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坪坝区推进“学本式卓越课堂”建设

17.01.2017  10:37

 

一是四方联动,协同攻关。 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督导部门、教研机构和中小学校共同响应,四方联动。2012年,沙坪坝区教委印发“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将区属15所高完中全部纳入该计划,实现卓越课堂行动全覆盖。3年来,沙坪坝区每年投入课改专项经费逾200万元。区教委统筹领导参与“卓越课堂”重大行动。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把“卓越课堂”行动纳入到“学校内涵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之中,进行全过程专项评估,并与学校工作绩效挂钩。区教师进修学院充分发挥教研科研的专业引领作用,积极整合多种学术资源,累计邀请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和中小学课改名校校长200余人次到区讲学、培训。

二是课题带动,学术引领。 区教师进修学院“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实践研究”研究课题获批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项目,助推“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构建起“先学后教、互助展评”区域八字教学模式,形成区域“‘学本式’卓越课堂”模式群,创生多种校本教学模式。研制区域卓越课堂评价“通用标准”和涵盖小学到高中所有学科的24份学科标准。开发并免费提供涵盖小学、初中、高中语文、数学、英语等9个学科的导学资源——“导学精要”。研制《沙坪坝区中小学课程建设指导意见》,并会同高校课程专家对所有中小学编制的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行点对点论证指导。引入“自主识字同步读写”“群文阅读”“数学文化”等优质课程,指导学校探索构建多样化、可选择的学本化课程体系。

三是研修转型,激发活力。 推进研修方式从“单研”向“群研”过渡,全区86所中小学组成13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校际共同体,下设各类教师研修共同体,强化同伴互助。推进研修内容从“研教”向“研学”转型,即从过去重点研究教师的“教”转向重点研究学生的“学”。推进研修方法从经验向实证转型,在“区域构建‘学本式卓越课堂’实践研究”课题下设16个专项课题、1000多个成长课题。推进研修手段从传统向现代发展,为教研员人手配备一台数字摄像机,以便运用摄像等媒体技术,以视频案例为教师行为改进提供更直观、更鲜活和更专业的教育引领。推进研修成效从求知向笃行延伸,以行为改进为聚焦点,推行体验式、活动式、拓展式培训,3年来共利用寒暑假等开办150多个研修班,培训干部教师达1.5万余人次。

四是质量监测,正确导向。 从2014年开始探索建立新的学习质量监测机制。从小学开始,每学期由区督导评估中心牵头,相关学科教研员配合,在每所学校自行上报相关年级学生学习小组名单基础上,随机抽取若干学习小组,以“纸笔测试+综合能力测试”形式进行学习质量监测。综合能力测试以4人学生小组为单位围绕某一学习主题要求学生现场进行自学、互学、展学,并同步网络视频直播,根据视频所呈现的学生学习能力状况进行评分。2015年,这一评价方式由小学过渡到初中,全年先后对小学语文、科学和初中物理、音乐学科进行了学习质量监测,监测结果纳入对学校以及校际共同体的综合评价考核范畴。这一学习质量监测新机制,实现了课堂评价与教学质量评价的一致性,更新了质量观,在课堂变革中发挥了正确导向作用。

五是展评达标,优化师资。 制定“3+2”卓越课堂两步推进策略,设定前三年100%达到“规范课堂”标准,后两年60%达到“高效课堂”标准、20%达到“精品课堂”标准的量化指标。建立教师教学能力展评考核机制,即每年9月至12月开展“学校-校际共同体-全区”三级课堂练兵展评活动,第一年“树样板”,按照自主开发的“学本式卓越课堂评价标准”逐级开展“卓越杯”优质课比赛;第二、三年“补短板”,继续使用“学本式卓越课堂评价标准”开展三级课堂展评。,明确展评课达不到合格标准的教师须通过培训帮扶,再次考核合格后才能重新上岗。3年来,全区参加校级“练兵课”教师多达6032人,参加区级竞赛课和展评课教师达1123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