多我们对教育的传统认识,极大的开阔了我们的思维,扩大了眼界。”对于和大家们的交流,教师们受益颇深。

  课改·互动曲

  把方法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

  课程改革改了10多年,都说课改难搞,究竟难在什么地方?在江北区看来,课程改革是综合改革,是系统性改革,只有对其进行整体而全面的把握,才能“”出成效、“”出区域特色。

  今年年初,江北区制定下发了《重庆市江北区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召开了全面深化中小学课程改革推进会,全面部署和启动新一轮中小学课程改革。

  据悉,为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江北区把课改作为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通过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制度、加强考评奖惩,制定并落实“江北区深化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顶层设计的完备,为基层学校实施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保障。校长成为了学校课改的第一责任人,各校结合校情和学段特点,也制定并落实了“学校课程改革三年行动计划”。

  “课程改革首先以教学关系变革为切入口,引领教师变灌输为助学,变研究教为研究学,彻底改变一讲到底、知识中心、考试至上的学科学习态度……”课改进行中,江北区教师进修学院对基层学校加强了研究、指导与诊断,要求学校制定并落实“学科教学变革行动计划”。

  课改改到实处是课程,改到深处是课堂。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江北区各学校的课堂已发生深刻转变。在十八中,老师们会根据课堂教学内容与结构灵活设置教学方式,通常一堂课下来教师讲的部分只有15-20分钟,其余时间会留给学生思考、讨论。一位数学教师坦言:“这样的方式总能从课堂中发现惊喜,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老师点拨,到最后往往会有五六种答案。

  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有“”的实践,更有“”的引领。“新授课五要素”就是江北区“从上往下”制定的策略。它包括必须有不少于20分钟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时间;必须有明确的学习策略指导;必须有不少于5分钟的学习反馈环节;必须建立积极互赖的教学关系。

  从中不难看出江北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理念:必须深刻变革教学关系,少讲多学;必须注重学情的调研与反馈,因为“教了不等于学了,学了不等于学会了,学会了不等于会学了,会学了不等于学好了。

  从理念到认识,再到落实,十八中如此,徐悲鸿中学也如此,洋河实验小学、华新实验小学、鲤鱼池小学等诸多学校均能看到深刻变革的课堂。学生在思考中激发学习动力,在互助中培养综合能力。

  现在,江北区课改中的学校主动发展、深度发展,上下互动。在此基础上,江北区还建立了以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精品化、社团活动课程化为主体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为区域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奠定基础。

  特色·发展曲

  校校有特色 生生有特长

  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内涵发展的本质所在。正如人的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学校发展也不能“千校一面”。根植于学校文化的特色发展,既丰富了学校内涵,也为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我们不搞‘大一统’,放手学校发展特色。”江北区教委相关负责人说。放眼江北全区,100%的学校都有特色项目,其中32所学校被命名为区级德育、体艺、艺术、教学类特色学校,占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67%。还有15所学校获得了市级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称号。

  成绩源于江北区教委对此的重视。近年来,江北区始终坚持“一校一品、一校一景”的区域教育特色发展理念,坚持对学校实行差异化考核与增值性评价。深入实施“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实验工作,保证每个中小学生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能够掌握两项体育基本技能、具备一项艺术特长和一项科技活动技能。

  不久前,“童眼看世界·童真筑梦想”少儿摄影作品展在重庆市群众艺术馆展出。此次摄影展上的120余幅作品均来自江北区劳卫小学学生。

  对于小学生的摄影作品能在艺术馆公开展出,在劳卫小学校长陈戈亮看来,孩子们的潜力是无限的,适合的教育和合适的引导能激发他们无限可能,“摄影作为一门现代艺术,涉及到很多领域,对于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和无限的创造力都有积极作用。

  摄影作为劳卫小学素质教育的一大特色,开展已将近8年时间。爱摄影、会摄影,谁说这不是孩子们的一项特长和技能呢?这样的学校在江北区比比皆是:

  港城小学的跳绳,舞出中国首个世界跳绳大师;玉带山小学的版画,在巴黎、伦敦展出;鲤鱼池小学的书法,赴德国、英国交流;203中学学生制作的机器人,夺得全国机器人创新设计与挑战赛头魁;女职中的妹子们用灵巧的双手摘得全国中职技能大赛桂冠……

  校园特色数不胜数,学生硕果不胜枚举。在文化自觉中坚持特色学校建设,已成为江北区在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中的有力抓手,推动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教育途径,令人深思,令人鼓舞。

  江北区出台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意见

  链接

  今年上半年,江北区委、区政府出台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实施意见,为区域义务教育均衡、高位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该意见指出,到2017年,江北区基本建立和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机制,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发展均衡化、师资队伍专业化、办学特色多样化、教育质量优良化,使学生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和保障服务。

  同时,江北区人大也加大了对义务教育执法检查的力度,不断强化政府的法律责任,区政协还针对该实施意见的落实召开了专题协商会。

重庆南川:小小蓝莓果 甜蜜大产业
  新华网重庆6月9日电 夏日时节,新华网
非遗药香为乡村振兴“开良方”
     新华网重庆6月16日电 一副药香要新华网
乡村振兴|大专家走进小山村——重庆石柱县乡村振兴见闻
  最近,周武忠走进了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新华网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丨陈鹰作品赏析
  六月,去“酉”风的地方。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