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津区多举措密织学生资助网

14.03.2018  04:33

近年来,江津区充分认识学生资助在教育精准扶贫中的重要作用,构建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三位一体”学生资助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各渠道助学作用,密织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学生资助网络,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有力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  

第一,“三个率先”健全资助政策体系。一是率先实施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资助政策。 2008年,江津自筹资金在全市率先实施生源地贫困(优秀)大学生资助,并逐步提高资助标准,加大资助力度。近3年区财政投入960余万元,按照3000元-6000元不等的标准资助2512名江津籍贫困(优秀)大学生。 二是率先建立全覆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严格落实各级各类学生资助政策,2012年率先在全市建立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全覆盖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并不断增加资助项目。如从2018年起,按8000元/人·年资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大学生,将惠及1024名贫困大学生。 三是率先在非国家级贫困区县实施学前教育营养改善计划。 认真落实以需求为导向的保障和改善民生战略行动计划,从2018年起,对所有贫困幼儿和具有就餐条件的农村二级及以上幼儿园幼儿按4元/人·天进行补助。目前全区每年投入近1.3亿元,实施15项学生资助,惠及学生16万余人次,实现各个学段全覆盖、公民办学校全覆盖、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覆盖。  

第二,“三个主体”夯实校园自助基础。一是发挥教委主体作用。 2010年成立“爱心互助金”,每年利用全区教师每天捐1角钱和学生每天捐1分钱作为“爱心互助金”基金;2015年设立“江津教育基金会”,通过财政注资、爱心单位及个人定向捐赠、向社会各界募捐等形式筹集资金,精准帮扶贫困学生,形成了学生资助的新供给侧。目前,爱心互助金和教育基金会年均资助学生2000余人,涉及资助金90余万元。 二是发挥学校主体作用。 各学校精打细算,想方设法从办公经费中“”出一部分用于资助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解决部分学生燃眉之急。不断创新资助方式,教育、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爱心义卖”“爱心捐赠”“爱心超市”等“献爱心”活动,募集资金帮助贫寒学子渡过难关。全区学校年均投入260余万元用于学生资助,惠及学生6000余人次。 三是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广大教师积小善为大爱,常从微薄的工资收入中“”下一部分钱来资助学生。部分教师长期资助学生,直到其顺利毕业。据不完全统计,全区教师年均资助学生在1500人以上,资助金额近40万元。  

第三,“三个拓展”形成捐资助学热潮。一是拓展社团助学渠道。 学术性社团法人重庆聂荣臻研究会设立“聂荣臻奖学金”,每年资助12万元,惠及聂帅生前学习、战斗和工作过的江津中学等多所学校学生。 二是拓展校友助学渠道。 形成江津二中“蹇锡高院士奖学金”、聚奎中学“张采芹奖学金”、江津五中“梦黎(祥萍)助学基金”、龙门中学“爱心助学金”、吴市学校“昌平基金”、贾嗣小学“樊能洪教育基金”等校友助学品牌。 三是拓展民间助学渠道。 石蟆镇党委、镇政府携手成都商会发起设立全区首个镇级爱心教育基金——石蟆镇爱心教育基金,倡议广大乡贤和社会爱心人士捐资助学,首次募集23家单位以及个人捐款231.26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各学校拓展渠道资助学生年均达4500人以上,资助金额近300万元。  

重庆商务职业学院扎实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扎实推进资助育人工作,教育厅
重庆理工大学全方位做好贫困学生帮扶工作
重庆理工大学高度重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帮扶工作,教育厅
大渡口区着力改进教育民生工程
一是 推进民生实事等重点项目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