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优化教育供给服务产城融合发展

25.07.2017  01:32

 

近年来,江津区不断优化教育布局,努力提升办学质量,主动对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就学权益,较好地推动了教育和全区经济社会互动融合发展。

一是夯实基础,不断优化中小学校规划布局。 重点推进城镇、园区、小区配套学校建设 。科学制定“江津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规划”, 拟投资13.2亿元新建鼎山小学、滨江中学等18所中小学,拟投资2.38亿元新建海汇幼儿园、四面山幼儿园等18所幼儿园。同时拟定三年用地规划,“十三五”期间,预留并新增教育用地403亩,流转已用土地796亩。今年安排征地经费1亿元,完成503亩征地指标。 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实施一批学校建设项目 。今年启动8所新建、改扩建学校建设工程,目前鼎山小学(一期)主体封顶,海汇小学主体完工,聚奎小学改造工程正在装修,慈云小学B区(二期)、双福三小正在招标,朱杨小学、江津二中扩建、石蟆小学迁建正办理建设手续。今年秋季学期,东城幼儿园、鼎山小学、菜市街小学南城校区、聚奎小学等4所学校将投入使用。

二是提高质量,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期盼。 狠抓特色办学。 形成聚奎中学全国“翻转课堂第一校”、田家炳中学文化课堂、江津八中全国诗词校园等有影响力的特色文化。义务教育创建国家、市区级特色学校82所,占全区义务教育学校的62%。 狠抓 师资 建设 培养市级名师、骨干教师等224名,区级名师、骨干教师等771名,“双师”型教师513名;4项成果获建国以来国家首届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学成果评选二等奖。 狠抓 学生发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全区中小学学生参加市内外各类竞赛年均获奖2000余项。注重学生“德技双馨”教育,重庆工商校8次蝉联全市技能大赛奖牌总数第一名,7次荣获市教委等部门颁发的技能大赛“特别贡献奖”。

三是对接需求,强化教育服务产业发展功能。 以打造职教品牌为着力点, 建设与全市“6+1”支柱产业、江津区五大产业集群相匹配的专业体系,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与高职衔接、普教与职教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江津特点的现代职教体系。2016年职教学校为江津园区企业输送毕业生2000余人、招工5500余人、开展企业员工常识培训3000余人、组建企业职工学历提升大专班480余人,培养和培育技术能手与技能标兵500余人。 以校地合作共建为着力点, 出台《加强校地合作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实施方案》,健全在津高校联络服务机制,建立校地、校企、校际三大交流平台,强化高校发展要素保障。2015年以来,重庆工商学校、重庆江南职业学校、重庆市电讯职业学院等校投资50余万元创建“众创空间”,成立“联畅人力资源服务公司”。 以创建全市社区教育示范区为着力点, 制定《江津区创建重庆市社区教育示范区工作实施方案》,开展示范镇创建评估,大力开展移民就业培训、新型农民培训、转岗再就业培训等,极大的促进了产业发展。

四是多措并举,切实保障特殊群体就学权益。 确保流动人口子女100%就学。 将接收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所需费用纳入财政预算并设立专项资金。建立完善流动人口子女入学申报制度,根据各中小学报名及生源情况,由区教委统筹安排,确定条件较好、质量较高的公办中小学为流动人口子女就读学校。5所市级重点高中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内初中学校并向农村初中学校倾斜,让更多贫困家庭孩子有机会读优质高中。 加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 建立台账管理和工作考核制度,搭建起“党政统筹、部门联动、教育为主、家庭尽责、社会参与、儿童为本”六位一体长效机制,构建了1万余名教师、3万余名代理家长、6800余名“知心哥哥(姐姐)”以及社会爱心人士参与的“家长式”关爱模式,实施“三知、三多、三沟通”“三个三”关爱工程,创设“活动型”关爱载体,为全区3.1万名农村留守儿童织起关爱大网。 持续抓好贫困学生资助工作。 严格落实好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坚持办好江津特色的贫困(优秀)大学生生源地奖助学金和“江津教育基金”,平均每年投入约1.13亿元实施覆盖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中职教育、高等教育等五大阶段13个资助项目,年均惠及16.3万余人次贫困学生。

黔江区坚持“四化”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是完善制度,实现教育装备管理“规范化”。教育厅
长寿区采取扎实措施推动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一是“一校一品”——城乡特色教育厅
璧山区切实加强学校暑期安全工作
    一是强化安全教育。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