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三强化”防止贫困代际传递

01.01.2015  02:54

 

一是强化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优化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实施薄弱学校改造和标准化建设,计划投资26911.58万元,对188所学校实施改造,目前已完成投资3896万元;加大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在原有103所的基础上,计划再用4年时间,新增寄宿制学校38所,目前已完成22所建设任务;加强农村“双特”教师和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招录工作,实施《江津区乡村教师岗位生活补助实施方案》,着力解决农村中小学师资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建立师资队伍在城区与农村合理流动机制及城区学校帮扶农村中小学机制,通过“领雁工程”实施捆绑式发展。学校办学质量不断提高,抓牢“优育”关键环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二是强化教育资助体系建设。 创新生源地大学生资助政策,自2008年设立生源地助学金以来,采用“社会募捐+财政注入”模式筹集资金2000余万元,惠及3314名品学兼优在校贫困大学生和2778名贫困大学新生;做实中职学生资助工作,今年为31418人次提供生活费资助和免除住宿费538.67万元,为51390人次免除学费5138.44万元,普职招生比例达到52:48;推动普通高中学生资助工作,免除学费和发放助学金1052.2万元、14026人次。市级重点中学设立“励志班”,招生名额向南部山区倾斜。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资助工作,继续为中小学特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午餐,投入资金347.66万元,13144人吃上免费午餐,继续实施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政策,下拨资金2504.33 万元,惠及学生43557人次;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70%,提高学前教育生均经费,落实学前教育各项资助政策。目前江津区已建立起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方位资助体系。

三是强化职教培训工作。 利用职教资源优势,创建“江南农民工培训集团”,实施转移工程对农村学生进行学业培养;实施支撑重点产业工程,加强产业工人培训;实施扶危济困工程,主动担负下岗工人、失地农民、三峡移民等人员的培训,注重培训质量和培训效果,提高贫困人群增收致富能力。江南职业学校开设5个扶贫创业培训班,对1081名学员实施培训, 400 余人实现再就业,338人成功创业,创业率达3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