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江北区社区民警刘隆友:践行“枫桥经验” 巧解群众“千千结

26.11.2018  22:51

上世纪60年代,浙江绍兴的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少捕人、治安好。”的“枫桥经验”。如今,新时代“枫桥经验”在重庆落地生根。在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派出所就有这样一位传奇“金牌调解”——社区民警刘隆友。他公安工作经验丰富,自1995年警校毕业后,先后在市公安局特警总队,江北区公安分局指挥中心工作,到观音桥派出所扎根社区,做群众工作15年。荣立三等功7次,优秀社区民警3次。

刘隆友(右一)检查小区监控设施

派出所棘手的事、邻里间难断的理,都要找到他。主意多、办法实、处事公道,让刘隆友成为了桃源社区居民缺不了的“老街坊”。有事没事找刘隆友摆摆龙门阵成为居民们的日常习惯,大家都说“有了刘户籍,我们心里踏实”。

2003年8月,刘隆友到重庆市江北区观音桥派出所报到,成为一名社区民警。这一干就是15年。从此,辖区0.3平方公里面积内,8个小区,4栋写字楼,2个市场,5800多户人家,18000多名群众,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为辖区独居老人送水果、补品,开车送失忆老人回家,调解吵架的小情侣,解决物业纠纷……刘隆友在诸如此类“微不足道”的小事上忙忙碌碌,乐此不疲。在他看来,“社区就像是一个大家庭。家人之间的相处,也会免不了磕磕碰碰。一个大家庭更难免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而我就是这个大家庭里的‘和事佬’”。因为群众基础扎实、善做调解工作,他被称为警营“金牌调解”,他所在的桃源警务室已经成为江北分局的“明星警务室”。

谨防小事酿大患巧妙化解三方矛盾

引发纠纷的看上去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但如果处理得不好就容易积成大患。”这是刘隆友的工作心得,而矛盾调解的关键在于“正心”,这是他的原则。

去年,桃花源小区的业主、业委会和物业三方曾爆发了激烈的冲突。业主多次抱怨物管收费高却不作为,小区的环境既不安全还脏乱差,同时对业委会也表示了不满,认为他们收了好处,成了“甩手掌柜”、纸摆设。而物业却觉得一肚子委屈,认为自己是“物价局批准的”合理收费,小区环境治理上自己是尽了力的。业委会更是大呼冤枉,认为是业主挑事,“不好伺候”。三方僵持不下,谁也不肯先低头。不久,事态升级。业主们多次集聚、准备到繁华的九街主干道“压马路”反映意见,在小区大门口拉横幅,社会影响相当恶劣。

刘隆友将业委会和物管负责人叫到了一起,双方各执一词,情绪十分激动。刘隆友听了一大堆抱怨,没表态,似乎不为所动。“金牌调解啥情况啊?”大家心里直犯嘀咕。

这是刘隆友多年调解矛盾纠纷的经验,他深谙急事急办,或急事缓办的“心得”。从双方“火药味”十足的冲突中,他找到了矛盾的症结。对症下药,他决定急事缓办。他拉着物管安装治安监控镜头,调亮小区照明,组织工作人员参加培训,组建小区保安巡逻队……“业主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是小区环境真的变好了他们能不知道?要我说呀,总有一方要先动起来打破僵局,这个事该物管先做。”刘隆友一边劝说物业公司,一边身体力行帮助小区改造环境。

接下来的两个月,看得见的变化让小区居民的心情舒缓下来。“如果小区变得安全了,同时形象也改善了,业主心头的大石头落了地,小问题上不也就对你们更包容了吗?”看到三方关系缓和下来,刘隆友真正开始了他的调解工作。他将三方代表聚拢来,从谈一谈如何加强小区共同建设入手,让大家共同提意见、想办法。这一次,各方都往前走了一步,达到和解,矛盾真正从心里化解开来。

最怕日久成积怨“三调”重拾邻里情

所里一天接警六、七十起,近乎一半都是纠纷问题。有些口头纠纷可以当面解决,有些积怨由来已久,只能多次组织调解,慢慢解开双方的心结。”谈及自己处理过的纠纷,刘隆友记得最长的一次历时大半年,自己与双方多次周旋,过程十分艰辛和漫长。

桃花源小区刘大爷和谭老太太之间积怨以久,互不相让,屡屡面红耳赤,矛盾升级。刘隆友反反复复几十次登门,终于成功破冰。

事情源于桃花源小区的供电房线路改造。支持施工的刘大爷和反对施工的谭老太太都“准时”出现,现场对峙起来。素来不和的两人越吵越激动,谭老太太直接“上手”,打掉了刘大爷的眼镜,导致他眼睛受伤,战火迅速升级,双方顿时剑拔弩张。

考虑到案件属于民事纠纷,情节较轻,刘隆友主张调解解决。可刘大爷却坚持不接受赔偿,必须让谭老太太被“判刑”。

公安部门牵头的调解和民间传统‘老娘舅’调解不一样,‘老娘舅’是以家长式调解,我们是以三调融合: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相结合。”刘隆友说,“现在矛盾发生了变化,经济纠纷比较多,这个时候要以法律为依据,再以当事人实际情况进行实际操作。

面对刘大爷这块难啃的“硬骨头”,刘隆友决定主动交流,走三调融合之路。连续2个月时间,刘隆友成了刘大爷家里的常客,他自己买了水果、补品登门探望,不厌其烦地听刘大爷倾诉生活中的烦恼,一来二去,两个人很快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好友。等到刘大爷气消了,情绪平和了,听得进他的意见了,刘隆友这才慢慢转回话题,跟他讲邻里和睦、相互守望的故事,帮助刘大爷慢慢打消死磕到底的想法。刘大爷紧锁的眉头舒展了,点头同意通过调解解决问题。

安抚好刘大爷,刘隆友转身做谭老太太的思想工作。知道谭老太太爱面子,刘隆友绝口不提让她赔偿或道歉的焦点问题,而是先认同谭老太太的当时的情绪,从她当时感到气愤难忍的角度入手,分析事情发生发酵的过程。他一边做工作,一边给老人讲明动手伤人可能带来的后果和影响,以及进入诉讼程序之后要面对的问题,明确得失,帮助老人平复情绪,回归理性。他还争取到谭老太太的老伴的支持,通过家人的劝说,使得谭老太太心里的“顽石”得以化解。

情之所至,水滴石穿。半年的努力,终于让刘大爷和谭老太太坐在了和解桌前。看着双方最终解开心结、达成谅解,重拾昔日邻里之情,刘隆友非常欣慰。“邻里之间各让一步,方能舒心和睦。

避免摩擦伤和气转身握手言和

今年7月的一天,凌晨3点,正在熟睡的刘隆友又一次接到辖区王奶奶的电话。电话里老人的语气异常激动,不断的重复着同一句话:“刘户籍,你快点来!”对于深夜接到群众求助,刘隆友早已习以为常。楼下王奶奶和楼上几名年轻租客的矛盾由来已久,由于噪音问题上下楼邻居很不和睦。

待刘隆友赶到现场,果然矛盾又一次升级。刘隆友从两人你一言我一语的指责中了解了事件的大致经过。原来,王奶奶因为楼上女子晚归洗漱声音过大,影响其休息,一气之下踢烂了浴室玻璃,甚至弄伤了女孩脖子;女孩也不甘示弱,扭伤了王奶奶的胳膊。

虽然王奶奶踢门是不对,但是你们也不该扭伤她的胳膊,动手打老人是不对的。”刘隆友看了看女孩擦伤的脖子,检查了下王奶奶的胳膊,开始劝说女孩。

如果没有大碍的话你们都先回去睡觉,有什么事情明早再说。”“这个房子既然是公司租的,那我去和你们公司协商,让他们来处理后续的赔偿问题,也能帮你们减轻经济负担。”……考虑到时至深夜,刘隆友安抚双方先休息,并通知双方第二天将王奶奶的儿子和女孩公司的负责人喊来,一起参与调解。

第二天一早,王奶奶的儿子和女孩公司的负责人来到了桃源警务室,听刘隆友讲述了事发经过。刘隆友对负责人说:“小姑娘外出打工不容易,上夜班更是辛苦,你们作为单位就应该撑起头来,先把房间的门修好,再买些药膏和补品,让她们给对方送过去,这样才能解开二人的心结。”有了女孩所在单位的负责人主动参与和积极协调,矛盾很快找到了化解渠道。最终,这一起邻里纠纷得以妥善解决。

与其说我善于处理纠纷问题,倒不如说是居民给了我很大的理解和支持。”长期奔波在社区的刘隆友这样总结:“虽然社区民警这个岗位没有轰轰烈烈的热血生死,但是我把老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当成了自己的大事,尽心尽力。让百姓感到放心踏实,那么我就对得起身上的警服,对得起群众的信任。

十五年的公安基层工作经验让刘隆友成了老百姓信得过的“民心秤”,群众都夸他“称清了是非曲直,称出了公道正义”,他15年的默默坚守,使枫桥经验在重庆江北区桃源社区生根开花,不断焕发崭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