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29.03.2018  21:14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揭秘西南唯一海军航空实验班 学生不能打篮球 高考必须上重本 - 教育厅
来源: www.cqedu.cn

对战斗机模型兴致勃勃

做俯卧撑

每天早晚的跑步必不可少

在海军教官的指导下进行飞行员基础运动训练

海航班在进行常规课程的学习

海航班的专用就餐区

午餐和晚餐都是两荤两素

臂章上写着“海军航空实验班

在初级舰载机模拟器上练习操控基础

    他们梦想在大海上飞翔,他们也是一群特殊的高中生。
    有多特殊呢?他们只能打羽毛球、乒乓球,不能打篮球;即使混在5000多名学生中,他们的站姿也与众不同,身体笔挺,两眼平视前方,双手中指紧贴裤子中缝,五指并拢伸得直直的;他们身着迷彩服,腰扎皮带,跑起来步伐一致,队列整齐,像操场上一条飘动的彩带;他们的鞋子、衣服在商场里买不到,是军队专供,一模一样的迷彩色。
他们真像军人。
    3月23日采访这天,天空开始飘着雨,然后越下越大,其他同学回教室去了,而那条彩带还绕着操场飘动,雨点落在他们的衣服上,被迷彩色掩饰得好像什么也没发生。
衣服上最明显的要数那蓝色的领章和胸章,还有臂章,臂章上写着“海军航空实验班”。
    他们是重庆最特殊的132名高中生,整个西南地区独有——2016年,重庆11中学获国家批准,成为西南地区唯一海军招飞生源培养基地,人称海航班。
生源仅限重庆,会有多少学生想进这个班?2016年招59人,一个班,1200人报考。经过去年军方的考核,最后留下36人。
    2017年1300多人报名,招96人,两个班。大约今年5月,这批高一学生将迎来军方的第一次考核。“每年一次考核,我希望他们都能留下来。”班主任马骥说。
    他们读书不花钱。
    不用交学费、书本费、住宿费,衣服、床单、被盖,甚至蚊帐也不花一分钱。除此之外,从这学期开始,国家每月给他们900元生活补助。最初是200元,去年500元。
    他们不和学校其他同学一起吃饭,不吃其他同学的饭菜。当然,其他同学更不能吃他们的。学校给他们配备了专门的厨师,每天有专门的海航餐,在食堂专区就餐。
    3月23日,中午12点刚过,两位厨师戴着口罩站在饭堂窗口前。饭菜准备就绪,两荤两素一汤:红烧鸭子、黑椒鸡腿排、麻婆豆腐、炝炒小瓜、平菇肉片汤。
    我看了一下菜单,一日三餐,每天不同,但午餐和晚餐都是两荤两素一汤。
为什么定这个标准?马骥笑着说,开始时,牛肉、烧白、粉蒸肉不限制,学生随便吃,结果一个月下来,好多学生长了十多斤,部队的人来了,一看立马制止,“这样怎么行,个个都吃成了胖子。”学校立即和有关部门商量,最终定下现在的菜单。
    132名学生集体就餐,我扫视了一下,确实没见一个胖的。
    饮食关乎孩子们的身体,我认为有必要稍微详细记录下来:每天早饭除了牛奶鸡蛋,星期一还有麻辣面块;星期二是包子、馒头、葱油饼、绿豆粥、泡菜和小菜;星期三是酸菜肉丝米线;星期四、星期六与星期二近似,只不过把葱油饼换成了花卷和红糖发糕,绿豆粥换成了蔬菜粥和玉米粥;星期五主要是番茄鸡蛋面块;星期天则是香菇猪肉水饺。
    我特别喜欢星期一的菜。中午:泡椒仔兔、红苕粉蒸肉、干煸四季豆、炝炒油麦菜、大骨海带汤。晚上:香酥鸡排、青笋肉片、蒜苗胡萝卜、炝炒绿豆芽、白菜豆腐汤。
    从菜单看,主打鸡鸭猪肉,牛肉兔肉一周仅一次,无一海鲜。
    午饭结束,其他学生纷纷回教室,他们必须回寝室午休。因为他们不能趴在桌上睡觉——身体长时间弯曲,是不允许的。
    其实,所有影响他们身体正常发育的事情都是被禁止的。马骥说,不让他们打篮球,就是避免他们在激烈冲撞中受伤。
    为照料他们的生活,学校配了专门的生活老师。他们住二楼,5人一间,上下铺。222号房开着,来自垫江县的吴忧、吕海峰、吴政平、黄浩男和来自奉节县的唐杜虎住这一间。寝室一尘不染,整洁清爽,无一随意摆放的物品;深蓝色被盖叠成军人式的小方块,与被盖颜色一样的床单理得平平整整;一模一样的漱口杯整齐一排,又是一模一样的牙刷和牙膏对齐一个方向摆放;五把椅子齐整倒放在书桌上,折叠式台灯收捡在书桌的抽屉里,书架上的每本书码得齐平;寝室外有一小阳台,侧边是卫生间和洗浴房,每一处干净如洗。
    作息时间也固定。不论冬夏晴雨,他们每天6点半起床,20分钟洗漱、整理内务,6点50分早餐,7点15分必须到教室早读。这个时候,其他学生还在赶往教室的路上。
    朱习江,高二班主任,第一个带海航班。她说:“最难的是纠正他们的习惯。”记得2016年11月,一位来自沙坪坝区的学生整理内务一个月9次不达标。月底的一天,她从他的床上收出一大堆东西。“我把东西提到办公室。很快,他到办公室来找我,非常生气,打了110,说他东西不见了。警察来了,最后批评了他。
    现在,这名学生完全变了。我见到了他,超过1.7米的个头,英气,有个性。他要求我不提他的名字,但希望能在重庆晚报上看到同学们的照片。今年暑假,他和同学们将登上飞机,开始初步的飞行体验,这让他有点小激动。
    要是谁突然害怕或无法适应,会怎样呢?“淘汰!
    他接着说到了责任,“不辜负父母的期望,老师的培养,国家的期待。”这是他对责任的一种理解,“至少要对得起这身衣服。
    孩子的变化让父母最高兴。我在食堂遇到来自南岸区的杨春梅夫妇,她和丈夫专门来看望去年进入海航班的儿子。“他一下懂事了,学习刻苦,回家做家务,对人也有礼貌。”说起现在的儿子,她很开心。
    “每天他们还是很累,你不心疼么?”我问。
    “作为一个军人,哦,应该是准军人,累点算啥子?”她很肯定地说。
    “他们小小年纪便承担压力,你们不担心?”我又问。
    “就是要有压力,要有磨炼,这样将来才有担当。”她毫不犹豫地说。
    下午将尽的时候,其他学生纷纷回家了,热闹的校园安静下来,只剩下海航班学生跑步的声音,读书的声音——这学期开始,他们一个月只能回家一次。
    周末两天安排得满满当当。马骥说,海航班的学生不能随便出校门,星期六下午,每个寝室派一人外出购物,两小时必须归校。
    星期五下午5点35分晚餐,学生依然下午6点20分到教室学习。
    星期六白天上课,晚上或阅读,或开展辩论赛。
    星期天上午文化考试,下午或朗诵合唱或军事训练,晚上是海航大讲堂。“让学生来讲对军事的学习思考。”马骥说。
    他们有专门的军事老师。学校操场侧边有一块属于海航班的训练区域,用铁丝网封闭起来,禁止其他学生进入。他们在这里参加一些与飞行有关的基础训练。
不到一年的训练,他们看起来有些军人气质了。”校门口的保安也这么说。
    我站在教室外看到,他们上课时坐得直挺挺的,双肩平行,直视黑板。这与其他教室的学生不一样。
    教室的布置处处体现海航班的特别。黑板上方挂有国旗和军旗,墙上张贴有诗篇“我是一名海军”,以及“我要飞得更高”之类的话语,还有一张C级视力表,方便测试视力。墙角有一台秤,暗示着超重在这里是绝对禁止的。
    离教室不远是海军航空活动室。在这里可以感受军舰、飞机,感受大海的气息,登上模拟的飞机驾驶舱,学习简易的驾驶与瞄准、射击。活动室配备几十台电脑,摆放多本兵器、海洋方面的杂志,还有大屏幕、救生艇、氧气面罩、飞机坦克模型、视力表……
    这是一个简版的海洋世界。他们很兴奋,都要坐进模拟飞机舱,手握操纵杆,“驾驶”“射击”。“这给了他们最基本的感知,也让他们对未来的角色有基本的认知。”马骥说。
    这一画面要变为现实,他们必须通过多次严格的考核。高中前两年,每年5月左右,要接受军方的身体考核;高三上学期,将参加海军招飞初检预选、全面检测和定选复查。朱老师说,班上有同学因为牙齿上下不整齐,还有一位长了一根倒睫毛,都被淘汰,但更多学生是因为视力达不到C级1.0。
    我还了解到,这可不是过去的“招飞”,他们要身体过关、成绩过关、思想过关、心理过关,特别是高考文化成绩必须上本科重点线,并且还将面临来自全国其他8所中学海航班学生的竞争。只有这样,他们才有“飞起来”的机会。
    当然,要是他们成绩优异,可以优先推荐到北大、清华和北航进行“双学籍”培养;如果他们在高中阶段不幸被淘汰,可到其他班学习,一样参加高考;即使最后未被录取为飞行学员,符合条件的,学校优先向其他军队院校或民航院校推荐。
    海航班的学生们是幸运的,因为他们有马骥老师。
    对马骥来说,海航班无比重要,她甚至想用“神圣使命”来形容,当然值得她全身心投入,尽一切努力把学生培养成军队要求的人。
    马骥年轻、漂亮、专注,活力无限的样子,说话笑声不断。但当她向学生发命令的时候,一脸严肃,声音斩钉截铁。
    家里人催她结婚,一次又一次。
    2月7日,怎么样?她直接否了,因为学校有事。
    9月30日呢?一个星期天,“这怎么行,星期天学生都在学校,我不能离开。
    7月初?学生还没放假呀,不行。
    最后,初定今年8月5日,她不好意思再否定了。即使这一天能顺利结婚,第二天8月6日,她就要离开重庆,“我的学生第一次到部队参加夏令营,我必须守着他们。”马骥又一阵笑,希望8月5日不会有事。
    接受采访这天,马骥的工作安排得紧紧的。她在朋友圈发了一条信息:今天又是打仗的一天……她妈妈留言说:我看你天天都在打仗,什么时候你能跟妈妈好好通个电话。说到这里,马骥突然泪盈眼眶。
    她还记得刚开始接海航班班主任时,还担心清一色的男生班,难有女生那种细腻的情感。后来她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如果她忘记吃午饭,总有学生打电话提醒她。在她办公桌上有一个小小的零食箱,总有学生悄悄把箱子填满,每次问是谁,大家都说,“我们呀,我们呀。
    学生们都希望从她那里得到一份特别的爱,她对他们这样讲,“你们在我心目中是不可替代的,其他学生在我心目中也是不可替代的。
    海航班的学生们,每个人都有飞行的梦想。这也是马骥的梦想——努力让他们飞得更高。
    夜已深,马骥离开教室,独自向校外走去。在一盏盏路灯的周围,那个梦想仿佛翩翩起舞。
    慢新闻-重庆晚报记者 刘涛/文 李化/图